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頁
「舅舅說得對,學子雖然剛剛步入朝堂,但正是好招攬的時候,要是其中有個像唐兼之這樣的,怎麼著也能有一爭之力。不過唐兼之這樣的太少,能有一半也差不多了。」
王侍郎看著外甥,果然,再理智的人遇到權利都無法保持往日的樣子,又說:「殿下,我們現在只能一步一步來,雖然有了皇太孫,但是皇太孫年幼,就算日後繼位,你身為叔叔,還對付不了他嗎?」
這是世家能不能再興起的最後一搏,自泰安帝繼位,世家一步步沒落,永熙王氏,本是世家譜中排名列的世家,士祿公卿出過不少,可如今,卻連政事堂也進不去。
只因官家重視寒門,從開朝時的滿朝皆世家,到如今,世家只占了朝堂上的一半,而高官中,幾乎無世家,這讓王昶怎能甘心。
而政事堂中唯一的世家出身的范岳,卻不打算重興世家,只想求全。
所以就算范岳同為世家,他也不會手下留情,吏部、戶部他難以進入,官家也不會讓他當上這兩部的尚書。
但是禮部,他還能一爭,他是二皇子的舅舅,和妃的哥哥,就算再不喜世家,看在這兩位的面子上,還是能升遷的。
至於兵部、工部和刑部,他從沒放在眼裡過。
紀黃啟有些沉默,從最開始的篤定,到現在他已經開始遲疑了,太子沒死,父皇身體康健,現在還有一個皇太孫。
而自己這邊的勢力卻在縮小,一直拉攏不到朝中重臣,他手中並沒有兵權,之的插手,父皇明顯已經察覺到他了,暗地裡培養的人手被打壓了過半。
剩下的一半,連殊死一搏都不夠,這些都讓他產生了遲疑,但同時他心中的野心,不允許他就此放棄,終於,他下定了決心。
「舅舅,我們在翰林醫館院是不是還有人手?」
「有個醫官副使在,你是想?」
「沒錯,既然做了,我還是想要做下去,既然父皇旨意已下,只有父皇和太子都死了,而一個年幼的皇孫,根本不會是我們的對手。這樣,我們才有希望,不然等他羽翼豐滿,恐怕再無可能。」
王昶點了點頭,說道:「這事要好生謀算,我先入主禮部,然後再聯合我們的人,給太子下藥,而這藥也得好生尋找,最好能不露破綻,讓太子慢慢虛弱而死。」
「不過此事依然有風險,那醫官副使,並不負責太子的身體,就算有了藥,也只能另尋時機。」
「而官家那邊更是難辦,若是能有你母妃幫忙,那麼官家因為太子之死,傷心過度而亡,是最好的方法。」
「我會去說服母妃的。」兩人輕聲商量著之後的事情。
事後,王昶離開裕郡王府,目光閃爍,他將世家的未來壓在了這個外甥身上,雖然外甥的決定是他引導的,也是他希望的。
可真的看到外甥這麼說時,他依然心驚,這個外甥上位後,真的會重用世家嗎?
其他皇子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心氣都散了,他們意識到,再怎麼爭,父皇也不會選擇自己,特別是皇長子,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整個人都頹喪了。
而皇六子也收斂起了自己的心思,這麼多年來,他並沒有經營出什麼勢力,手底下就只有幾個低品階的官員,還有幾個在外地任職,根本幫不了什麼忙。
皇四子帶著兩部還在路上,知道這個消息他並沒有反應,只要不剋扣軍餉就行了。
皇七子更無所謂,不管是哥哥還是侄子,都少不了他東西。
泰安帝知道這些後,鬆了口氣,這麼多年下來,對於皇子們的爭鬥他並沒有插手太多。
但是朝中的勢力他卻一直握在自己手裡,除了世家的那些,朝中重臣一直都是他的心腹,沒有他的意思,朝中重臣不會輕易站隊。
這也導致了,皇子們手中用得上的勢力並不多,又沒有軍權,對自己無法產生威脅。
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最好的一條路,就是向泰安帝、朝中重臣展現自己的能力,可惜,除了皇四子有軍事上的能力外,其他人根本算不上有多大能力。
雖然泰安帝也不想比,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兒子的理政能力連唐林都比不上。
唐林還比他們小几歲,而且小的時候也沒得到好老師的教導,也就後來有了葉楚山,這些皇子可是好幾位寧朝大儒教導的。
想到這,泰安帝嘆了口氣,又看到王昶去了裕郡王府,兩人交談到半夜後,更是嘆息,雖然不知道他要做什麼,但總歸不會是好事。
明日就要去皇城給太孫講學,唐林也不知道太孫的情況如何,雖然跟勤學院教導眾皇孫的大儒們交談過,但也只得出一個太孫聰慧,四書五經皆已熟讀的結論。
就算唐林再怎麼年輕,也知道要成為一個帝皇,不是只要讀四書五經就好了的,或許,太子府有開小灶?
太子是儲君,那麼太孫是儲君的儲君,再怎麼樣,也得認真對待才行,而且,也因為這件事,唐林看到了律法改革、鹽務改革、稅制改革的希望。
若是自己的思想能影響皇太孫,將自己的所學盡皆教給皇太孫,那麼是不是日後皇太孫可以同他一起改革?
王侍郎看著外甥,果然,再理智的人遇到權利都無法保持往日的樣子,又說:「殿下,我們現在只能一步一步來,雖然有了皇太孫,但是皇太孫年幼,就算日後繼位,你身為叔叔,還對付不了他嗎?」
這是世家能不能再興起的最後一搏,自泰安帝繼位,世家一步步沒落,永熙王氏,本是世家譜中排名列的世家,士祿公卿出過不少,可如今,卻連政事堂也進不去。
只因官家重視寒門,從開朝時的滿朝皆世家,到如今,世家只占了朝堂上的一半,而高官中,幾乎無世家,這讓王昶怎能甘心。
而政事堂中唯一的世家出身的范岳,卻不打算重興世家,只想求全。
所以就算范岳同為世家,他也不會手下留情,吏部、戶部他難以進入,官家也不會讓他當上這兩部的尚書。
但是禮部,他還能一爭,他是二皇子的舅舅,和妃的哥哥,就算再不喜世家,看在這兩位的面子上,還是能升遷的。
至於兵部、工部和刑部,他從沒放在眼裡過。
紀黃啟有些沉默,從最開始的篤定,到現在他已經開始遲疑了,太子沒死,父皇身體康健,現在還有一個皇太孫。
而自己這邊的勢力卻在縮小,一直拉攏不到朝中重臣,他手中並沒有兵權,之的插手,父皇明顯已經察覺到他了,暗地裡培養的人手被打壓了過半。
剩下的一半,連殊死一搏都不夠,這些都讓他產生了遲疑,但同時他心中的野心,不允許他就此放棄,終於,他下定了決心。
「舅舅,我們在翰林醫館院是不是還有人手?」
「有個醫官副使在,你是想?」
「沒錯,既然做了,我還是想要做下去,既然父皇旨意已下,只有父皇和太子都死了,而一個年幼的皇孫,根本不會是我們的對手。這樣,我們才有希望,不然等他羽翼豐滿,恐怕再無可能。」
王昶點了點頭,說道:「這事要好生謀算,我先入主禮部,然後再聯合我們的人,給太子下藥,而這藥也得好生尋找,最好能不露破綻,讓太子慢慢虛弱而死。」
「不過此事依然有風險,那醫官副使,並不負責太子的身體,就算有了藥,也只能另尋時機。」
「而官家那邊更是難辦,若是能有你母妃幫忙,那麼官家因為太子之死,傷心過度而亡,是最好的方法。」
「我會去說服母妃的。」兩人輕聲商量著之後的事情。
事後,王昶離開裕郡王府,目光閃爍,他將世家的未來壓在了這個外甥身上,雖然外甥的決定是他引導的,也是他希望的。
可真的看到外甥這麼說時,他依然心驚,這個外甥上位後,真的會重用世家嗎?
其他皇子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心氣都散了,他們意識到,再怎麼爭,父皇也不會選擇自己,特別是皇長子,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整個人都頹喪了。
而皇六子也收斂起了自己的心思,這麼多年來,他並沒有經營出什麼勢力,手底下就只有幾個低品階的官員,還有幾個在外地任職,根本幫不了什麼忙。
皇四子帶著兩部還在路上,知道這個消息他並沒有反應,只要不剋扣軍餉就行了。
皇七子更無所謂,不管是哥哥還是侄子,都少不了他東西。
泰安帝知道這些後,鬆了口氣,這麼多年下來,對於皇子們的爭鬥他並沒有插手太多。
但是朝中的勢力他卻一直握在自己手裡,除了世家的那些,朝中重臣一直都是他的心腹,沒有他的意思,朝中重臣不會輕易站隊。
這也導致了,皇子們手中用得上的勢力並不多,又沒有軍權,對自己無法產生威脅。
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最好的一條路,就是向泰安帝、朝中重臣展現自己的能力,可惜,除了皇四子有軍事上的能力外,其他人根本算不上有多大能力。
雖然泰安帝也不想比,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兒子的理政能力連唐林都比不上。
唐林還比他們小几歲,而且小的時候也沒得到好老師的教導,也就後來有了葉楚山,這些皇子可是好幾位寧朝大儒教導的。
想到這,泰安帝嘆了口氣,又看到王昶去了裕郡王府,兩人交談到半夜後,更是嘆息,雖然不知道他要做什麼,但總歸不會是好事。
明日就要去皇城給太孫講學,唐林也不知道太孫的情況如何,雖然跟勤學院教導眾皇孫的大儒們交談過,但也只得出一個太孫聰慧,四書五經皆已熟讀的結論。
就算唐林再怎麼年輕,也知道要成為一個帝皇,不是只要讀四書五經就好了的,或許,太子府有開小灶?
太子是儲君,那麼太孫是儲君的儲君,再怎麼樣,也得認真對待才行,而且,也因為這件事,唐林看到了律法改革、鹽務改革、稅制改革的希望。
若是自己的思想能影響皇太孫,將自己的所學盡皆教給皇太孫,那麼是不是日後皇太孫可以同他一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