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默默拗不過張櫻,只能按照她的意思來。

  等將中心城逛得差不多了,張櫻又與小玖一起去了學堂。

  因為默默提前打了招呼,所以張櫻與小玖很容易便進去了,並得以進入教室旁聽。

  學堂里的老師教得還好,雖然在張櫻看來過於淺薄了一些——

  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三百千與四書五經等科目。

  你不能說那些老師教得不好,但他們很像是照本宣科,偶爾才會講幾個相關的典故,讓人聽著就想要打瞌睡。

  但事實上,無論是啟蒙用的《聲律啟蒙》還是三百千,其實裡面都藏著非常多的典故,如果老師的知識儲備足夠豐富的話,甚至可以通過那些典故引申出更多的知識點與故事,甚至是相關人物的更多事跡。

  可學堂的老師沒有。

  反倒是那些教授科學知識的老師,更懂得培養孩子們的興趣。

  張櫻就發現,好多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沒什麼興趣,學習也不過是為了之後的考試,以及考試背後的出人頭地,他們反倒對剛起步的科學知識更加喜歡,好些個孩子甚至在課堂上都說起了自己以後的夢想就是研究科學。

  相較於學堂裡面近半的女學生,這一點反倒更讓張櫻驚訝。

  張櫻自己是很喜歡華夏文化的。

  等從學堂出來後,張櫻與小玖的神色都有些不對。

  默默詢問之後得知,小玖只是為了學堂的女學生和出現的一兩個女老師而驚嘆,於是便沒再追問。

  默默並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對——

  一則她自己就是女性,深知女性地位不平等的苦,自然不會再剝奪女性受教育與工作的權利;二來美洲的人口還是太少了,在人口達到八百多萬後便進入了一個瓶頸時期,人口增長几乎無法再依靠當地原住民與歐洲移民。

  北美洲的原住民大部分都已經進入了城市生活,並已經慢慢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即便仍有一些原住民陸陸續續地進駐城市,數量增長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歐洲移民則更難,因為比起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他們還是更願意與說著相同語言的同胞一起生活,也即是聚集在其他港口,雖然也有人往默默的城市定居,但與原住民相同,人數還是太少了些。

  默默只能想辦法鼓勵生育。

  她不但效仿雍正,推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還將產假等福利寫進了法律。

  這些政策剛推行下去,短短三四年就帶來了幾十萬的人口增長,直接超過了外來定居人口的數量。

  就是這些孩子還太小,等到長大還要很長時間。

  所以勞動人口數量仍舊相當緊缺。

  而為了填補勞動人口的緊缺,解放女性勞動力也就成了必然的一件事。

  因為小玖只是覺得新奇,並未牴觸或勸說默默禁止女孩兒接受教育,所以默默並未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倒是張櫻發現的問題,讓默默陷入了沉思:「我記得小時候教導我們的老師,都是學識相當出眾且擅長教書育人的能人,他們擅長引經據典。對書本知識不感興趣的姐姐也能安靜上課,就是因為老師們講的故事。」

  雍正為自己孩子挑選的老師可都是大清頂尖水平,自然與學堂的老師並不一樣。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大清的教育環境就註定了,真正有學識有本事的人基本全都選擇了進入官場,而有著各種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也很難將生活過得窮困潦倒,不得不跑到海外謀生。

  是以,會選擇到美洲生活的讀書人多半是在科舉上多次失敗,鬱郁不得志的人。

  這樣的人中自然存在有真才實學者,但大部分……

  默默皺了皺眉:「難道要回大清挖人?」

  她倒是想挖,啾啾估計也不會阻止,可問題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人真的能遠涉重洋到美洲生活?

  張櫻笑了笑:「你們好好發展,若是美洲的生活比大清好,總會有人願意的。」

  別忘了,大清還生活著好些對清朝毫無認同感的漢人。

  而這些人大多是讀書人,其中不乏學識出眾之人。

  默默在張櫻的提醒下,也想到了這群人。

  不過她並未抱太大希望——

  大部分讀書人都很固執和迂腐,不一定願意接受教導女孩子讀書。

  但轉念一想,那麼多讀書人中只要有兩三個思想豁達的也就夠了,等到第一批孩子成長起來學校的老師也不至於那麼緊缺了。

  默默決定派人到大清去找人。

  張櫻則與小玖開始商量在美洲開展自己的事業了,小玖準備在中心城建造一個話劇院,招攬一些演員,或者讓人從大清請一批演員到美洲——

  小玖將此事拜託給了默默,讓她到大清招聘老師的時候,一併將演員請到美洲。

  因為不是到美洲定居,招聘演員會更容易一些。

  張櫻則打算在美洲開一家專門售賣華夏各種書籍,如四書五經名人典籍,如醫學農書天文科普,如奇聞雜談話本兒故事等書籍的鋪子。

  反正只要大清有的,她都可以賣。

  而最最需要的,還是各類啟蒙書籍的注釋白話版——

  出一本寫明了各種典故出處與內容,以及相關拓展知識的啟蒙書籍,應該可以激發小孩子們對華夏文化的樂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