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9頁
48.2.也許是一品前期中期寫的太好,人物刻畫都很深刻,反而到了結局,大多都是年代表的形勢,感覺很倉促。
答:哪有年代表?寫書,是要有對手,才能出劇情的,嘉靖一死,沈默已經無敵了,我不能因為要寫得精彩,就硬造出敵人啊。
48.3.還有九大家包括徐家吧,為何徐階後期如喪家之犬?如果徐階這麼慘,徐家這麼會無事和無視?如果徐家也倒了,那麼9大家還有誰?
答:九大家裡沒有徐家。
49.下一本什麼時候寫,叫什麼?
答:本月中旬以後,名字暫時還在猶豫。
50.求以後的大明帝國年表!
把前面沈默的傳記寫上更好!
答:這個,應該是讀者的權利,我怎麼寫,都會有人不滿意的。總之幾場內外戰爭是少不了的。
51.1.能不能大致交代一下沈默當政的十年都做了些什麼?
答:我想,內政側重點,是促進農業,為小冰河做準備,以及促進產業資本的發展。鬥爭側重點,則是各種立法,將權力階層捆在戰車上。至於外戰,這不是合適的時機,會出大事兒的。
51.2.以後北京朝廷要集權,會不會取消留都,改為南京府?難度大不大?
答:我弱弱的說一句,其實開封很適合做那個年代的大明首都,南北兼顧。第二是南京,北京其實在當時不合適,交通通信條件都達不到,對南方的控制。
52.沈默的弟弟呢?是啥結果?
答:管那鳥求,送去非洲好了。
53.關於那首《大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的是《雍正王朝》剽竊?能就電視劇和那首歌再說些什麼嗎,可能給原版連結嗎?
答:是《康熙大帝》借用,不是剽竊。當是因為鄭成功不利於民族團結,被無限期停播,康熙大帝就拿去用了,這個詞曲作者都能證明。原版連結請百度『大英雄鄭成功 再借五百年』。
番外篇 十年(一)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萬里冰封,奇寒無比。
整整一個冬天,東起遼東,西至甘陝,由山東河南又到兩淮兩湖,處處冷得出奇。自從入冬以來,各省便風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時候極罕見,且那太陽只是慘澹的一點蒼白色,全然沒了本應有的亮麗暖和。老百姓都鑽到屋子裡,圍著爐子,誰也不肯輕易出門。
可就在這天寒地凍,風雪瀰漫的時刻,卻有一支馬隊,沿著冰封的道路,艱難的向北跋涉。
這支隊伍不到二十人,都穿著厚厚的羊皮大衣,腳上套著厚厚的氈靴,頭上戴著厚厚的貉殼帽子,這一身極保暖的裝束,使他們在這種極寒的天氣中,也能保持住體溫,不斷前行。
在最近這十幾年裡,這種極寒天氣已成常態,以至於騎士們早習慣了與惡劣的自然對抗。到了中午時分,他們尋到道旁一處背風的山窩,便策馬過去,下來餵馬吃飯。
這一下,十幾名騎士終於能分出主從來了,別人餵馬的餵馬,備餐的備餐,有兩個人卻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氈布上,沒有要幫忙的自覺。當然,別人也覺著理所當然。
因為這兩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長些的是大明戶部左侍郎金學曾;年輕些的是大明科學院副院長、農科所所長徐光啟,其餘人都是他們的隨員和護衛。
那三十多歲的徐光啟倒也罷了,這金學曾是隆慶二年進士,雖然只有四十多歲,卻是貨真價實的三朝老臣,從一品的部堂高官,卻要在這冰天雪地里東奔西走,不能不令人驚詫。
不過金學曾卻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從七年前開始,兩京戶部的四位尚書,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頭帶隊到各省巡視,只留必要人手坐鎮京城,處理日常事務。
對於如今的大明朝來說,再沒有什麼,比新作物的推廣更重要的了。進入共和三年以來,災情已經愈演愈重,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冬天奇寒無比,全年氣溫都比幾十年前底很多。這種情況下,作為糧食來源的小麥、水稻等穀類作物連年減產,北方數省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絕產。若按照常理推測,饑荒連年,破產農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該不可遏制的出現了。
然而時至今日,全國各地從未大規模的叛亂。小範圍的零星騷亂,雖偶有發生,也都旋即被撲滅,並未形成氣候。在心懷叵測之徒從未停止煽動的情況下,大明朝至今還能保持著今日的安穩,實在是堪稱奇蹟。
番外篇 十年(二)
金學曾和徐光啟,都是從萬曆朝走過來的,回首過去的歲月,他們不得不承認,是天神在眷顧著大明朝——要是沒有朝廷總收總支的實現;要是沒有那場提前發生的金融危機,讓人們意識到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是沒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被廣泛種植,如今的大明朝會是什麼樣子,不堪設想。
第一項,使國家有能力集中調配資源,救濟受災省份;第二項,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給自足;第三項,玉米、土豆、紅薯的推廣種植……使北方農民有了穩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穩定不亂的關鍵,以至於朝野上下眾口一詞,說是『土豆和紅薯拯救大明朝』。
在這樣的連年大災之際,吃飯問題是國家壓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戶部的高官們這樣不辭勞苦的奔波,也就不難理解了。
答:哪有年代表?寫書,是要有對手,才能出劇情的,嘉靖一死,沈默已經無敵了,我不能因為要寫得精彩,就硬造出敵人啊。
48.3.還有九大家包括徐家吧,為何徐階後期如喪家之犬?如果徐階這麼慘,徐家這麼會無事和無視?如果徐家也倒了,那麼9大家還有誰?
答:九大家裡沒有徐家。
49.下一本什麼時候寫,叫什麼?
答:本月中旬以後,名字暫時還在猶豫。
50.求以後的大明帝國年表!
把前面沈默的傳記寫上更好!
答:這個,應該是讀者的權利,我怎麼寫,都會有人不滿意的。總之幾場內外戰爭是少不了的。
51.1.能不能大致交代一下沈默當政的十年都做了些什麼?
答:我想,內政側重點,是促進農業,為小冰河做準備,以及促進產業資本的發展。鬥爭側重點,則是各種立法,將權力階層捆在戰車上。至於外戰,這不是合適的時機,會出大事兒的。
51.2.以後北京朝廷要集權,會不會取消留都,改為南京府?難度大不大?
答:我弱弱的說一句,其實開封很適合做那個年代的大明首都,南北兼顧。第二是南京,北京其實在當時不合適,交通通信條件都達不到,對南方的控制。
52.沈默的弟弟呢?是啥結果?
答:管那鳥求,送去非洲好了。
53.關於那首《大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的是《雍正王朝》剽竊?能就電視劇和那首歌再說些什麼嗎,可能給原版連結嗎?
答:是《康熙大帝》借用,不是剽竊。當是因為鄭成功不利於民族團結,被無限期停播,康熙大帝就拿去用了,這個詞曲作者都能證明。原版連結請百度『大英雄鄭成功 再借五百年』。
番外篇 十年(一)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萬里冰封,奇寒無比。
整整一個冬天,東起遼東,西至甘陝,由山東河南又到兩淮兩湖,處處冷得出奇。自從入冬以來,各省便風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時候極罕見,且那太陽只是慘澹的一點蒼白色,全然沒了本應有的亮麗暖和。老百姓都鑽到屋子裡,圍著爐子,誰也不肯輕易出門。
可就在這天寒地凍,風雪瀰漫的時刻,卻有一支馬隊,沿著冰封的道路,艱難的向北跋涉。
這支隊伍不到二十人,都穿著厚厚的羊皮大衣,腳上套著厚厚的氈靴,頭上戴著厚厚的貉殼帽子,這一身極保暖的裝束,使他們在這種極寒的天氣中,也能保持住體溫,不斷前行。
在最近這十幾年裡,這種極寒天氣已成常態,以至於騎士們早習慣了與惡劣的自然對抗。到了中午時分,他們尋到道旁一處背風的山窩,便策馬過去,下來餵馬吃飯。
這一下,十幾名騎士終於能分出主從來了,別人餵馬的餵馬,備餐的備餐,有兩個人卻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氈布上,沒有要幫忙的自覺。當然,別人也覺著理所當然。
因為這兩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長些的是大明戶部左侍郎金學曾;年輕些的是大明科學院副院長、農科所所長徐光啟,其餘人都是他們的隨員和護衛。
那三十多歲的徐光啟倒也罷了,這金學曾是隆慶二年進士,雖然只有四十多歲,卻是貨真價實的三朝老臣,從一品的部堂高官,卻要在這冰天雪地里東奔西走,不能不令人驚詫。
不過金學曾卻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從七年前開始,兩京戶部的四位尚書,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頭帶隊到各省巡視,只留必要人手坐鎮京城,處理日常事務。
對於如今的大明朝來說,再沒有什麼,比新作物的推廣更重要的了。進入共和三年以來,災情已經愈演愈重,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冬天奇寒無比,全年氣溫都比幾十年前底很多。這種情況下,作為糧食來源的小麥、水稻等穀類作物連年減產,北方數省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絕產。若按照常理推測,饑荒連年,破產農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該不可遏制的出現了。
然而時至今日,全國各地從未大規模的叛亂。小範圍的零星騷亂,雖偶有發生,也都旋即被撲滅,並未形成氣候。在心懷叵測之徒從未停止煽動的情況下,大明朝至今還能保持著今日的安穩,實在是堪稱奇蹟。
番外篇 十年(二)
金學曾和徐光啟,都是從萬曆朝走過來的,回首過去的歲月,他們不得不承認,是天神在眷顧著大明朝——要是沒有朝廷總收總支的實現;要是沒有那場提前發生的金融危機,讓人們意識到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是沒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被廣泛種植,如今的大明朝會是什麼樣子,不堪設想。
第一項,使國家有能力集中調配資源,救濟受災省份;第二項,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給自足;第三項,玉米、土豆、紅薯的推廣種植……使北方農民有了穩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穩定不亂的關鍵,以至於朝野上下眾口一詞,說是『土豆和紅薯拯救大明朝』。
在這樣的連年大災之際,吃飯問題是國家壓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戶部的高官們這樣不辭勞苦的奔波,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