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他今年七十六歲,啟昌十八年他是……四十四歲。那麼,他是十四歲就中了秀才,這一年是哪一年來著?
這個不好算,白忠一小冊一小冊的往上翻著,邊翻邊數。
啟昌往上,年號是興盛,興盛共十七年,減去十二年,那麼唐盛應該是興盛五年中的秀才。
白忠直接向最後翻,找興盛五年。
結果,查到興盛八年就沒有了。
白忠抬起頭來,白金團見機迅速問旁邊跟著的那兩人:「怎麼到興盛八年就沒有了?前邊的呢?」
這一刻,白忠和白金團父子都懷疑這冊子是不是給做過手腳了。
其中一個笑道:「咱們秦省是在興盛六年才收回來的,在這之前都是由祝簾那賊匪給占著的,這之前的很多底冊都被一把火給燒了。」
「燒了?」白忠有些疑惑的問,「祝簾那賊匪還開科舉?」不然哪裡來得底冊?
這人應道:「應該是開的吧?興盛六年是科試之年,興盛七年就開了鄉試,要是祝賊沒開的話,哪裡來得秀才去參加鄉試呢?」
白忠一想也對,要是沒有開的話,那應該是從興盛七年開始縣試府試,興盛八年開院試,興盛九年開科試,興盛十年才能開鄉試。
這還都是最快的速度了。秦省可不像別的省份,往前幾十年秀才積累了一大堆,能從裡邊挑人才。這從頭來過,一個省統共怕也才幾百個秀才,哪裡像別的省動輒幾千上萬的人去參加鄉試。
白忠查了一下,發現興盛七年果然開了鄉試。
再一翻秦省別的縣和府,果然在興盛七年前的生員冊子都沒有了。
白金團小心的窺著他爹的臉色。
這歲考只是測驗秀才成績的考試,不像考秀才考舉人那樣正式,只寫本人姓名,不寫祖宗三代的姓名,這唐盛考秀才時的卷子冊子都被燒了,就辦法知道他的父親祖父叫什麼名字,是不是京城唐家的後代了。
而且這祝賊錄出來的秀才,試卷也不可能送去京城覆核,京城那邊也沒有底子可查。
怕他爹生氣,白金團便詢問興盛六年以前的冊子卷子還有沒有,他們倒是找到了兩個蒙塵的箱子,可惜年代久遠,又是祝賊那時的冊子,根本就沒人保管晾曬,有些生了蟲。
不過還是能翻的。
裡邊是三個府的一部分卷子,沒有咸陽府的。
於是兩人只好去查科試名冊。
只要唐盛考了科試,肯定能查出來。
不過可能是唐盛實在沒有天賦,他前十幾年的歲考成績每次歲試都在第五等,再往後有了長進,也不過是第四等而已。
白忠詢問一下旁邊這兩人,唐盛沒考科試正常嗎。
剛才那個人笑道:「這歲考別說四等五等了,就算是考個三等科試也不好過,更不用說考中舉人了,是以一般只有歲考成績在前三等的才會去參加科試。四等五等的也有,不過很少,畢竟考一次就要一次銀子嘛,沒把握的人也不會花那個錢。」
看來這邊是完全沒有消息了。
兩人怕遺漏了信息,又再查了一遍,還是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消息,不過白忠還是找了筆紙,把唐盛的筆跡描摹了出來。
等離的遠了,不會隔牆有耳時,白金團對著他爹抱怨:「還說這苗提學年風評好,結果見了銀子也沒好到哪裡去,可見平時的好名聲都是裝出來的。」
從苗家的歷史和處事來看,苗家人的風評幾十年來都很好,白忠這時覺得大家看走眼了,或者說,這世上沒有人能不為銀子所動。
白金團覺得自己幫了忙,又小聲提議著:「那要不,咱們去奉天縣使點錢試試?」
父子兩人又做車去往了奉天縣。
秀才不愛歲考,入學三十年後能不考就絕不會考,是以白家父子沒有想到,唐老爺子在能不參加歲考時,還會再連續參加六年。
他們不知道,等他們一走,苗提學就把跟在他們身邊的那兩個人叫去問了話,知道情況後就讓他們下去了。
只是有些好奇,這唐家到底是什麼情況啊,他俞叔叔還寫信讓他照顧,讓他見機行事。
他第一次沒應他們,就是讓人去查白忠那兩人到底是來查什麼的,想來想去可能就是筆跡和祖宗姓名及文章這一類的。
筆跡那唐盛以前過年時會寫對聯,很好找;祖宗姓名他也沒有查出來;至於文章,文章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且那兩人想查的是名冊不是文章。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收了那銀子,會讓他們像第一次那樣離開。
白忠父子到了奉天縣時,天已經快黑了,父子兩人找個地方各自快活了一晚,第二天去見奉天縣縣令。
白忠誠惶誠恐的試探應禹海唐家的事,應禹海回應已經寫信問過提學,並非查到有唐家「不得科舉入仕」的公文,且要是真有,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入仕的途徑,而不在於科舉。
應禹海還問白忠,如何能證明這兩個唐家是一個唐家?
白忠不知道應禹海在套他話,拿不出證據,轉移話頭,孝敬了五十兩銀子,這才到了奉天縣存放戶籍的屋子裡。
結果吧,和在長安城差不了多少,戶籍這裡,也是在興盛六年被一把火燒了,後來重建的都是活人的,死了的人全沒有底子,也不知道唐盛長輩的情況。
這個不好算,白忠一小冊一小冊的往上翻著,邊翻邊數。
啟昌往上,年號是興盛,興盛共十七年,減去十二年,那麼唐盛應該是興盛五年中的秀才。
白忠直接向最後翻,找興盛五年。
結果,查到興盛八年就沒有了。
白忠抬起頭來,白金團見機迅速問旁邊跟著的那兩人:「怎麼到興盛八年就沒有了?前邊的呢?」
這一刻,白忠和白金團父子都懷疑這冊子是不是給做過手腳了。
其中一個笑道:「咱們秦省是在興盛六年才收回來的,在這之前都是由祝簾那賊匪給占著的,這之前的很多底冊都被一把火給燒了。」
「燒了?」白忠有些疑惑的問,「祝簾那賊匪還開科舉?」不然哪裡來得底冊?
這人應道:「應該是開的吧?興盛六年是科試之年,興盛七年就開了鄉試,要是祝賊沒開的話,哪裡來得秀才去參加鄉試呢?」
白忠一想也對,要是沒有開的話,那應該是從興盛七年開始縣試府試,興盛八年開院試,興盛九年開科試,興盛十年才能開鄉試。
這還都是最快的速度了。秦省可不像別的省份,往前幾十年秀才積累了一大堆,能從裡邊挑人才。這從頭來過,一個省統共怕也才幾百個秀才,哪裡像別的省動輒幾千上萬的人去參加鄉試。
白忠查了一下,發現興盛七年果然開了鄉試。
再一翻秦省別的縣和府,果然在興盛七年前的生員冊子都沒有了。
白金團小心的窺著他爹的臉色。
這歲考只是測驗秀才成績的考試,不像考秀才考舉人那樣正式,只寫本人姓名,不寫祖宗三代的姓名,這唐盛考秀才時的卷子冊子都被燒了,就辦法知道他的父親祖父叫什麼名字,是不是京城唐家的後代了。
而且這祝賊錄出來的秀才,試卷也不可能送去京城覆核,京城那邊也沒有底子可查。
怕他爹生氣,白金團便詢問興盛六年以前的冊子卷子還有沒有,他們倒是找到了兩個蒙塵的箱子,可惜年代久遠,又是祝賊那時的冊子,根本就沒人保管晾曬,有些生了蟲。
不過還是能翻的。
裡邊是三個府的一部分卷子,沒有咸陽府的。
於是兩人只好去查科試名冊。
只要唐盛考了科試,肯定能查出來。
不過可能是唐盛實在沒有天賦,他前十幾年的歲考成績每次歲試都在第五等,再往後有了長進,也不過是第四等而已。
白忠詢問一下旁邊這兩人,唐盛沒考科試正常嗎。
剛才那個人笑道:「這歲考別說四等五等了,就算是考個三等科試也不好過,更不用說考中舉人了,是以一般只有歲考成績在前三等的才會去參加科試。四等五等的也有,不過很少,畢竟考一次就要一次銀子嘛,沒把握的人也不會花那個錢。」
看來這邊是完全沒有消息了。
兩人怕遺漏了信息,又再查了一遍,還是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消息,不過白忠還是找了筆紙,把唐盛的筆跡描摹了出來。
等離的遠了,不會隔牆有耳時,白金團對著他爹抱怨:「還說這苗提學年風評好,結果見了銀子也沒好到哪裡去,可見平時的好名聲都是裝出來的。」
從苗家的歷史和處事來看,苗家人的風評幾十年來都很好,白忠這時覺得大家看走眼了,或者說,這世上沒有人能不為銀子所動。
白金團覺得自己幫了忙,又小聲提議著:「那要不,咱們去奉天縣使點錢試試?」
父子兩人又做車去往了奉天縣。
秀才不愛歲考,入學三十年後能不考就絕不會考,是以白家父子沒有想到,唐老爺子在能不參加歲考時,還會再連續參加六年。
他們不知道,等他們一走,苗提學就把跟在他們身邊的那兩個人叫去問了話,知道情況後就讓他們下去了。
只是有些好奇,這唐家到底是什麼情況啊,他俞叔叔還寫信讓他照顧,讓他見機行事。
他第一次沒應他們,就是讓人去查白忠那兩人到底是來查什麼的,想來想去可能就是筆跡和祖宗姓名及文章這一類的。
筆跡那唐盛以前過年時會寫對聯,很好找;祖宗姓名他也沒有查出來;至於文章,文章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且那兩人想查的是名冊不是文章。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收了那銀子,會讓他們像第一次那樣離開。
白忠父子到了奉天縣時,天已經快黑了,父子兩人找個地方各自快活了一晚,第二天去見奉天縣縣令。
白忠誠惶誠恐的試探應禹海唐家的事,應禹海回應已經寫信問過提學,並非查到有唐家「不得科舉入仕」的公文,且要是真有,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入仕的途徑,而不在於科舉。
應禹海還問白忠,如何能證明這兩個唐家是一個唐家?
白忠不知道應禹海在套他話,拿不出證據,轉移話頭,孝敬了五十兩銀子,這才到了奉天縣存放戶籍的屋子裡。
結果吧,和在長安城差不了多少,戶籍這裡,也是在興盛六年被一把火燒了,後來重建的都是活人的,死了的人全沒有底子,也不知道唐盛長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