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姜若皎道:「在這個地方改種苞米,百姓應該會比較配合。而且要是連這個地方都能種出來,那回頭留些種子去別處試種肯定也有很不錯的效果。」

  太子殿下聽姜若皎這麼一分析,頓時知道自己錯怪姜若皎了。他越發佩服姜若皎的腦子:「我也看了父皇那邊給的邸報,怎麼看不出這麼多東西?」

  姜若皎道:「你往後多找些看得出來的人,多聽聽他們的建議,不也等於你能看出來了?」

  太子殿下直點頭。

  他現在也讀過些史書了,姜若皎講的這個就是「善將將」和「善將兵」了,他不必什麼都會,只要善用底下的聰明人,自然就可以勝任太子這個位置。

  太子殿下喜滋滋地說道:「父皇也是這樣想的,他看我我猶豫著不知要不要去賑災,就叫我回來與你商量!」

  姜若皎聽了這話沒和太子殿下一樣沾沾自喜,現在開泰帝剛掌大權,要做的事太多,對於看得上眼的人他都會提拔起來重用。

  她幾次在開泰帝和太妃面前開口說出自己的建議,為的就是爭取這樣的機會。

  她也不知道這樣做是對是錯,只是覺得自己既然有能力去做,那就應當試試看。

  現在事情固然按著她的意願在走,日後卻還不知會如何。

  遠的不說,只說他們在鶴慶書院的同窗們就不全是認同她參與東宮事務的,哪怕眼下他們還沒有把這種不認同明明白白地擺出來。

  比如楊峰清就會在她作為主導的時候緘默不語。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不贊同。

  姜若皎有時也覺得自己這種思慮甚多的性格與太子走不到最後,不過事已至此,她也不會徘徊不前。

  要是有朝一日他們當真鬧到反目成仇的話,她大可以拿出他們婚前簽下的契書遠離京城遊山玩水去。

  天下之大,她窮盡一生也無法游遍。

  就算那些熟知的名山大川都走完了,還有萬子興他們口中浩瀚無邊的汪洋大海與外邦諸國。

  不管選什麼活法,都盡力而為就是了。

  姜若皎轉頭回親了太子殿下一口,抿唇淺笑道:「你什麼都聽我的,要是將來我把你賣了,你肯定還要幫我數錢。」

  太子殿下不服氣了:「我這樣俊秀的丈夫,是用錢能買走的嗎?你少說也得問他們要幾座城池吧?」

  姜若皎道:「你說得對,那到時你給我量地。」

  太子殿下哼哼兩聲,篤定地說道:「你才捨不得賣掉我!」

  兩人把去賑災的事商量好了,手拉手跑去和開泰帝說出自己的決定。

  不想正碰上開泰帝和楚王在吃酒。

  楚王是個好讀書的,喝酒都是小杯小杯地喝,弄得開泰帝這個常年在軍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大老粗很不適應。

  他聽人說太子小兩口過來了,命人給兩人送上碗筷和酒杯,也坐下與楚王這位皇叔聊聊天。

  開泰帝自己是以藩王身份登的基,對朝臣提出的削藩政策自然也是認同的,不過他覺得該削藩削的是不服管的藩,而不是一視同仁一刀給切了。

  像楚王就還不錯,學問不差,品行又好,即便是自己去參加舉試也是能出頭的,用不著把人一壓到底。

  開泰帝道:「你來得正好,我正與你楚王叔在商量藩王們的事,你們也聽聽看。」他讓姜若皎兩人落座,說出自己的打算來,「藩王不給兵不給權,這點是朝臣們一致贊同的,不過也不能把我們寇家子弟的出路全堵了,所以我的想法是皇家子弟之中有出息的還是可以提拔起來任用的,往後他們同樣可以參加文舉或武舉入朝為官。」

  姜若皎聽了不由多看了楚王一眼,見楚王仍是那副文質彬彬、溫和守禮的模樣便收回了目光。

  她發現開泰帝和太子殿下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比如這氣人的功夫就很了不得。

  和藩王本人討論削藩事宜,簡直就像是東家找上僱傭的夥計說「接下來我要扣你工錢你覺得怎麼扣比較適合來吧大膽地說出你的想法」。

  這事兒,擱誰身上能受得了?

  開泰帝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與姜若皎兩人講完了,還問太子有什麼看法。

  開泰帝敢問,太子殿下也敢說,還說得頭頭是道:「兒臣覺得挺好的,咱老寇家的子孫後代也得靠自己出頭才適合!要不然一個十來歲的毛頭小子就給片封地讓他管,把百姓折騰得民不聊生還敢怒不敢言,那不是糟蹋老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嗎?」

  開泰帝覺得這話很對自己胃口,不愧是他兒子!

  開泰帝說道:「就是這個理!九弟你看,剛才你還擔心這擔心那,都沒你侄子想得明白。」

  楚王說道:「是臣弟顧慮太多了。」

  開泰帝道:「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事。你啊,就是書讀太多了,一件小事還得思來想去,動不動就來個九曲迴腸。放心好了,我們可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我虧待誰也不會虧待你。」

  姜若皎聞言又多看了楚王一眼,莫名想到開泰帝少年時也是鬥雞遛狗的一把好手,當時楚王就是和開泰帝一起鬥雞遛狗的人之一嗎?

  姜若皎不動聲色地收回目光,和太子殿下一同在開泰帝這邊蹭起了飯。

  飯後他們又跑盧皇后那邊說起賑災之事,說是災情不能等,可能明兒就要出發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