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雙手撐著大椅扶手,身體略微前傾,用一種帶著凜然之意的目光,如鷹隼般居高臨下盯著蘇大為。

  蘇大為單膝跪著,雙手抱拳。

  額頭隱隱滲出汗水。

  空氣里的安靜,肅殺,令所有人,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

  「國家大事,朕無須向所有人一一解釋。」

  李治凝重,而緩慢的道:「然,此事你既提出,朕就與你議一議。」

  說完,他又喘息了片刻,揮手道:「許敬宗、郝處俊、上官儀、蘇大為四人留下,其餘臣子暫退。」

  「唯。」

  殿上其餘的大臣不由面面相覷,但是這種事又不能問。

  心知李治有些話,只肯和這四人說。

  諸臣心中各懷滋味。

  向著李治見禮後,魚貫而出。

  延英殿裡,變得更加清冷起來。

  李治手撫著撫手,輕輕摩挲著,良久道:「蘇大為,你且起來吧。」

  「謝陛下。」

  蘇大為站起身,用衣袖擦拭了一下額頭:「臣惶恐。」

  「你惶恐?」

  李治冷笑一聲:「朕就沒見過比你更大膽之人。」

  第六十四章 兵制

  「臣惶恐,當不得陛下謬讚。」

  蘇大為一臉誠懇的行禮道。

  這一下,李治反而被氣樂了。

  「朕那是誇你嗎?你這……恬不知恥。」

  李治怎麼會不知道,蘇大為這是故意的,故意擺出一副唾面自乾的樣子,反正李治不論說什麼,就是一句謝陛下誇獎。

  李治實在是對蘇大為這副模樣給弄得沒脾氣。

  發火?

  氣大傷身,哪有那麼多火。

  何況他生氣,倒有大半是裝給人看的。

  殿中的許敬宗等人,向蘇大為投來的目光,倒頗有幾分複雜之意。

  說這蘇大為少智吧,他這心態是當真好。

  多少人在李治一瞪眼之下,心態就崩了,醜態百出。

  蘇大為這二皮臉和唾面自乾的本事,倒頗有幾分程咬金的渾不吝,裝瘋賣傻,假痴不顛的,讓人火沒處發。

  「東台侍郎,你與蘇大為說說,朕為何要按住那些軍士的封賞,朕是否是刻薄寡恩之人?」

  郝處俊本來還在嘴角帶笑,被李治一點,臉色微變,嘴角抽搐了一下。

  心知自己方才替蘇大為說話,沒逃出李治的眼睛。

  這解釋陛下對府兵的政令,可不是輕鬆的活啊。

  說得好,無功。

  說得不好,只怕還會惹陛下動怒,甚至被抓到把柄。

  不過已經被李治點名,他也無法托脫。

  能走到這個位置的,都不乏智慧。

  郝處俊站出列,先向李治行禮,然後輕輕咳嗽一聲,這位五十多歲的老者,輕輕抖了抖衣袖,向蘇大為道:「蘇少卿之前在百濟,久在軍陣,所見所聞,自然都是軍士們的難處,可你不知道……陛下和朝廷的難處。」

  「願聞其詳。」

  蘇大為向郝處俊拱手,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不管有理沒理,硬著頭皮也要把這事掰扯清楚。

  弄清楚李治對唐軍賞賜苛刻的之所以然,對自己,和軍中的袍澤也有個交代。

  若能稍稍改變李治的主意,能稍微厚待一些兵卒,那便是善莫大焉。

  郝處俊,安州安陸人,滁州刺史郝相貴之子,前侍中許圉師外甥。

  早年失去父親,知禮能讓,好讀《漢書》。

  是貞觀年間的進士,得吏部尚書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襲封甑山縣公,人稱為郝甑山。

  李治即位後,遷吏部侍郎。

  輔佐李勣討滅高句麗有功,拜東台侍郎。

  也就是說,郝處俊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文官,他多少是知兵的。

  在李勣征高句麗的時候,他擔任的便是後勤調度之工作,熟悉府兵和大唐兵部、吏部情況。

  因此李治點他出來向蘇大為說明,眼光還是挺有一套的。

  這也是李治的本事,會用人。

  「蘇少卿先前說到兵卒的賞賜問題,那蘇少卿知道現在我大唐有多少兵嗎?」

  「這……」

  蘇大為猶豫了一下:「只知有幾十萬兵卒,具體的人數我……不知。」

  郝處俊點點頭,接著道:「我大唐以府兵為主,同時還有北衙禁軍、兵募、邊軍,以及不脫產的地方團練,蘇少卿可知?」

  蘇大為:「……」

  知道個屁。

  府兵他是知道,禁軍就是左右領左右府,知道一點。

  邊軍……

  嗯,應該有吧。

  至於其它所謂兵募,團練,他就有些懵逼了。

  「就說府兵制本身,蘇少卿應該清楚,全國折衝府最多時有六百三十四所,每所按上中下三等,為千二百人,至八百人不等。

  若按均數算,全國大致有兵員六十三萬。

  這裡還不算許多配套的機構,和後勤輔兵。

  若全數算上,只怕數字還要翻上一翻。

  而要提供這些折衝府的輔助和軍事儲備,全國同時將有數百萬人,投入軍事。

  我大唐如今人口近一千七百萬,以戶部和兵部計,若保持府兵的滿員,全國上下,將有三百餘萬人,要投入脫產備戰。

  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