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域安西都護,幅員萬里。

  向東,至大海之極,向西,至雪山草原,人力盡頭。

  向北,莽莽雪原。

  向南,海洋諸島,人跡罕至。

  從長安下一道命令,可能要一兩年,才能到達帝國最遠的邊界。

  你說,我們以這麼點人口,打下如今這麼大的疆土,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武德充沛。」

  蘇大為下意識道:「難道不是我軍戰力強,國力強,再加上府兵制的組織能力,令四夷臣服?」

  「你這說的都只是皮毛。」

  李勣搖頭道:「大唐開國的府兵制,是繼承大隋朝的。

  制度,只能保證一個組織的下限,卻不能保證必然強大。」

  被李勣的話引著,蘇大為早已忘了最初的問題,倒是對他提出的話感興趣起來。

  「不是制度是什麼?」

  「不是說否定府兵制,只是說,完備的制度是一個下限,只要制度不亂,始終能保持一個最低的水準,但是決定上限的,其實是人。」

  「人?」

  「當然。」

  李勣撫須道:「百代都行秦法,為何秦卻二世而亡,繼承秦法的大漢,卻能享國三百年?」

  蘇大為一時沉吟:「是因為人的不同嗎?」

  「人這東西,你說不同,他也相同。」李勣撫須道:「但你說相同,每個人的才氣又不同。」

  「英國公,能不能說人話。」

  「咳咳,就是開國君主的能力,決定了上限。」

  「願聞其詳。」

  「這不是明擺著嗎,再好的制度,也要看運用他的人,我們之所以強,是因為當年太宗實在太強了。」

  「英國公,太宗都……」

  人都不在了,你在我面前拍李世民的馬屁是幾個意思?

  「我說的乃是事實。」

  李勣正色道:「同樣的開國,大唐人口戶數不如前朝,為何統一全國只用七年,而疆土之大,古未有之?若非太宗個人能力強大,如何能用更少的人口,實現這一目標?」

  「我有點懵,英國公,你最開始說的是什麼?」

  「就是那個問題,我們為何不得不打高句麗。」

  「為何?」

  「因為我們以最少的人口,打下了最大的疆土,大部份地區,我們唐軍的人口遠遠不足,無法實現絕對的人數優勢,只能以極少兵力駐紮。」

  李勣掰著手指算道:「安西都護府,戰兵數千人,安西四鎮,只有巡哨和調停預警之責,幾乎沒有駐紮戰兵。

  百濟作為剛征服的土地,這裡只有兵卒一萬人。

  還不算別的地方,許多地方,甚至只插了我大唐一桿旗,只派了幾個人看守。

  這就是我大唐的窘境。」

  喝了口茶,他繼續道:「我大唐靠什麼來威服四夷的?靠的是人口多嗎?不是。靠的是國力強嗎?再強的國力,也鎮不住這麼多地方,這麼多花錢的窟窿。

  靠的是唐軍戰無不勝嗎?

  是,也不是。」

  李勣很少一口氣說這麼多話,咳嗽了幾聲,調勻了呼吸,才在蘇大為的關切注目下道:「我們靠的是從太宗時期,打下的『神話』。

  能以最少的人,打最大的勝仗。

  縱偶有小挫,也轉瞬會奪得最終的勝利。

  這是太宗給我們打下的不敗神話。

  這也是我大唐最大的威懾所在。」

  蘇大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這跟品牌建立一樣。

  大唐從立國起,滅國無數。

  每戰常以少勝多,而且滅國效率極高。

  過去的霸主,一個個的倒下。

  大唐,是用血火鑄就出了不敗的神話。

  這是四夷恐懼並且畏服的根本。

  「這樣的神話,想要持續下去,我們是不能失敗的。」

  李勣的話,把蘇大為拉回到現實。

  第九十九章 未雨綢繆

  「無論是我,還是蘇烈用兵,都是與李靖,與太宗的用兵思路,一脈相傳。」

  李勣手裡的茶杯舉起,又放下。

  「這幾年,蘇定方出山後,攻必克,戰必取,隱然已經是大唐軍方的代言者,與大唐武德榮辱綁定在一起。此事有利有弊,對外只要出動蘇定方,敵人氣勢和心理上,便先輸了一半了。

  但弊處是,若是蘇定方都打不下來,在四夷藩屬的眼裡,就會對唐軍的神話,產生懷疑,甚至是動搖。」

  李勣的目光變得銳利。

  「這是非常危險的,絕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當他說出這番話,蘇大為立即就懂了。

  明白了李勣為何要繞這麼大個圈子跟自己說這些。

  這些年來,蘇定方出征,至今只有一個地方,沒能攻破。

  那便是高句麗。

  高句麗若不滅,大唐的武德神話,便會根基動搖。

  這對以少數武力,威懾全天下藩屬的大唐,對天可汗的統治策略來說,是一個極危險的信號。

  「其實你在軍中,應該也能發現,這幾年,府兵的素質下降得很厲害,原來跟隨太宗開國的那批人,都是隋末亂世活下來的人傑,軍事素養極高。

  但這些人,現在死得死,退得退。

  新的府兵,已經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李勣感慨道:「當年太宗打薛仁果,從出兵到滅西秦,只用了三個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