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幾天後他才知道,原來康熙在宣布將太子廢除拘禁、將索額圖的幾個兒子與胤礽身邊的心腹全部斬殺的同一天,還對所有人說了一句——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的話說得明明白白,他從未想過立胤禔為太子。

  年近不惑,胤禔終於發現了這一事實,受到的打擊不可不畏不大,他只是在看守廢太子的時候精神恍惚,已經是心理素質極好的表現了。

  但打擊一重接一重。

  沒多久,康熙又對外放出話來——

  「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胤禛看守太子,知道的消息比其他人都多。

  於是

  他還從太子與胤禔的對罵中知道了,康熙因廢太子一事與胤礽爭論時,曾無意說起自己殺索額圖的原因,是因為索額圖意圖幫助胤礽篡位。

  但當時,康熙只是處置了索額圖,而並未對太子出手。

  胤禔的情緒變得愈發萎靡。

  因為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從來只是胤礽磨刀石的身份。

  胤禛跟夾心餅乾似的處在破罐子破摔的胤礽與胤禔之間,每日被迫從二人的爭吵中聽到無數隱秘,一時間竟也不知道該為兩位年長皇子都被拉下馬而高興,還是該同情一下兩位兄長,又或者,是不是該讓這兩人安靜一點兒……

  因為,真的太吵了!

  他的耳朵都要聾了!

  胤禛沒得到多少好處,胤禩卻因為凌普的下馬,而成了內務府總管。

  康熙將廢太子的聖旨祭告天地後,胤礽就從上駟院轉移到了咸安宮,由無數太監與侍衛看守。

  胤禛終於從兩位兄長無休止的爭吵中,解脫了出來。

  但在胤礽的轉移過程中,胤礽對廢太子的罪名提出了異議——

  "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

  胤禛與胤禔最先得知此事,胤禔只當沒聽見,胤禛卻立刻將此事告訴了其他皇子,但其他皇子中除了九皇子胤禟外,也無人願意多管閒事。

  最後胤禛逼著胤禔與自己一起,將此事告訴了康熙。

  康熙對胤礽到底還有父子之情,如今冷靜下來,也覺得太子在帳外那一眼絕非自己以為的不善,於是命人將胤礽身上的鎖鏈取了下來。

  但對胤禔而言,這卻是個不好的訊號。

  胤禔已經賠上了自己的前程,若這一切都只是無用功,等康熙氣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好想要復立太子,那他又算什麼?

  他當不成太子,也絕對不能讓胤礽當!

  胤禔已然偏執,又不知被誰攛掇了一句,竟直愣愣地衝到康熙面前請誅太子!

  康熙對此的回覆是——

  「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康熙氣怒之下,甚至對胤禔動了殺心。

  索性惠妃得知此事,立刻趕到康熙面前先跪下請罪,又將胤禔大罵一通,說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是個天生的壞種之類的將自己的兒子貶低到塵埃的話,直說得康熙都失去了言語的能力。

  惠妃見康熙冷靜些許,這才轉了話口,說胤禔從小被抱離宮外,以至於和自己這個額娘不親,也不夠孝順,如今他既出事,希望能將胤禔關到自己的宮殿讓他儘儘孝心,希望康熙能容許胤禔補償她這些年因他擔過的心,受過的驚,思念的苦。

  當初將年長的胤禔與胤祉抱到大臣家中養育,本也是因為宮裡接連死孩子的無奈之舉,康熙自己對兩個皇子的額娘惠妃與榮妃未必沒愧疚。

  再加上冷靜下來後,到底對兒子的疼愛占了上風,所以康熙半推半就地同意了惠妃的請求。

  胤禔逃過一劫,但前程全沒了。

  有康熙之前的評語,他如今連個臣子,都做不得了。

  到這時候,胤禔能失去的東西都失去得差不多了,他也徹底冷靜了下來。

  一冷靜,胤禔就察覺到了這段時間的不對之處。

  畢竟他也不傻。

  於是,張明德案爆發。

  胤禩剛拿到手還沒焐熱的內務府總管丟了,自己的貝勒爵位也沒了,還多得了康熙一句評價——

  "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

  即便後來查清「真相」,知道到處說八皇子胤禩身份尊貴,還想暗殺胤礽的張明德是胤禔的人,康熙對胤禩的印象也壞了個徹底。

  畢竟康熙之前就不重視這個兒子,與他的接觸並不多。

  倒是一直不受重視的十四胤禵,因為給胤禩求情時展現出的「真性情」和對八皇子胤禩的「兄弟情義」而得了康熙的喜愛,就此冒了頭。

  八福晉也在這期間被康熙指責「嫉妒行惡」,導致胤禩至今無子。

  但事實卻是……

  胤禩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個叫弘旺的兒子。

  也不知康熙是真的忘了,還是對胤禩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所以選擇性遺忘了。

  畢竟每一位皇孫的名字,都是康熙賜名。

  手握粘杆處的胤禛更知道,張明德並非胤禔或胤禩的人,而只是一個單純的騙子。

  但這個騙子會接觸胤禩,是因為胤禔;而他會接觸胤禔,則是因為鎮國公普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