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從小跟著母親學包餃子。小時候,我趕皮,母親包餡兒,我做出來的皮兒奇形怪狀,可母親卻能用不一樣的皮兒包出形狀一樣的餃子,鼓囊囊的,排列十分整齊。後來,我長本事了,我既趕皮,又能幫忙包餡兒,只是餃子是扁的,只能躺著,站不起來,如同泄了氣的皮球,放餡兒少的緣故。到後來,過年我一個人負責包餡兒做餃子,餃子又鼓了起來,母親成了享受餃子的祭桌上的照片。再到後來,我不喜歡餃子了,尤其是弟過年不回家的時候,我和老爸直接去買些現成的餃子吃一吃,就算過年了,年味兒少許多。

  母親和餃子的故事,因而變淡了許多。現在想想,餃子就是童年的回憶殺。

  第14章 第14篇 小販

  童年,胡同里到處都是走街小販。有手推著小四輪平車收破爛換東西的老頭子,有騎著自行車插滿冰糖葫蘆的中年小販,有蹬著三輪賣韭菜葡萄之類的,還有那種開著摩托三輪賣醬油醋涼皮涼粉油條的……特殊的季節,會多些特殊的熱鬧,夏季會有拉著滿車開封西瓜的外地人,四處售賣西瓜:“開封西瓜、可甜可甜、不甜不要錢。”那充滿磁性的鄉下人的叫喊聲,旋律烙在我的腦中。

  此刻,腦海中就來了一陣如歌的叫喊聲,是中年男性的雄厚之音,抑揚頓挫的:“誰賣酒瓶啤酒瓶,破包爛紙箱,飲料筒塑料桶,廢書本兒廢鐵――”純粹的方言,卻成了好聽的曲調。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只是歌聲漸漸不傳了,現在偶爾也有跑街的小販,大都錄有喇叭,毫無情感色彩地機械播放著一遍又一遍:“賣冰糖葫蘆的來了,誰要冰糖葫蘆。”或者,“賣衛生紙衛生巾――”

  最近街上流行,“先嘗後買,可甜可甜”的梗。不僅西瓜如此,各種水果都是。“砂糖蜜橘,先嘗後買,可甜可甜。”“新鮮蘋果,先嘗後買,可甜可甜。”“巨峰葡萄,先嘗後買,可甜可甜。”就差來一個搞笑的,“大蔥大蒜,先嘗後買,可甜可甜。”這個標語不知從誰而來,稍加變通,能把帶酸的水果,變成魔力甜,一直從鎮上,風靡到縣城中,用本地方言叫喊起來,頗帶有必須得買的推銷氣勢。老一代的走街小販留在了過去,新一代的小販應運而生。

  這兩年,村子裡出現了各種開著麵包車四處轉悠的小販,有修理縫紉機修補平房漏水的,有賣手機電動車搞促銷的,有宣傳樓盤新開張的,有賣水果冰棍兒的……從村頭遠處,便能聽到大喇叭的聲音,標準的普通話GG,前面往往還帶有一首豪放的歌曲片段,譬如鳳凰傳奇的,讓人聽了一下子腦中記住魔性的旋律,只是略微感到浮誇。

  走街小販在市里不常見。或許夜市、花鳥市場之類,還能見到殘影,他們大都固定地擺夜攤,在一地點叫賣,一見顧客經過攤前,急忙喊一聲,“新鮮摘下的大甜桃,十分的甜,便宜處理。”感興趣的,便會去諮詢一番,不感興趣的,便一走了之。剛剛去過北京的一處郊區花鳥市場,上午十點,天氣十分燥熱,可是集市上,依舊人山人海,這裡幾乎什麼都有,小到兩元商品、蟈蟈金魚,大到涼蓆貓犬,熱鬧得很。花鳥市場裡,轉悠著很多老年人,他們四處轉轉古玩、花草、貓狗小販之處,心情悠然自得。來這裡,可以逞口舌之爭,因為大部分商販帶些忽悠,價格多多少少帶著虛泛,你可以爭那麼幾塊錢的便宜,贏得喜歡的物件。這種感覺,帶有老北京的味道,是和現代的大超市明碼標價截然不同的感覺,即使不買東西,轉轉市集,在人群中穿行,也有一種踏實感。我曾在古城開封住過一段時間,那裡也有這樣的慢節奏,心累的時候,偶爾去駐足時光,感受繁華中的落寞,不失詩意。

  走街小販,終將遠去。

  第15章 第15篇 鬼屋

  鬼屋云云,無非心中的魔障,明知是假,心中仍不由地害怕。小時候,總覺得自己住的瓦房屋就有鬼,尤其是一關燈後,家裡只剩下我一個人,說不出的恐懼。小時候看鬼片,主角的一驚一乍,就能讓我夜半驚魂,後來漸漸知道鬼神之說不可信,可還是害怕黑夜。

  我要回想的鬼屋,是我家屋後於婆婆住的那老宅。不是我詛咒它,那間屋子自從百歲的神秘老人於婆去世之後,我總覺得這屋子周圍縈繞一股陰森的氣息,或許是房前屋後院中樹太多的緣故。門口長滿了野草,沒有人清理。院子中的幾棵老樹衝破了破敗的屋檐,撞壞了門牆,長成了亭亭如蓋的參天大樹,更是遮天蔽日,讓院子充滿了陰涼的氣息。房前屋後的幾棵樹木,更是如此,藤蔓爬上了古樹的樹枝,好似一條條青綠色的蛇。一切都沒有人打理,那間房院長年沒有人打理,成了無主的地兒。

  更恐怖的是挨著的小胡同邊,有一個小木窗,十分低矮。這木窗的中間有一個圓溜溜的黑洞,伸眼便可以往裡望去,裡面一點光都看不見,一片黑暗,讓我不禁產生了遐想。一到晚上,那門窗上的破洞更顯得空洞洞的,我經過小胡同的時候,從來都不敢往裡面望,怕看到幽靈。因為不敢看,所以那裡便成了恐怖。即使和父母途徑小胡同,我也會忍不住加快腳步。

  那個鬼屋裡什麼聲音都沒有,不,夏天的時候,院子中會傳出蛐蛐的尖叫聲,樹上的蟬不住地鳴叫。大門緊鎖,荒草一片,只有那個破洞,不知保持了多少個春秋,沒有人來修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