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下錢糧、天下利器,都掌握在人的手裡,是朝廷管不住工者和商者?還是大明不是值得他們留戀的國家?

  謝閣老心生一股豪情,起身奏道:「皇上言之有理。是臣等失措。江南的工商業,目前以家族小作坊為主,作坊里都是家族的手藝人,更是專心研究工藝提升的匠人,這是好事兒。

  另有一部分大作坊,官辦的,刻板沒有活力。商人辦的,除了大師傅,其餘之人往往月俸偏低,維持一家溫飽。江南本就自由發展這一百五十年,臣等建議,慢慢來即可,暫時不適合再給予更多自由。」

  皇上早和徐景珩了解到,實誠地點小腦袋。

  謝遷因為皇上和氣的模樣,心裡一跳,當下就不再猶豫:「皇上,目前大明的匠人云集江南和北京。商人大體分為三大部分。

  晉商,因為鹽業的開中法崛起,加上山西礦多,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徽商,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成化年間,徽商加入鹽業競爭,一向以經營鹽業為主的山西、陝西商人受到嚴重打擊,三分天下。

  最後一個就是沿海,目前來看,以松江到寧波一帶,從福建到廣東一帶。」

  「臣記得,正德三年,廣東市舶司決定對藩屬國貢舶實行抽分制,徵收實物十分之三作為入口稅,目前降為十分之二,依舊設置牙行,由當地官府指定的官牙當中介人,將餘下貨物作為民間貿易。

  廣東商人之富裕,『富甲天下』有名有實……」

  皇上只看著謝遷。

  謝遷愣怔片刻,一狠心:「晉商主要在於邊貿,首先是和九邊戍所的官軍做糧食生意,換鹽引等等特殊物資。然後是和蒙古後金走私交易……臣認為,不可不防……」

  皇上了解到,山西商人的宅子,氣勢、結實,從來不講究好不好看,統一灰濛濛的,有一種壓抑感。山西人發達後也不造假山假水,種花草樹木,處處彰顯權力、等級的森嚴,家長的權威,商號的肅穆、匠人的嚴謹。

  他們的家中窖銀幾千萬兩,堪比國庫五年稅收,「摳」。再有錢,也是老羊皮袍子、大饃饃夾大蔥大蒜,死了以後在地窖里留大箱子元寶,只捨得花二兩銀子給自己買棺材——

  目前在徽商的刺激下,最捨得花錢的地方,就是籌辦書院,開始追求仕途經濟,爭取在朝堂上有代言人。

  而徽州鹽商,住宅修的園子一般,輕鬆、開闊、愉悅,千戶生女當教曲,十里栽花當種田。商人和雅人集於一身,半商半儒,還鼻子特靈,南海市舶司一開,去南海的徽州人,有五六萬。

  費閣老的看法是:「山西資源豐厚,且靠著邊境,機遇也多。然而,太容易發的財,必然導致失去一部分東西。徽州人,臣記得有一首歌謠。」

  費閣老當場唱出來:「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雨傘挑冷飯,背著甩溜鰍。過山又過嶺,一腳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沒生意,去揚州……」

  皇上聽得歡喜。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徽州,山多嶺眾而人口稠密,窮則思變,和山西完全相反,老天爺奪取一些東西,補償一些東西。

  氣氛變得歡樂。

  毛閣老站起來:「說起揚州,臣有看法。大明開國至今,鹽業上,最有價值的是淮鹽引。朝廷規定,誰把糧食從江南運到西、北邊界處,就能獲得朝廷發放的淮鹽引,大約三十斤糧食兌一份淮鹽引,一轉賣,就能獲得大量鹽利。

  陝西、山西距離邊塞地區較近,陝商就近把糧食運過去,從而獲得大量淮鹽引。江南商人因此吃虧,江南距離邊塞太遠,糧食運輸成本太高。

  到孝宗時期,一位戶部尚書葉淇,認為此法對江南商人不公平,規定江南商人不用運糧食北上,交出銀子即可兌換淮鹽引……」

  除了皇上,在座的人都明白,葉淇之所以這麼做,因為他乃南直隸淮安人,是江南商人在朝廷的代言人。在座的南人,同出身浙江餘姚的謝遷、王守仁,南直隸蘇州毛澄,鎮江楊一清,齊齊眉心一跳。

  山東人·毛紀特耿直:「臣查到,當時陝西、山西商人對這個規定意見非常大,但他們自認實力雄厚,一番折騰後,說那就去揚州賣鹽,反正我們不缺錢。於是乎,成百上千的商人扎堆揚州,大約有一千家之多。

  發展至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陝商、晉商、徽商……」

  因為地理和文化風俗相近,陝商和晉商走到一起,一加一大於二。徽商在三角大戰中處於劣勢,但徽商屬於南直隸,最懂揚州士人的心思,左儒右賈,不疾不徐,穩紮穩打。而且徽州與揚州近,各種物資可就近運往揚州。

  最吸引人關注的是,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江南文人混為一體,或相互接托。「急公議敘」「捐納」和「讀書登第」……尤其注重學院學風,作為程朱故里,雖為賈者,咸近士風,嚴格督促子弟應試為官,江南文人稱呼「儒商」,就是徽商。

  徽商會花錢,刮起來園林建築大風,養活江南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喜歡燈紅酒綠,於是揚州出現發達的戲曲和戲院;喜歡山珍海味,出現大量酒樓和名廚;喜歡悠閒,出現大量的茶館和澡堂;喜歡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揚州香粉業發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