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混亂中也不知是誰下的手。

  就算偶有良善的地主,這百年下來,家族裡混帳也不少,欺男霸女,欺負農戶的事也沒少干。

  這一下,洶湧的地方百姓皆把往日頭頂的貴族老爺給手撕了,大家皆是共犯。

  等冷靜下來,不少人心裡後怕,卻又無計可施。

  接下來,唐軍又將這些地主抄沒的家族分做數份。

  唐軍自然是獨占一份,主要是糧草和騾馬等物。

  其餘金銀除去少量的,大部份分給投靠的倭奸,如新右三郎、田下久治等人。

  蘇大為說得明白,現在是在戰時,帶多了累贅,再說打下整個倭島,金山銀山取之不盡。

  眼下對軍中最重要的乃是糧草。

  金銀和田地,只是暫寄於那些倭人手裡。

  這番話,令唐軍上下眼珠子都紅了。

  這些年,府兵制越發糜爛。

  打勝了戰的賞賜不如太宗朝遠矣。

  如今跟著蘇大為征倭,可是實實在在的看到好處了。

  眼下輕鬆取下六縣之地,就有糧草和金銀若干,若是地盤再大些,取土地財帛女子,如探囊取物一般。

  唐軍上下,受此激勵,士氣無不高漲。

  而新右三郎等人,也是一個個跪下磕頭,差點沒把頭給磕爛了。

  他們雖然是地方武士,也有著地主的名頭,可憐倭國本就貧瘠,這輩子也沒享過什麼福。

  這投靠唐軍才十來天,光是抄家抄沒的金銀,已經比他們幾輩子見過的錢都多。

  而且唐軍大老爺,主公蘇都督,居然把大量金銀和田地都賞給自己投靠之人。

  這簡直是天大的恩情!

  新右三郎這批「倭奸」和二鬼子,對唐軍的擁護簡直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若不是蘇大為命他們守住天草,恨不得追隨唐軍而去,為蘇都督效死命。

  除了賞賜這些投靠倭奸的,還有不少帶不走的田產,蘇大為則是重新挑選村頭,讓地方上德高望眾之人擔當,重新分配田地,把大量抄沒上來的無主田產,重新分配。

  這一手說白了就是打破原來的既得利益者,將集中了社會九成財富的階層打碎,把資源重新分配。

  整個天草原來的泥腿子和農戶,人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現在別說倭王派人來收天草,就算唐軍想走,這些地方農戶也是萬千個不舍。

  開玩笑,一身財富都是大唐老爺賜下的。

  若是大唐老爺不在,誰來保護大家的田產?

  你問我擁不擁護大唐蘇都督?

  擁護,那自然是一百個擁護!

  哪怕是倭王的人來了,大家也要上去手撕了他。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反過來說,唐軍賜下如此多的財富,就是當地百姓的再生父母。

  經此次公審和分田,天草六縣迅速改旗易幟,歸入大唐蘇都督治下。

  就算偶有幾個喊出恢復倭王統治,也被群起而攻之,轉眼打成肉泥了。

  五日之內,天草上下煥然一新。

  上帝造世界用七日,但蘇大為此次翻雲覆雨不過五日。

  他身邊安文生和黑齒常之看到蘇大為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驚得舌頭都差點掉出來。

  說來簡單,不過是抄沒和公審,重新分田地。

  但這其中也有大量的細節和工作要做。

  如何將每戶反對者盡數抓捕,如何收集罪證,如何確定哪些是需要打倒的,哪些是可以拉攏的,哪些是沒有拉攏價值的。

  哪些地方百姓可以組織起來。

  六縣不過數萬人,唐軍一直抽調三千,就算這六縣皆反,也鬧不出大的動靜來。

  如何確保新右三郎等人的忠心,如何重新分配權力,令忠於大唐的人,牢牢扼住要害位置。

  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情報支撐。

  但蘇大為只用了五日,所有流程都走完,民心盡附。

  驚訝歸驚訝,但回頭仔細一想,也可以想明白,蘇大為這招是良藥,足以打破地方癥結,將一切資源和人力儘快收歸大唐。

  可這種激烈的手段,也只能在倭國這種遠離權力中央的化外之地。

  似這種打土豪分田地的作法,別說在大唐推行,就算是在百濟、高句麗,都不可能施行下去。

  那裡有太多雙眼睛盯著。

  太過于敏感。

  安文生每思及此事,不由暗叫可惜。

  他從沒想過,蘇大為還有如此施政手腕。

  打破一個階層,重塑一個階層,的確是針對地方的良藥。

  只可惜,大唐如今自皇帝陛下,人人都是利益既得者,是不可能允許任何人,在資源分配上面動手的。

  誰想改革,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只是可惜了,那批為大唐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的大好男兒。

  府兵制的糜爛其實自太宗朝末期已經開始顯現。

  現在在李治朝,則擴散得越發迅速。

  從征西突厥起,到征高句麗,征百濟。

  雖然在外人看來,大唐依舊是武德充沛,戰無不勝。

  但只有身在軍中的將領才知道,唐軍兵卒的素質下降有多厲害。

  若是能以蘇大為的法子去改革府兵,投軍就能得重利,得到無上榮耀,底層能成為新貴。

  參加府兵就等於有了上升通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