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這後來建的吧,也不是興盛七年一下子就建好了,而是建了大半,剩下的連連續續建了好些年。不過,唐盛的因著是秀才,在興盛七年就建好了。

  再去查遷入的戶籍里,也沒有從京城遷過來的,更不要說是遷來一家姓唐的了。

  兩人出了縣衙以後,應禹海就讓人去給唐家通消息了。

  白忠要去李家村那邊問一下情況,白金團自然是跟著,不過他有些奇怪:「這唐老頭都七十六了,子侄輩的怕是都死了好多,怕是問不出什麼情況吧?」

  他們可不是第一次來了啊。

  「總要問過才清楚,萬一呢?」白忠瞪一眼兒子。

  不過去了後,在附近村子雇個人給了點錢,使他去打聽,也沒打聽出什麼來,兩人只好回去了。

  見事情沒有什麼進展,兩人就回京城去了。

  到了京城以後,把情況都給主子說了,白忠得到了一個消息,唐家那小子是八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不是十四歲。

  京城這邊,氣候潮濕,不像北方氣候乾燥稍微保護一下五六十年前的冊子都好著。

  京城這邊,六十年前的歲考卷子早都積壓在了箱底,很多都發霉毀壞了,沒有找到唐家孩子的卷子,對不了筆跡,也查不出唐家那孩子叫什麼名字。

  不過他家主子還是從唐家那孩子的夫子的後代那裡問出了那孩子的名,不叫唐盛。

  還有,雖然時間久遠,他家主子也查出來了,唐家那孩子二十歲左右才離京的,不是十五六歲,至此,基本可以確定,兩個唐家不是一個唐家。

  他們卻是不知道,奉天縣裡這邊的戶籍,是唐老爺子很多年前就找人改了時間的。

  而且當時,唐老爺子使了錢,戶籍不是從京城遷入秦省咸陽府奉天縣,而是補辦的。這樣雖然想要回家產的話不能證明身份,但若沒什麼地位的話,能證明身份也要不回來;有了地位,這種事反倒不是什麼難解決的事了。

  其實就算是六十年前的卷子沒有毀壞,裡邊也沒有了唐老爺子的卷子了,他的卷子早被他外公使人給毀了。

  至于姓名,唐老爺子夫子的後人倒是沒有騙左家的人,不過,唐老爺子的夫子卻騙了自己的兒孫,他們記住得姓名都是錯的。

  至於在村子裡沒有問出消息來,本來時間久遠,經歷過唐老爺子從京城搬過來的人全都去世了,少數知道這事的人也沒幾個活著,活著的也不太清楚,還都是與唐家關係親近的。

  早在唐老爺子走之前,就已經叮囑過這些人,打聽唐家以前事的人,都說不知道。應禹海給唐爺爺報信後,唐爺爺又叮囑過一遍。

  總之,唐老爺子早想著可能會有人來查他家,是以早早的從各方面就做好了的準備,不怕人查,也就沒有給家裡囑咐這方面的事。

  是以,白忠父子才會空手而歸。

  原本白忠主子還沒死心,想找個機會再試探一下,沒想到他自己遇到了一些麻煩,自顧不暇,根本沒機會管這種事,白忠父子也被派出去了。

  再加之之前也沒查到什麼,他家主子也就死心了。

  第203章 番外4

  唐爺爺第二次接到應禹海的信的時候,整個人很是擔心。

  他想不明白,漢王的外公家為什麼盯著他家不放。

  想寫信,又有些不方便。

  這種事寫信的話,一是要是唐老爺子擔心,唐瑾再聰明也還小;二是寫信的話萬一被別的人看到了,對於給他們通信的應縣令不好,實在要寫信,得換個說法。

  唐爺爺思來想去,決定還是再觀望觀望,再給木饒縣唐老爺子那邊寫信。

  不過,應縣令這封信不免讓唐爺爺心下多多思量了一番。

  他相信唐瑾走之前,把能交待的關係都交待了。要是他不知道,十成里有九成唐瑾他們也不知道。

  想來,這之中或許是有什麼他們都不知道的原由。

  可若不是這樣的原因,那是為了什麼?這世上的事,大半都逃不過一個利字,難道是唐家有什麼別人能看上的好東西?

  唐爺爺不由得想起來,他小時候,他娘說過,家裡不缺錢。那個時候的事他都不記得多少了,不過他父親給他的感覺里,是從來不覺得家裡缺錢的樣子。

  若是家裡真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財富,怕也是多的能要命了,不然的話,不可能他爹連他都不告訴了。

  不過,這應當不可能吧?有時候孩子沒覺得家裡窮,那不過是他不了解家裡的情況罷了。

  唐爺爺胡思亂想了一陣,還是把家裡的孩子叫了過來,讓他們處事都要謹慎,不要仗著家裡有個縣長就行事輕狂起來,還要這樣教育妻兒等等。

  家裡人自然都應了下來,還都以為唐爺爺是因為府試將近,心裡緊張才這樣。

  只有唐二爺與唐爺爺是一胎所生,最了解他,就私下裡問他。

  唐爺爺就把縣令又寫信的事說了,唐二爺也很擔憂。眼看著兒子縣試成績好,要是府試過了,就是童生了,明年說不得也能考個秀才回來,以後分了家,就能庇護他們這一房的後代。

  要是出了什麼事……

  兩人商量了一下,也沒有商量出來什麼,唐爺爺囑咐唐二爺不要把這事給任何人說,尤其是給唐二婆說。

  唐二爺知道輕重,他也不是個多嘴的,只是擔心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