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師爺一怔,笑著接過,也不要唐爺爺送的銀子,就出了唐家。

  回到了縣衙里,秦師爺把這事說了,評價道:「這唐大人的祖父雖是一介布衣,卻是心思通透的很。」

  縣令應禹海點頭,也才覺得不妥:「這不年不節的,我沒事給他寫信確實不對,被知道了會引人懷疑是不是與縣試有關,更是不妥。他沒把信燒了卻是還給我,更是不得了。」

  秦師爺也很贊同:「他燒沒燒了信我們並不知道,把信還給我們卻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心思的慎密,知道他穩妥可靠,這樣以後再有什麼事我們也敢給唐家報信。」

  應禹海沉吟著點頭:「嘴裡傳話畢竟不穩妥,有時一字之差意思就有不同,他這樣行事,便是告訴我們,以後有事就算我寫進了信里也不怕,他識趣兒的很,會把信還回來,不會給我們添麻煩。」

  「言傳身教之下,這唐大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難怪連俞大人都對他青眼有加,真是前途無量。」秦師爺也跟著點評。

  應禹海點頭,要不是唐瑾救了太子有前途,又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俞大人的青眼,自己是俞大人這一派得了吩咐要照顧著唐家,他也不想多管閒事去通風報信。

  壞左家的事,就是不給漢王面子啊。

  漢王那是去年差點就當了皇帝的人啊。

  只是……

  「這樣看來,左家來查唐家定是有什麼因由。」

  秦師爺笑了笑:「這攪合進去了可不好,咱們管他什麼因由,只是不知道。萬一真要有什麼也不關我們的事。」

  應禹海便把這事扔過腦,不再想了。

  其實唐爺爺並沒有兩人說的這樣想這麼多,他只是真心待人行事小心,覺得信留在唐家不妥當罷了。

  他還信的行為,不像應禹海和秦師爺說的那樣腦子裡有清晰的條理,只是憑著處理事務的經驗來做的。

  秦師爺走了以後,唐爺爺自己坐在堂屋裡想了一陣,也沒想出來他們唐家跟京城漢王的外公左家有什麼瓜葛。

  他把孫子唐瑾和兒子回來時在路上寫的京城事兒的兩本小冊子拿出來翻了翻,也沒見裡邊跟左家有什麼牽扯,就想去問弟弟是不是以前有什麼關係。

  他們兄弟兩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在京城生活過,或許他弟會記得一點他娘以前說過的什麼事。

  不過想起他弟媳那性子,覺得這事還是隱秘一點不要被家裡人知道的好。再想著自己的記性也不差,他不記得他弟十有八九也不會記得,也就沒找。

  最後,唐爺爺叫來了唐三叔,又詳細的問了一下他在京城裡發生過的事,和冊子上記著的事一比,只有少的沒有多的,也沒聽說有關左家的事兒,就皺著眉。

  唐三叔疑惑的問:「爹,出了啥事兒?」

  唐爺爺一抬眼,沒好氣的問:「你書都背好了?這次下場能考個童生回來?」

  唐三叔心裡立刻緊張了起來,想起他們唐家好不容易「解了咒」,他們兄弟能下場考試了,別說童生了,連縣試能不能過都還不知道,連忙跑去溫書去了。

  凶走了二兒子,唐爺爺又叫了剛回來的大兒子唐轉,問起了他陪唐瑾考試時在京里的見聞,也沒聽說到跟什麼左家有牽扯的地方。

  唐轉如此被問,早就猜到家裡有什麼事了,詢問著:「爹,這是出了啥事兒?」

  唐爺爺考慮了一下,這才把縣令叫人來報信的事兒說了,唐轉聽了以後也是莫名其妙:「沒跟左家有什麼來往啊,更別說漢王了,左家查我們家幹什麼?」

  找不出頭緒來,唐爺爺便道:「漢王曾和陛下爭皇位,我們家又和太子關係好,不管左家查我們家有什麼原因,十有七八不是什麼好事兒。」

  唐轉也認同這個想法。

  這時候家裡人叫他們吃晚飯,吃過飯以後,唐爺爺把家裡成了親的男人都集中在了堂屋裡,對著他們道:

  「過上三日,老二老三老四要下場考試,你們知道咱們家的事兒,都給我把皮兒繃緊了,凡事謹言慎行,萬一要是引起了誰的注意考不成試,那你們這一輩子都別想翻身!」

  唐二叔忙點頭:「伯你放心,我們都知道厲害的,誰會拿自己的前程命運開玩笑,我們做事一定內斂再內斂!」

  唐爺爺點頭,不放心的又囑咐他們:「要是聽到任何挑釁的話,只當自己是聾子瞎子,沒聽見也沒看見!要是別人問起你們怎麼這麼些年不下場考試,只說以前忙於生計讀的書少自認考不上才沒考,如今學了幾年才想試試,再問他家的事兒把話頭轉開。」

  這些都是之前說過的,家裡的八個男人都應下了,唐爺爺又對著子侄道:「回去都管教一下自家娃,讓他們戒驕戒躁,不可妄言。」

  有孩子的四人都應下了,唐爺爺才讓他們都散了。

  唐家有三人要下場考試,這是唐家今年最大的喜事了。有著唐瑾在童子科里一舉奪魁得中狀元又封官的盛況,家裡的人一個個的都期待的很。

  要考試的三人更是埋頭複習,半點不敢浪費時間。

  他們卻不知道,一封舉人的舉報信遞到了知府萬茂通的手裡。

  信里說,唐家違背太宗口諭,擅自入場考試,請府尹秉公辦理。

  萬茂通拿著這封信問身邊的師爺左振雄怎麼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