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直到有一天,鬼屋裡傳來了咩咩的羊叫聲。我聽鄰居說,那間房子其實是有主的,婆婆的兒子來院子中養羊來了,院子中堆滿了乾草,平日裡依舊是鎖著的。再過後來,院中的一棵大樹被砍了,我正好遇到那戶門大開。原來是樹瘋長太高,將電線都扯斷了,附近的人強制讓砍了最高的一棵樹。即使一棵樹沒了,那破落低矮的宅院中,還是一片陰氣,樹木亭亭如蓋。
後來,羊沒了。老宅又鎖了起來,只剩下鬼屋依舊。夏日涼風起的黃昏,我常常會和老何一起去散步,必經之路便是鬼屋的小胡同。這鬼窗的洞仍沒有人再去補,我卻不那麼害怕了,甚至夜深回程時,常常會仔細往裡望去,看看裡面到底有鬼沒,雖沒見鬼,但覺得鬼應該是存在的吧。只是,那個鬼可能不是什麼害人的鬼。聊齋志異中有很多美女鬼,心地善良,如今我倒是想,鬼應該也分善惡吧。
第16章 第16章 跑廟
民間信仰,雜而混一,信佛與信道不分,去道觀參拜和寺廟燒香並不矛盾。小時候,我身邊有很多定期跑廟燒香的人,譬如大娘、於婆。先說道觀,每個村中都設有道觀,過去我以為這是村長建造的公共場所,後來才知道,這是村中信道教的神仙的人自發組織的。丁村過去有一間小小的足可見方的道觀,就設在大隊幹部大院的一旁,這小宅很顯眼,門口插了幾道大旗幟,一進去,院子是方形,很擁擠,直接可走入屋宅中。屋內晦暗,正對著門口的,就是一尊大神像,都是道教的神仙人物。神像的腳下擺著一張祭桌,插著幾根香,上面放著一個拜神捐款的箱子,但凡來參拜的道友,都會塞幾張鈔票進去,略表敬神之意,這或許就是道觀的生財之道。我們村子的道觀裡面沒有人居住,平常不過節的時候都是緊鎖大門,只有各個傳統節日,才會開放。
春節來了,村中道觀最為熱鬧。過了大年初五,事情便少了許多。大娘王氏常常來道觀逛,祈願,並和道友們一起聊天過節。道觀是不寂寥的,道友們來道觀並非純然祈福,他們除了嘮家常外,還有其他娛樂活動,比如打麻將。一張桌子擺在神明面前,四人對坐,開始了對戰。身邊三三兩兩,坐著觀戰的道友,簡直比在家還舒服。神明最喜歡熱鬧,不會怕打擾的。大娘藉此,認識了很多村中信仰相同的朋友。
小姑的村子有個大的道觀,觀處郊外。道觀的門口有座精美的假橋,橋下無水,只是你若要踏入觀中,必然要先踏步橋上,經過一曲一折,方才接近了道觀。門口,無一例外地插著一個大的粉紅色彩旗。那道觀,我沒去過,不知詳情。母親的娘家,村子外也有一個道觀,挺氣派的。我和母親每次訪親之時,都會經過那座道觀,從來沒見有人過。
道觀是信道教的人才會去的,可去山上跑廟,只要是村中的婦女,幾乎都去過,我們家周圍的好幾個鄰居都去過,甚至可以說,年年跑廟,為的是參拜佛祖,祈求一家平平安安。我和母親從未去過,但我從小便十分希望自己能去跑廟燒香,在山上住一段時間。太行山上,有許許多多的小寺廟,有些寺廟香火旺盛,有些冷淡,有些寺廟在旅遊景區內,有些事在荒郊野山上。我鄰居說,我小的時候,她們跑廟上山都是不要錢的,如今景區開發之後,好的寺廟都在景區之內,所以跑廟是需要先買門票,才能去山裡參拜的。我後來也曾去山中旅遊過,也見過不少的寺廟,可我總覺得裡面空蕩蕩的,除了幾尊佛像,我更加迷惑,跑廟到底是往哪裡跑呢?
於婆和大娘是信道的人,她們家中供奉的神,也和一般人家供奉的天地全神不一樣,參拜規矩似乎也不一樣。想想,我總覺得挺有意思。
村中一開始,人多信佛道。漸漸的,不知何時,興起了外來的基督教,有些村子還建起了小教堂,那裡會發一些《聖經》之類的書籍,講述一些聖徒的故事,每每見到某家門口的對聯上貼著“真主”之類的,就知道這家信的是西方的神。信仰,確實能聊以慰藉那些祈求長壽安康的人的心靈,只是神,真的能顯現神跡嗎?
第17章 第17章 水缸
那時窮,每家每戶都有一兩口大水缸。屋內有一個大缸,是存儲吃水的。院中有些擺放一口大水缸,是在水管和池子邊,用來盛雨水或井水的。水缸旁邊總會有一個水桶,我小時候就常常是運水工,提著桶,將院子中水管的水,倒入屋中的大水缸中。力氣小時,就提半桶水,力氣大時,就提大半桶水。直到舊宅換了新貌,從此大水缸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水缸還是有的,曾經有段時間,水缸是作為母親醃菜的容器,母親醃的蘿蔔清脆可口,她按照別人給的配方,酒幾兩、醋幾兩、油幾兩,就這樣嚴格地醃製出來,我喜歡吃鹹鹹的蘿蔔絲,陪著玉米湯,最好喝了。
然後,水缸變成了無用之器。一個醃菜的小水缸變成了養魚之地,置於樓梯口處。父親從臭水溝中逮到了一頭火頭,還買了一隻烏龜,都扔進了水缸中。那個烏龜短命,先死了。火頭在水缸中生存了兩個春夏秋冬,終於在今年夏天,父親耐不住勤快的寂寞,硬是給火頭換了一缸清水,將過去的臭水換掉了,火頭第二天就死翹翹了。
老何總是,該勤快的時候懶,該懶的時候勤快,讓人哭笑不得。前兩天剛買兩盆新鮮的花兒,花了不少大洋,可沒在家放幾天,他就勤快地將兩盆糞潑入盆中,花兒立刻被燒死了。他還嘻嘻對我笑,“我以後買了絕不澆糞了。”
後來,羊沒了。老宅又鎖了起來,只剩下鬼屋依舊。夏日涼風起的黃昏,我常常會和老何一起去散步,必經之路便是鬼屋的小胡同。這鬼窗的洞仍沒有人再去補,我卻不那麼害怕了,甚至夜深回程時,常常會仔細往裡望去,看看裡面到底有鬼沒,雖沒見鬼,但覺得鬼應該是存在的吧。只是,那個鬼可能不是什麼害人的鬼。聊齋志異中有很多美女鬼,心地善良,如今我倒是想,鬼應該也分善惡吧。
第16章 第16章 跑廟
民間信仰,雜而混一,信佛與信道不分,去道觀參拜和寺廟燒香並不矛盾。小時候,我身邊有很多定期跑廟燒香的人,譬如大娘、於婆。先說道觀,每個村中都設有道觀,過去我以為這是村長建造的公共場所,後來才知道,這是村中信道教的神仙的人自發組織的。丁村過去有一間小小的足可見方的道觀,就設在大隊幹部大院的一旁,這小宅很顯眼,門口插了幾道大旗幟,一進去,院子是方形,很擁擠,直接可走入屋宅中。屋內晦暗,正對著門口的,就是一尊大神像,都是道教的神仙人物。神像的腳下擺著一張祭桌,插著幾根香,上面放著一個拜神捐款的箱子,但凡來參拜的道友,都會塞幾張鈔票進去,略表敬神之意,這或許就是道觀的生財之道。我們村子的道觀裡面沒有人居住,平常不過節的時候都是緊鎖大門,只有各個傳統節日,才會開放。
春節來了,村中道觀最為熱鬧。過了大年初五,事情便少了許多。大娘王氏常常來道觀逛,祈願,並和道友們一起聊天過節。道觀是不寂寥的,道友們來道觀並非純然祈福,他們除了嘮家常外,還有其他娛樂活動,比如打麻將。一張桌子擺在神明面前,四人對坐,開始了對戰。身邊三三兩兩,坐著觀戰的道友,簡直比在家還舒服。神明最喜歡熱鬧,不會怕打擾的。大娘藉此,認識了很多村中信仰相同的朋友。
小姑的村子有個大的道觀,觀處郊外。道觀的門口有座精美的假橋,橋下無水,只是你若要踏入觀中,必然要先踏步橋上,經過一曲一折,方才接近了道觀。門口,無一例外地插著一個大的粉紅色彩旗。那道觀,我沒去過,不知詳情。母親的娘家,村子外也有一個道觀,挺氣派的。我和母親每次訪親之時,都會經過那座道觀,從來沒見有人過。
道觀是信道教的人才會去的,可去山上跑廟,只要是村中的婦女,幾乎都去過,我們家周圍的好幾個鄰居都去過,甚至可以說,年年跑廟,為的是參拜佛祖,祈求一家平平安安。我和母親從未去過,但我從小便十分希望自己能去跑廟燒香,在山上住一段時間。太行山上,有許許多多的小寺廟,有些寺廟香火旺盛,有些冷淡,有些寺廟在旅遊景區內,有些事在荒郊野山上。我鄰居說,我小的時候,她們跑廟上山都是不要錢的,如今景區開發之後,好的寺廟都在景區之內,所以跑廟是需要先買門票,才能去山裡參拜的。我後來也曾去山中旅遊過,也見過不少的寺廟,可我總覺得裡面空蕩蕩的,除了幾尊佛像,我更加迷惑,跑廟到底是往哪裡跑呢?
於婆和大娘是信道的人,她們家中供奉的神,也和一般人家供奉的天地全神不一樣,參拜規矩似乎也不一樣。想想,我總覺得挺有意思。
村中一開始,人多信佛道。漸漸的,不知何時,興起了外來的基督教,有些村子還建起了小教堂,那裡會發一些《聖經》之類的書籍,講述一些聖徒的故事,每每見到某家門口的對聯上貼著“真主”之類的,就知道這家信的是西方的神。信仰,確實能聊以慰藉那些祈求長壽安康的人的心靈,只是神,真的能顯現神跡嗎?
第17章 第17章 水缸
那時窮,每家每戶都有一兩口大水缸。屋內有一個大缸,是存儲吃水的。院中有些擺放一口大水缸,是在水管和池子邊,用來盛雨水或井水的。水缸旁邊總會有一個水桶,我小時候就常常是運水工,提著桶,將院子中水管的水,倒入屋中的大水缸中。力氣小時,就提半桶水,力氣大時,就提大半桶水。直到舊宅換了新貌,從此大水缸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水缸還是有的,曾經有段時間,水缸是作為母親醃菜的容器,母親醃的蘿蔔清脆可口,她按照別人給的配方,酒幾兩、醋幾兩、油幾兩,就這樣嚴格地醃製出來,我喜歡吃鹹鹹的蘿蔔絲,陪著玉米湯,最好喝了。
然後,水缸變成了無用之器。一個醃菜的小水缸變成了養魚之地,置於樓梯口處。父親從臭水溝中逮到了一頭火頭,還買了一隻烏龜,都扔進了水缸中。那個烏龜短命,先死了。火頭在水缸中生存了兩個春夏秋冬,終於在今年夏天,父親耐不住勤快的寂寞,硬是給火頭換了一缸清水,將過去的臭水換掉了,火頭第二天就死翹翹了。
老何總是,該勤快的時候懶,該懶的時候勤快,讓人哭笑不得。前兩天剛買兩盆新鮮的花兒,花了不少大洋,可沒在家放幾天,他就勤快地將兩盆糞潑入盆中,花兒立刻被燒死了。他還嘻嘻對我笑,“我以後買了絕不澆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