第2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蘇大為聽得連連頷首。

  別的也不太懂,但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秘書監這些,他是懂的。

  相當於大唐文化界領袖吧。

  「這本《帝王略論》就是虞世南在秦王府時,所寫的一部檢點歷代帝王得失之書。」

  據後世歷史學者考證《帝王略論》是虞世南在秦王府時,所寫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它以時代先後為順序,以帝王為中心,通篇由「先生」和「公子」的問對所構成。

  模式有就像是兵法書《唐李問對》。

  而秦王李世民命虞世南作此書,目地當然是「商略古今,以論古帝王為政得失,追述往古興亡之道」,尋找治世安邦良策。

  再說直白點,就是如何做皇帝,如何提高帝王之術,和治政水平。

  通過從古至今的帝王所作所為,以問對的方式,分析那些帝王做決定的思維模型,分析利弊得失,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層級。

  蘇大為在腦子裡搜腸刮肚的思索了一番。

  可惜《帝王略論》這本書,不在他前世所看過的書目里,對這本書只有模糊印象,不知裡面寫的究竟是何內容。

  混合著龍誕香和麝香的香氣從殿角升起。

  薄煙如幕。

  李治捧起茶盞,輕抿了一口,潤了潤嗓子。

  大概是今日孫思邈之功,此時他的心情不錯,精神也比平時要健旺一些。

  此時圓潤的臉上,少有的浮現一絲紅潤。

  他略清了清嗓子道:「你可知當年先皇傳這本書給朕,對朕說了什麼?」

  「呃,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蘇大為試探問。

  李治頗有些不爽的瞥了他一眼。

  蘇大為忙改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治:「……」

  沒說話,但臉上分明寫上了:我討厭話多的人。

  蘇大為忙閉嘴。

  人家天皇大帝提問,不是要你回答的。

  只是為了拋個話頭罷了。

  李治略帶不滿的掃了蘇大為一眼,這才繼續道:「你知道,朕看這本書,想到了什麼?」

  蘇大為搖頭,不說話。

  李治也沒賣關子,幽幽一嘆,拍了拍桌上的書,輕聲道:「當年太宗的局面,不容易啊……站在剛立國的大唐,往前看,哪有順順利利繼位的太子,哪有能安穩坐住的江山。」

  「呃?」

  「繼位八年就八王之亂的晉惠帝?繼位三年就大權旁落的周天元?繼位二年就被四位託孤大臣『聯署彈劾下台』的劉義府?

  為什麼二百年來,所有坐上那個位置的人,至高無上的皇帝,能得善終者,北朝一隻手,南朝一隻手,數都能數得過來。

  而即便是這些善終的皇帝,大半都不『善始』,上位之前要麼誅權臣,要麼就是掀起『不忍言』之變,要麼常年親征死在路上。

  若把死後繼承人不出問題這一條算上,兩百年來,能堅持下來的王朝,一個也沒有。」

  手撫著《帝王略論》,李治側臉看向蘇大為,輕聲問:「蘇大為,你以為,這是為什麼?」

  這一瞬間,蘇大為只覺得汗毛倒立,背後被冷汗浸濕。

  第九十七章 託付

  大意了啊。

  沒想到大唐皇帝李治陛下,居然不講武德。

  拿這種帝王才會考慮的問題,來問自己。

  這好嘛?

  這不好。

  但是蘇大為能怎麼辦?

  大概也只能提起精神,好自為之。

  陣陣寒氣從腳下升起。

  這既因為話題太過敏感,又因為,李治的提問,如醍醐灌頂般,令蘇大為腦中豁然開朗。

  皇帝,具體來說,是李世民眼裡的皇權是什麼樣子?

  一般來說,後人無論怎麼去猜測,都無法得知當事人的真實心理。

  但恰好,這個問題有答案。

  答案就在《帝王略論》里。

  而通過剛才李治提及的八王之亂,蘇大為便明白《帝王略論》是一本怎樣的書。

  自漢末到魏晉、五胡亂華,南北朝。

  神州破碎,腥膻遍地。

  隋朝成立不過數十年,後人覺得太短,但那才是那個時代真實的情況。

  宋文帝劉義隆上位便誅殺擁立上登上皇位的四位託孤大臣。

  周武帝宇文邕反殺了當初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護。

  文宣帝輕易的賜死了開國四貴之一的高岳。

  更別說像元勰、蘭陵王高長恭、宇文憲這些沒有開國股份做背書的晚輩。

  這些英雄死得沒有一絲水花……

  當然,也有如拓跋嗣這樣被逐的皇子殺回京師,有蕭道成這樣的禁軍將領改朝篡代,有陳蒨這樣的軍功宗室受軍方擁立繼位。

  高長恭死後,北齊只活了四年;宇文憲死後,北周只活了三年。

  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震驚後人,後世史學家都說大唐後來一系列宮中政變,都是李世民開了壞頭。

  然而卻沒去想,李世民之前,謀逆、政變、血腥殺戳,才是皇權的常態。

  從魏晉到隋末,史書滿紙皆是廢、殺、弒、篡。

  當李世民從虞世南手裡接過這樣的《帝王略論》,對於未來的前途,恐怕不是什麼千古一帝,不是天可汗,不是萬邦來朝。

  而是驚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