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不是,後來發生了年羹堯鬧事兒的事情?

  很多之前被蒙在鼓裡的人這才知道,京城這些年聲名鵲起的好些鋪子,竟然全都是張貴妃與幾位皇子公主們的產業!

  雖然張貴妃不知道,但在對方店裡花了錢,以後遇上什麼事,也好上門求情啊!

  像是被年羹堯牽連的年希堯夫人,之前還想要拿錢去找張貴妃求情,但人張貴妃根本就沒看上那些錢財,據說還是年大夫人自己親自出馬,提及了對張貴妃那幾家鋪子裡的產品的推崇,以及提到了自己這些年的「忠實消費者」身份,這才讓張貴妃到皇上面前求了情。

  而年大夫人的幾個孩子雖然仍未免於流放,卻也將流放的地點從寧古塔那樣的苦寒之地,改到了條件相對比較好的西北。

  正因為這樣的改變,年大夫人也可以跟去西北照顧幾個孩子了。

  所以大家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都願意到快餐店捧場。

  但事實上……

  張櫻雖然確實為年大夫人說過話,卻並非其他人以為的是因為年大夫人經常到她店裡買東西,而僅僅只是因為,這位年大夫人在年羹堯出事的前兩年便徹底與年家關係破裂。

  甚至於,這位年大夫人因為挺會經營,手中積攢了不少錢財,所以其本身與孩子的吃穿用度大部分也都是從自己出錢。

  即便沒與年家關係破裂前,年大夫人也從未占過年家便宜。

  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的罪孽本來就該牽扯到她與她的孩子,所以張櫻才願意幫她說話,而雍正也願意松鬆手給她孩子一條生路。

  不過張櫻對外界的傳言並不知道,所以並未開口解釋。

  而錢億在觀察之後也發現這些人除了吃喝等物,並不會亂花

  錢,而被主要光顧的快餐店……商品價格那麼便宜,又扯不上受賄,便沒有多管。

  說回大白豬。

  大白豬對老百姓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哪怕是用腳趾頭想都能知道,所以在得知雍正下令引進的大量大白豬抵達京城後,都不用通知,老百姓便自覺縮減平日開銷,開始為購買小白豬攢錢了。

  雖然還不知道小白豬的價格,但朝廷既然引進了這麼多的小白豬,肯定是想要讓老百姓養的啊!

  不然讓達官貴人去養豬?想也知道不可能。

  而要讓老百姓養豬,豬仔的價格自然就不能太貴,至少不能讓老百姓覺得一輩子也養不起,所以繁育出足夠的豬仔後大幅度降價都是完全可以預料到事情。

  這兩年老百姓已經給家裡的牲畜家禽吃上了飼料,漲勢確實是比以前好,成本也確實降低了不少,但因為豬肉仍舊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所以豬肉的價格仍舊居高不下。

  老百姓雖然比過去多賺了一些錢,卻也不到隨意吃喝的地步,所以吃肉的頻率比之過去仍舊沒有高多少。

  但若是小白豬真的推廣全國,讓老百姓吃上肉就沒有那麼是困難了。

  畢竟半年出欄的豬,真的比現如今餵養的黑豬品種優越太多了。

  老百姓關注這件事是因為這些小白豬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朝中的官員為何會關注此事呢?

  因為雍正下旨,說要派遣兩位官員專門負責養豬——

  最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這些小白豬變成大白豬,然後交配繁衍,生產出更多的小白豬。等小白豬的數量足夠了,自然就可以降價將小白豬賣給老百姓了。

  既能改善民生,又能給國庫賺錢。

  完全可以想像的是,這兩個職位有多重要。

  但更可以想像的是,這兩個職位到底有多勞心勞力,且不能出現丁點兒紕漏,否則絕對會被雍正清算。

  畢竟將這些小白豬引進到大清,可花了國庫不少錢——

  雖然不是拿真金白銀交換,但茶葉瓷器絲綢不要錢?這些東西即便是在大清,也不是每個人都穿得起的奢侈品好嗎?

  所以大部分官員在得知此

  事後,一方面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晉升渠道,若是做好了官職必然三級跳;可另一方面又擔心萬一做不好,只怕不但升不了官兒還會被貶官兒,甚至可能人頭落地。

  於是一個個糾結得很。

  但糾結的同時,這些官員又不願意旁人在自己拿定主意之前得了便宜,於是這段時間雍正上朝的時候簡直了,就跟菜市場一樣,鬧哄哄的根本就聽不清官員到底在講什麼。

  雍正被官員們的表現氣得不輕,乾脆直接任命了兩個農家出生官員。

  在他看來,既然兩位官員是農家出身,就算沒有親自餵過豬,但至少也看過家人餵豬吧?這樣一來,至少在經驗方面就比其他人領先了一步啊!

  張櫻得知此事後:「……」

  她毫不客氣地跟幾個孩子說,「你們的汗阿瑪這次挑選出來的人,只怕會翻車。」

  默默與啾啾對視一眼,不解其意。

  張櫻看著兩個孩子,笑了笑:「我如今不好離開圓明園,便由老獒帶著你們到郊外幾個田莊走一遭,讓你們看看那些農家出生讀書人到底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既然這兩個孩子都對萬人之上的位置有想法,那她總不能讓這兩個孩子對老百姓們真正的生活一點兒也不了解。

  老獒本也是窮苦人家出身,領命後直接帶著兩個……不,三個孩子一起離開了圓明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