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姜若皎也問:「這些苞米能直接留種嗎?還是得繼續從外邦購買苞米種子?」

  萬晴說道:「可以留種。」

  趙少卿比所有人都激動:「那我們還吃什麼,不行,不能在吃了,統統留下來當種子!我回去後立刻就給陛下寫摺子,讓陛下下令推廣這種作物!」

  姜若皎說道:「我們只在這邊試種過,不知道別的地方適不適合,要是想推廣的話應當在每個地方選幾處田地試種,看看在當地產量如何再做打算。」

  萬晴點頭:「同一種作物,種在不同地方,情況不一樣。」

  太子殿下道:「這個我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姜若皎讚許地看了太子殿下一眼,意思是「很不錯你現在讀的書還挺多」。

  太子殿下被姜若皎給看惱了,冷哼道:「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你不能用老眼光來看人,我現在知道的可多了。」

  本來只是想解決旱情,沒想到竟試種出這樣一種高產作物,每個人都高興不已。

  等嘗完了苞米,眾人又去看新修的農渠。

  看著農渠里接過來的潺潺活水,姜若皎和太子殿下不免又提及出力不小的張家娘子。

  張家娘子在她舅舅身邊耳濡目染都能學到這麼多,想來她舅舅興修水利更有一套。

  他們上次回去後已經奏請開泰帝把她舅舅調來京城,以後張家娘子也是有娘家撐腰的人了,再不用指著張家那邊為她出頭。

  張娘子舅舅要是能在朝中立足,往後東宮在朝中也能多一位能辦實事的得力能臣。

  柳春生和楊峰清他們還是太小了,今年才剛準備和裴徵他們一起下場應試,將來到底表現如何還不一定。

  姜若皎一行人游遊逛逛到傍晚,回到別莊歇下了。

  趙少卿根本睡不著,點起燈寫信回京城,準備明天一早就會去給開泰帝遞摺子,讓開泰帝注意一下清平縣試種出來的高產糧種。

  翌日一早,趙少卿辭別太子殿下,沒留下來看社戲就走了。

  太子殿下倒是興致頗高,早上起來就與盧家二老一同出發進城,看看盧家二老組織起來的社戲是怎麼個演法。

  社戲是清平縣底下各個村子準備的,表演起來很有鄉土特色,演的戲也很接地氣。

  比如演《金榜題名》演的是秀才公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時眾人熱熱鬧鬧相迎的場景,期間蹦出來的各種俚語俗言句句都逗趣得很,不同角色的情態也各不相同,看得眾人捧腹大笑。

  這是城裡的戲班子演不出來的感覺。

  太子殿下看得津津有味,也從眾人在戲裡戲外流露出來的各種情緒看出「金榜題名」這件事對於普通人家來說有多重要。

  這可是為數不多能讓寒門子弟魚躍龍門的機會啊!

  再往後看,有演迎娶新婦的、有演再婚追愛的、有演金剛伏魔的,也有演《力士脫靴》《桃園結義》《河伯娶親》這些經典戲目的,各村各顯神通,把現成的、現寫的戲本子都演得一口鄉音,添了不少笑料。

  太子殿下看得意猶未盡,小聲和姜若皎嘀咕道:「真該請他們去給滿朝文武演一演,好叫他們知道百姓平時都在想什麼,而不是天天為了那些個微末小事在朝堂上吵來吵去。」

  姜若皎沒想到太子殿下能有這樣的感悟。

  姜若皎笑著說道:「他們未必就不知道,只是心裡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罷了。」

  太子殿下不吱聲了。

  他生來就萬般富貴,太子之位來得也輕鬆,根本不必和旁人爭來搶去,自然體會不了旁人的追求與旁人的艱辛。

  太子殿下說道:「我看這邊的農渠修得不錯,不如去找縣令問問其他縣的情況。」

  姜若皎點頭,隨著太子殿下一同去了縣衙。

  清平縣縣令見了太子殿下夫妻二人,自然畢恭畢敬地把鄰縣的情況都給他們講了。

  有太子殿下居中調停,他們這幾個堪稱難兄難弟的縣算是握手言和了,往來比過去密切了許多,是以縣令對周圍數縣的受災情況也一清二楚。

  太子求來了那場及時雨,各縣都把糧食補種下去了。

  今年的收成雖然比往年差一些,卻也足夠讓他們活下去。

  唯一讓他們捶胸頓足的,就是沒有和清平縣一樣試種苞米,現在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清平縣大豐收!

  姜若皎兩人都放下心來,又在別莊歇了一宿,得知盧家二老想在清平縣定居後便與其他人一同啟程回京城去了。

  兩人才剛揮別好友們踏入東宮,就聽人說盧皇后那邊派人來了兩趟,都是來問他們有沒有回來。

  姜若皎和太子殿下對視一眼,不知盧皇后找他們有什麼事。

  想到盧皇后正懷著身孕,小夫妻倆也不耽擱,換下身上的便服就徑直往中宮去尋盧皇后說話。

  第89章

  中宮之中人還不少。

  坐在盧皇后下首的是個四十出頭的婦人, 一身命婦打扮,瞧著端莊賢淑,只一雙狹長的眼透露出她的幾分精明。

  那命婦身側還坐著她的一雙兒女, 兒子約莫二十歲,年方弱冠,俊逸非凡;女兒約莫十五六歲,一雙烏溜溜的眼睛機靈討喜。

  瞧見太子二人進來了,那少女便用雀兒似的聲音喊道:「見過太子表哥。」她長得甜, 笑得甜, 說起話來更甜,甘泉似的嗓兒叫人對她生不出惡感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