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我,大家很默契地閉嘴沒有提。因為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

  針對這些嘩啦啦的彈劾奏章 ,皇上又在朝堂上和眾臣子吵起了架。但這次沒有太子李禎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替他與群臣辯論;也沒有我突然冒出,攪得文臣們措手不及,讓皇上可以趁機一錘定音。

  ——當太和殿裡只剩下皇上一人在苦撐時,他方才體會到大兒子是多麼得好用。

  畢竟他最寵愛的二皇子,賞玩字畫、附庸風雅是一把好手,到了朝堂上卻只會一句「父皇說得極是」,半點兒作用都沒有。

  再後來,傳到我和李禎耳邊的消息便是:我父親連夜跪在宮門口,請皇上尊重文武百官的意思,收回封賞成命;皇上連夜開宮門,把我爹從地上扶了起來,做足了一派主聖臣良的模樣。

  拖到最後,皇上只給我二哥和三哥升了官,其他未封。

  還提了我一句:太子妃辛苦了,安安穩穩地回來就好,回頭賞賜一堆好東西,回來了繼續干尚宮。

  我:???

  一口氣梗在胸口,差點兒上不來……

  但更梗的還在後頭。

  他不該在言官們很默契地無視我之後,還非要提一嘴我的事兒。

  皇上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妥協了,卻沒想到彈劾的摺子居然還在不停地往太和殿、乾清宮和御書房裡飛,簡直是無孔不入,皇上在哪兒、摺子就跟到哪兒。

  諫官上書:太子妃程氏,不過是為了拖住百越軍,假借其兄長程闌的名義去了一趟軍營罷了。雖然有功,但也就是演場戲而已,委實算不得什麼大功勞。更何況女子應當賢良淑德,不應如此拋頭露面,此番既然是為了國家也就算了,但尚宮也沒什麼必要當了,乾脆所有的官職都給薅掉,回去好好當太子妃就完事兒了。

  如此顛倒黑白的說法,居然是我朝言官寫出來的,讓我深刻懷疑我朝是不是從骨子裡就給蛀了。

  就因這封摺子,皇上在太和殿發了飈。

  古人云,天子動怒,伏屍百萬,血流千里。可能這群人真沒想到皇上會發這麼大的火,底下烏壓壓跪了一片。

  也不知道罵了多少聲「廢物」,喊了多少句「朕養你們到底有什麼用!」之後,皇上一口氣沒喘上來,捂著胸口,緊急喚了太醫。

  又病倒了。

  我和李禎再也不敢慢悠悠地往回走了,而是去官驛換了兩匹快馬,丟下身後的車馬與隨從,僅我二人,火速趕往金陵。

  回到宮中,皇上當著我的面,對李禎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朕要退位。」

  第二句是:「朕不想幹了!」

  李禎:「……」

  我:「…………」

  作者有話要說:

  皇上:我太難了我不想幹了!

  李禎:哦所以您就把爛攤子丟給我和我老婆唄(黑線

  第65章

  皇上並非在鬧脾氣,他是真的心累了。

  今聖登基那年也不過二十出頭,本是少年天子,當年也是氣宇軒昂、滿腔熱血,想做出一番事業,名流千古。

  總的來說,他也算是做到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內憂外患,他沒丟掉哪怕一寸的徒弟,沒有辜負祖宗基業,也夠史官好好的寫上一筆了。

  但這二十多年來,每當回想起自己走過的那些路,夜深時,也難免內心沉鬱吧?

  如今太子回來了,依舊站在朝堂上右上首的位置,過往的秩序似乎在逐漸恢復。

  皇上在朝堂上,提及了退位一事,想試探一下朝臣的反應。

  他考慮了很多情況,也都一一應驗了,比如說反對的朝臣說陛下正值盛年,只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養,期間太子監國即可;也有人提及,太子還很年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歷練。

  皇上直接道:「眾臣皆知,太子是朕一手培養的,也是各位老臣看著長大的。此番鎮壓李恪反叛一事,太子居功甚偉,堪當大任。」

  以國舅、韓卿書等人為首的太/子/黨,自然表示擁護皇上的決議,並額外提及了太醫對皇上心疾的診斷,強調陛下需保重龍體,不可再過度操勞。

  至此為止,朝堂上都是正常辯論,沒有什麼么蛾子,都在可控範圍內。

  但人算不如天算。

  最終,火還是燒到了我的身上。

  因為皇上的目的已經被猜到了。

  就在我和李禎回宮當夜,皇上便對李禎道:「現在戰事已畢,天下太平,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整肅貪腐之風。此事乃朕二十年來的心腹大患,如今正值天時地利人和之際,由新君來做,最合適不過。」

  隨後,他和李禎細細分析了現在朝堂上的格局。哪些人可以動,哪些人只能削弱,還有哪些敲打之後依舊能用得著。

  父子二人秉燭夜談至深夜。

  我是個旁聽的。按理說我不應該聽這種對話,但就在我準備自覺退下時,皇上對我道:「太子妃,你留下來聽。」

  我便聽了全程。

  朝堂上的事兒都聊完了,皇上又難得提起了家務事。

  「睿王至今只領著些祭祀的虛職,並非他能力不行,而是朕不想讓他有別的想法。現在看李恪這般情形,朕更是慶幸自己早早地做了這番決策。」皇上對李禎道,「日後,你若覺得用得著他,便再給實職;若用不著,讓他當個富貴閒王便罷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