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一條破舊的鎖鏈連著一把大鎖掛在門上,不知多少年沒被人打開過了。自打他當上大將軍之後,朝廷便給他賞了宅開了府,後來被封為平襄王,封地在他父親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五倍有餘。他去了封地,從此只在定期述職和皇帝召見時進京,住得也是昔日的將軍府。
陳家發達後不缺這點錢,這座宅子一直沒有賣,卻也沒人來住。起初還有奴僕打掃,後來幾個常住在這裡的老奴相繼老死,這座見證著陳家由平淡走向輝煌的舊宅就這樣被人遺忘在了時光中。
平襄王抽出佩刀,鏽跡斑斑的鎖鏈擋不住鋒利的刀刃,發出幾聲令人牙酸的抗議之後便斷成了兩截。
他推門入內,院中荒草叢生,年久失修的堂屋倒塌了一半,牆角立著幾隻破瓦罐,一窩野貓占據了這裡,母貓站在罐子前豎著毛髮謹慎地盯著破門而入的不速之客,在她身後,幾隻小貓從瓦罐破損的縫隙里露出好奇的小腦袋。
「王爺,您怎麼、在這兒啊!」一個老太監氣喘吁吁地跑來,「守、守不住了!太后正找您呢。明鏡湖底下有一條密道通往城外光福寺。這事兒先帝爺只告訴過太后,沒別人知道,太后請您趕緊回宮,趁著能走快走吧!」
「知道了,這就走。」平襄王的聲音波瀾不驚,他從院中退出,掩上大門,門內衰敗的景象隨著大門的閉合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那些匆匆流走的時光似乎在這一刻又重新回照了這間院落。
他整理了一下衣袖,仿佛不是去奔赴一場生死未知的逃亡,而只是剛巧從自家宅子裡出來,要去走訪那些散落在歲月中的舊友。
御花園內,明鏡湖邊。陳太后跟太師二人正指揮著侍衛們和一些心腹官員撤離。
「快,快點!」一向做風穩重的陳太后急得團團轉,連髮髻鬆動半耷拉下來都沒有察覺,「找大哥的人派去多久了?這節骨眼兒上他到底去哪兒了,怎麼還沒找回來?」
「再派幾個人去找,快去!」陳太師催促立在他們身邊的幾個內侍。
那幾人應了聲剛要行動,忽的瞧見平襄王正朝他們這邊走來,連連喜道:「來了!」
「大哥,守不了了,再打下去所有人全得賠在這兒。」陳太后一見平襄王,急急上前拽著他的胳膊說道,「這兒還剩兩萬多人,月前我就把大部分錢財送去城外秘密藏起來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趁現在他們還沒打進宮來,咱們趕緊走!」
三人在侍衛們的護送下先後跳入水中,從密道離開。
水道只有短短几米,之後便是陰冷潮濕的地道。洞裡道路狹窄,兩邊的石牆上凝結著大量水珠。空氣在這裡流通得很慢,濃重的水汽裹挾著眾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汗臭,異常難聞。
平襄王這樣經常上戰場的人還適應一點,像是陳太后和陳太師之流,從小養尊處優,這輩子沒有這麼狼狽過,從密道里爬出來的時候滿臉蒼白,癱在地上直喘氣,有些個身體較弱的內侍女眷甚至已經暈了過去。
「接下來準備往哪兒去?」平襄王坐在陳太后身邊,靜靜等待體力恢復。
「去潞陽。」陳太后喘著粗氣回答。
潞陽是辰國公的封地,辰國夫人是他們堂妹,往年這夫婦二人沒少從陳太后這邊收得賞賜,現如今過去投奔倒也是個去處。何況潞陽臨海,實在不行還可以出海躲避。
平襄王點了點頭:「你們此去一路小心,去了潞陽,到底是別人的地盤,要記住今非昔比,凡事忍耐一些,莫要與他們起衝突。」
「你這是什麼意思?」陳太后聽出平襄王的話外之意,心中一慌,「大哥你不跟我們一起走麼?」
平襄王下伸手摸了摸懷裡,那裡有兩封信,這些天他將這兩封信反覆讀了百十遍,上面的每一個字他都能背下來。
第一封是他小兒子陳修禾寫給他的求援信,信中說十六胡在帖帖沫兒的帶領下舉兵南下,北境庸和關、嘉沖關具已失守,關內信泉、台墨等五座城池慘遭屠戮,帖帖沫兒的大軍馬上要逼近化康了,求他趕緊回兵支援。
信寫於半個月前,那時他已得知樂平公主集結軍隊北上的消息,此時往北境調兵,就是把京城拱手白白相讓。
他不甘心,也捨不得。明知此戰勝算不大,卻仍不願服輸。
三日前,從化康送來了第二封信,來自於他的夫人。他那位夫人雖然天資愚笨,不如旁人機靈世故,平時給他惹了不少難堪,卻在這危急關頭展現出了一個王府主母的氣魄。
她在信中說帖帖沫兒的大軍已經圍了城,這封信不知道還能不能送到他手上,請他放心,城破那日她必會懸樑自盡,不給王府蒙羞。只是她對孩子們下不去手,將幾名女兒藏在了一位老臣家的地窖里,如若有幸能讓他看到這封信,希望她的夫君能救一救他們的女兒。
從源州撤軍回京城的陳秋銘也看到了這封信,大概是對他的父親很失望了,當晚他連招呼都沒打一聲,帶了兩千人悄然出城奔赴化康。
兩千人在帖帖沫兒的數十萬鐵騎面前算得了什麼?他這個二兒子分明是在無聲地控訴他:留著你的幾萬雄兵在京城為你創建「豐功偉業」吧,我就算要死也要和母親弟妹們死在一處。
信紙經過湖水浸泡,濕了個透徹,上面的字糊成一團,已經無法分辨。
陳家發達後不缺這點錢,這座宅子一直沒有賣,卻也沒人來住。起初還有奴僕打掃,後來幾個常住在這裡的老奴相繼老死,這座見證著陳家由平淡走向輝煌的舊宅就這樣被人遺忘在了時光中。
平襄王抽出佩刀,鏽跡斑斑的鎖鏈擋不住鋒利的刀刃,發出幾聲令人牙酸的抗議之後便斷成了兩截。
他推門入內,院中荒草叢生,年久失修的堂屋倒塌了一半,牆角立著幾隻破瓦罐,一窩野貓占據了這裡,母貓站在罐子前豎著毛髮謹慎地盯著破門而入的不速之客,在她身後,幾隻小貓從瓦罐破損的縫隙里露出好奇的小腦袋。
「王爺,您怎麼、在這兒啊!」一個老太監氣喘吁吁地跑來,「守、守不住了!太后正找您呢。明鏡湖底下有一條密道通往城外光福寺。這事兒先帝爺只告訴過太后,沒別人知道,太后請您趕緊回宮,趁著能走快走吧!」
「知道了,這就走。」平襄王的聲音波瀾不驚,他從院中退出,掩上大門,門內衰敗的景象隨著大門的閉合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那些匆匆流走的時光似乎在這一刻又重新回照了這間院落。
他整理了一下衣袖,仿佛不是去奔赴一場生死未知的逃亡,而只是剛巧從自家宅子裡出來,要去走訪那些散落在歲月中的舊友。
御花園內,明鏡湖邊。陳太后跟太師二人正指揮著侍衛們和一些心腹官員撤離。
「快,快點!」一向做風穩重的陳太后急得團團轉,連髮髻鬆動半耷拉下來都沒有察覺,「找大哥的人派去多久了?這節骨眼兒上他到底去哪兒了,怎麼還沒找回來?」
「再派幾個人去找,快去!」陳太師催促立在他們身邊的幾個內侍。
那幾人應了聲剛要行動,忽的瞧見平襄王正朝他們這邊走來,連連喜道:「來了!」
「大哥,守不了了,再打下去所有人全得賠在這兒。」陳太后一見平襄王,急急上前拽著他的胳膊說道,「這兒還剩兩萬多人,月前我就把大部分錢財送去城外秘密藏起來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趁現在他們還沒打進宮來,咱們趕緊走!」
三人在侍衛們的護送下先後跳入水中,從密道離開。
水道只有短短几米,之後便是陰冷潮濕的地道。洞裡道路狹窄,兩邊的石牆上凝結著大量水珠。空氣在這裡流通得很慢,濃重的水汽裹挾著眾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汗臭,異常難聞。
平襄王這樣經常上戰場的人還適應一點,像是陳太后和陳太師之流,從小養尊處優,這輩子沒有這麼狼狽過,從密道里爬出來的時候滿臉蒼白,癱在地上直喘氣,有些個身體較弱的內侍女眷甚至已經暈了過去。
「接下來準備往哪兒去?」平襄王坐在陳太后身邊,靜靜等待體力恢復。
「去潞陽。」陳太后喘著粗氣回答。
潞陽是辰國公的封地,辰國夫人是他們堂妹,往年這夫婦二人沒少從陳太后這邊收得賞賜,現如今過去投奔倒也是個去處。何況潞陽臨海,實在不行還可以出海躲避。
平襄王點了點頭:「你們此去一路小心,去了潞陽,到底是別人的地盤,要記住今非昔比,凡事忍耐一些,莫要與他們起衝突。」
「你這是什麼意思?」陳太后聽出平襄王的話外之意,心中一慌,「大哥你不跟我們一起走麼?」
平襄王下伸手摸了摸懷裡,那裡有兩封信,這些天他將這兩封信反覆讀了百十遍,上面的每一個字他都能背下來。
第一封是他小兒子陳修禾寫給他的求援信,信中說十六胡在帖帖沫兒的帶領下舉兵南下,北境庸和關、嘉沖關具已失守,關內信泉、台墨等五座城池慘遭屠戮,帖帖沫兒的大軍馬上要逼近化康了,求他趕緊回兵支援。
信寫於半個月前,那時他已得知樂平公主集結軍隊北上的消息,此時往北境調兵,就是把京城拱手白白相讓。
他不甘心,也捨不得。明知此戰勝算不大,卻仍不願服輸。
三日前,從化康送來了第二封信,來自於他的夫人。他那位夫人雖然天資愚笨,不如旁人機靈世故,平時給他惹了不少難堪,卻在這危急關頭展現出了一個王府主母的氣魄。
她在信中說帖帖沫兒的大軍已經圍了城,這封信不知道還能不能送到他手上,請他放心,城破那日她必會懸樑自盡,不給王府蒙羞。只是她對孩子們下不去手,將幾名女兒藏在了一位老臣家的地窖里,如若有幸能讓他看到這封信,希望她的夫君能救一救他們的女兒。
從源州撤軍回京城的陳秋銘也看到了這封信,大概是對他的父親很失望了,當晚他連招呼都沒打一聲,帶了兩千人悄然出城奔赴化康。
兩千人在帖帖沫兒的數十萬鐵騎面前算得了什麼?他這個二兒子分明是在無聲地控訴他:留著你的幾萬雄兵在京城為你創建「豐功偉業」吧,我就算要死也要和母親弟妹們死在一處。
信紙經過湖水浸泡,濕了個透徹,上面的字糊成一團,已經無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