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他布置好密雲防務,率河營趕到常山峪時,竟收到鄭親王、怡親王和肅順等人以為公務繁多無暇兼顧為由,奏請開缺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和管理藩院事務等兼差的消息。剛在常山峪行宮附近安頓下來,又收到皇上恩准恭親王赴熱河叩謁梓宮的消息!

  王千里覺得很奇怪,慶賢也覺得不太對勁,韓秀峰卻覺得這不是啥壞消息,因為這意味著鄭親王和肅順等人意識到什麼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自請解除兵權,以表明他們並無擅權亂政之心。

  就這麼在常山峪等候了近半個月,終於等到了皇上恭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這一路上相應安排的確切消息,並且是大頭陪著曹師爺來宣旨的。

  「……朕受皇考大行皇帝顧復深恩,恭奉靈駕回京,具有成例,何敢不遵,何忍不遵!惟該王大臣等情詞懇切,若不稍節勞勩,轉無以仰慰皇考在天之靈。九月二十三日,朕於麗正門外,跪送梓宮登轝後。先赴喀拉河屯行宮,跪迎靈駕,俟奉安蘆殿,仍行晡奠禮。

  二十四日,行朝奠禮後,即啟蹕於二十九日還宮。所有梓宮沿途一切事宜,著恭理喪儀王大臣等敬謹將事。梓宮到京之日,朕先於德勝門外祗候,俟靈駕到時跪迎後,由閒道詣東華門外跪接,步送至乾清宮,著各衙門及沿途各地方官周知,欽此!」

  「臣韓秀峰領旨!」

  「韓大人,請起。」

  皇上跟大行皇帝的梓宮分開走,這讓韓秀峰有些意外,可想到皇上年幼,確實經不起折騰,又覺得這麼安排沒什麼不妥。

  韓秀峰爬起身,接過諭旨,一邊招呼曹毓英坐下用茶,一邊好奇地問:「秀峰還有一處不大明白,懇請子瑜兄賜教。」

  「韓大人有何不明白的儘管問,下官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曹毓英拱手笑道。

  「諭旨上只是說聖駕和大行皇帝梓宮何時啟程,卻沒說秀峰接下來該怎麼做,是護駕回京,還是恭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

  「志行賢弟,愚兄知道你受恩深重,想恭奉大行皇帝梓宮回京,可自洋人進犯京城之後,京畿一帶賊匪四起,治安大不如之前。兩宮太后和鄭親王、怡親王、肅順大人他們擔心皇上的安危,打算命你率河營護駕。」

  調兵可不是一件小事,尤其在這個節骨眼上。

  之前率河營來此恭迎聖駕,都先上過一道摺子,直至皇上頒下諭旨,才率兵趕到這兒來迎駕。

  韓秀峰可不敢憑曹師爺一句話就請輕易做決定,正尋找怎麼問他有沒有諭旨或密旨比較合適,大頭突然道:「四哥,這事我曉得,太后娘娘還跟肅順大人商量過,肅順大人說這麼安排最妥當。」

  「那大行皇帝梓宮誰恭送?」韓秀峰低聲問。

  「肅順大人率文武各官恭送,榮祿、永祥率火器營和護軍營護衛。」曹毓英頓了頓,又補充道:「在口外有熱河都統所率的馬隊護衛,到了口內除了火器營、護軍營,還有三百多侍衛。」

  「行,秀峰就在此恭迎聖駕。」

  「那毓英先跟大頭回去復命。」

  「子瑜兄,天都快黑了,明天一早再走也不遲。」

  「老弟的好意毓英心領了,毓英皇命在身,真不敢耽誤!」

  難得跟四哥相聚,大頭是真不願意就這麼走,可想到來前太后娘娘的交代,只能苦著臉道:「四哥,我也該回去了。」

  「先回去吧,反正皇上和兩位太后娘娘都已經啟程,用不著幾天咱們便能再聚。」

  曹毓英和大頭說走便走,看著他們騎著快馬離去的背影,王千里沉吟道:「四爺,肅順大人恭送大行皇帝梓宮,那回京這一路上的軍機大事怎麼辦理,各地督撫上的摺子誰去批閱?」

  不等韓秀峰開口,慶賢便回頭道:「曹師爺不是說過嗎,鄭親王、怡親王他們會隨聖駕回京,回京這一路上的軍機大事,鄭親王和怡親王他們自然會辦理。」

  「恭送大行皇帝梓宮走不開,趕到京城少說也要一個半月。這麼一來,肅順大人豈不是要有一個來月不問政事?」

  「又不只是他一個顧命大臣。」慶賢嘀咕道。

  王千里不提也罷,這一提韓秀峰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畢竟說起來有八位顧命大臣,可事實上八個人中真正有主見的就肅順一個,何況焦麻子遠在天津辦團練,匡源早告假回了京城,隨駕的那幾位全是碌碌無為的庸臣。

  可想到分開走肅順一樣點了頭,想到他之前甚至主動請辭掉好幾個兼差,又覺得這並無不妥。畢竟他們終究是要回京的,終究要面對之前留守京城的那些王公大臣,退一步,示下弱,遠比跟之前那般咄咄逼人強。

  想到這些,韓秀峰輕嘆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咱們還是辦好自個兒的差事吧。」

  「四爺說的是,管那麼多幹嘛!」

  ……

  回到下榻的小院兒。任鈺兒已經把王千里差人去驛站打探到的消息整理好了,不過這些消息與聖駕回京無關,全是韓秀峰最關注的四川老家的消息。

  兩年前在川滇交界處犯上作亂的賊首藍大順,竟打起了長毛的旗號,並經大關縣北犯,一路轉戰至川西平原。手下也由之前的幾萬人,跟滾雪球似的,變成了現如今的二三十萬!

  如果只是這一股賊匪倒也沒什麼好擔心的,畢竟藍逆並非真長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