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番調查, 確定官員彈劾是事實之後,當場下旨將其親王爵位降為貝子,同時將其罪名加在弘晟身上,直接將弘晟抓進了宗人府準備關上個大半年。

  又因為擔心別人說他不講情分, 苛待兄弟,轉頭就將老八與十七晉封為廉親王與果親王。

  朝中倒是無人提及此事了, 雍正自己卻怒火中燒。

  他從登基開始就從不吝嗇於表達出對貪污受賄的厭惡與痛恨,登基這幾年因為貪污受賄而被抄家的權貴更是數不勝數, 雍正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 在這中情況下,自己的兄弟竟然背刺他一刀。

  偏偏也正因為允祉是他兄弟,貪污的銀兩也不算多,雍正甚至不能將人抄了家。

  雍正越想越氣,上朝的時候也一直冷著臉, 讓人不敢多說一句話。

  朝中不少人怨聲載道。

  但很快他們就知道, 這樣的雍正脾氣已經算是非常好了。

  因為就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沒多久,皇后因為不喜歡在屋子裡放太多冰消暑, 又不愛出門,以至於一個不小心就患了熱傷風。

  這本來不是大病,然而皇后當年在宮裡的時候沒能養好身體, 後來生弘暉的時候又難產傷了底子,只是這些年一直養著才沒有出現大問題,誰知如今年紀大了,一場熱傷風就將那些隱患一下子引爆出來了。

  雍正一開始就派了為自己看診的御醫過去給皇后看病,但幾位御醫用心診治了大半個月卻一直不見效,皇后仍舊躺在床上沒有半點兒好轉的跡象。

  宮裡的大夫治病用藥大多求穩,為此很多藥物都不敢用,也不敢貿然改變劑量。

  這樣做的好處是出了事兒有可以推脫之處,但壞處就是即便有時候知道某些藥物有奇效,某些藥方只要改變劑量就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他們也不敢貿然動手。

  雍正從小在宮裡長大,當然知道這事兒。

  所以在發現皇后的病情一直不見好後,便以為是御醫沒用心,當即讓人將御醫吳謙給叫到了面前,將人好一番訓斥。

  並直接勒令吳謙好生為皇后治病,若還是沒有好轉,必然要他人頭落地。

  吳謙暗自叫苦,這後宮眾人誰人不知雍正對皇后的看重?他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也許為了保險會敷衍了事,但在面對皇后的時候絕對沒有半點兒疏忽之處。

  皇后的病情會一直不見好,除了以前藏在五臟六腑的隱患全都爆發出來之外,也因為皇后鬱結於心,心情不暢快。

  但這話他能直接與雍正說嗎?

  吳謙帶著一群御醫太醫拿出了十二萬分的努力,盡心盡力地為皇后診治。

  張櫻等后妃,以及弘暉等皇子公主也都在第一時間來到翊坤宮探病,因為皇后病情一直不見好,弘暉的福晉烏林珠還一直留在宮裡侍疾。

  雍正與弘暉二人也因為皇后的病情,而會在下朝之後一起來到翊坤宮探病,等確認皇后暫時沒事兒之後才會一起離開,一個到養心殿處理政務,一個則離開皇宮回到戶部處理各中事情。

  因為皇后這場病,父子二人的關係倒是緩和了不少。

  皇后看著父子二人離開的背影,斂下眼瞼,表情晦暗不明。

  吳謙等御醫多次商討,最後終於確定了一個完全符合皇后身體症狀的藥方,他給雍正打了包票,說是只要皇后按時服藥,不到一個月保管能徹底好轉,之後只要用心調養,不說徹底將身體養好,但早年身體埋下的隱患至少不會影響了壽數。

  吳謙以往為雍正治病,幾乎從未有過失手,是以雍正信了。

  得了雍正准許,御醫直接給皇后換了藥方,然而事情並未按照吳謙的想法發展,因為皇后病情不但不見好,反倒急轉直下,最後竟然還昏迷了過去。

  雍正大怒,命人將吳謙抓去刑部問罪。

  張櫻得知此事,一邊讓人去通知弘暉,一邊帶著人立刻趕到了翊坤宮。

  她從皇后生病開始就來探望過,但皇后的病情最初的時候真就只是熱傷風,所以不只是張櫻,就連皇后也沒想過將自己空間鈕裡面的藥物拿出來。

  之後雖然皇后病情一直不見好,但張櫻問皇后的時候,皇后卻說相信吳謙。

  張櫻尊重皇后的意思,自然沒有多事兒。

  誰能想到,皇后的病情竟然急轉直下?

  但張櫻讓007掃描過皇后的湯藥,裡面的藥物成分與藥方別無二致,而那藥方又是經過所有御醫和太醫確認沒有問題,且對症下藥的。

  藥是對症的,可皇后的病情卻一直不見好?

  張櫻鬧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只能一邊想法子勸雍正再給吳謙一個機會,一邊又抓緊時間給皇后做了一個全身掃描。

  然後,她被皇后抓住了手。

  皇后是假裝昏迷?

  張櫻驚呆了。

  她完全沒弄明白這對夫妻是在搞什麼,只能下意識勸說雍正,想要保住吳謙——

  既然皇后昏迷是假,那吳謙的藥方必然是沒有問題的。就算不如他之前打包票那般有效,卻也絕對不會讓皇后的病情急轉直下。

  皇后的昏迷與吳謙沒有關係。

  但雍正太過生氣,仍是讓人將吳謙抓進了大牢。

  好在這時候弘暉趕到。

  雖然在朝堂上因為政見不合而吵得不可開交,但在私底下,在涉及到皇后的時候,這對父子還是不約而同地放下了平日積攢的矛盾與偏見,一心為皇后的病情而擔憂傷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