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雨災剛過去,大明剛要收穫一茬紅薯墊墊肚子,你折騰土地改革就罷了,你還要打仗?你說,你說,你當初派王守仁去河套,是不是就是這個目的?!!

  你行啊徐景珩!好你一個一石二鳥,徐景珩我告訴你,你折騰起來的攤子,你給收住,皇上才五歲啊,你怎麼那麼狠心那你?!!!

  楊閣老的心裡,皇上要這般土地改革,那就是和天下人為敵,自古以來這般改革的下場有哪個好的?商鞅五馬分屍,范仲淹王安石都沒有好下場,即使皇上是皇帝。

  更何況還有外敵壓境。

  張璁、桂萼、夏言幾個,都是皇上、內閣、錦衣衛……多方護著活著的,桂萼在宣府大同主持土地改革,光是刺殺經歷不下三十次,腦袋別腰帶上拿命拼。

  楊閣老不敢去想,徐景珩是不是要借著外敵壓境,壓迫文臣武將世家們顧不得反抗湖廣土地改革,楊閣老不想去承認,徐景珩瘋了。

  楊閣老的信件八百里加急發回北京。不知道,在信件來回的時間裡,皇上又辦了好幾件大事。

  費宏回來北京城,進入內閣;毛紀升任內閣閣老,刑部尚書一職有六部九卿公選,顏頤壽接任……皇上要捅破天,但不是這個天。皇上從來沒有覺得,他作為大明的「天」,或者「君」、「父」很難很難的樣子。

  皇上找來西廠張永,只問他:「瓊州府的鹽都到哪裡?」

  張永笑眯眯的:「回皇上,鹽都運到京城通州倉庫。」

  皇上小小的滿意,轉頭,吩咐張佐。

  「給葉爾羌汗國國王、土魯番首領滿速兒都寫信。告訴他們,如果兩邊不幫,朕封他們做忠順王,鹽巴交易增加一半。」

  頓了頓,又想起一個事兒:「江南的文嘉等人,都到葉爾羌汗國,告訴葉爾羌汗王,務必給朕照顧好朕的子民,文嘉等人安全無虞,朕另有重賞。」

  張佐麻利地領旨:「奴婢立即發信。皇上,兩位汗王,忠順王,給哪一個?」

  皇上迷糊:「加一個忠義王。」

  張佐臉上的笑容大大的,聲音那個諂媚:「奴婢遵旨。」

  張佐下去吩咐秉筆太監寫信,安排八百里加急寄出去。張永猶豫一下,另有事情稟告:「皇上,達延汗的四子再次來信催,要和大明聯手,遏制巴爾斯博羅特汗。」

  皇上對北元的內部紛爭本沒有多大興趣,皇上的性子天生霸道,又有徐景珩的教導,對那些分化拉攏打壓等等手段的認識——一切都建立在打服後的威嚴上,否則就是給敵人喘息壯大的機會。

  皇上琢磨片刻:「暫時拖住。不要他們一起攻打大明。」

  「奴婢遵命。」

  大明這個時候的實力,不能橫掃漠西、漠北、漠南。皇上的目的,是打一仗再互市,爭取十年十年他好長大,大明也長大。

  怎麼用現有的實力,要蒙古妥協,退兵,簽訂合約……

  瓊州府的兩噸官鹽,有誰押送這些官鹽去邊境,達到合理利用?

  文武大臣都認為戰事緊張,湖廣的土地改革一定是不了了之……

  皇上琢磨著琢磨著,想起來湖廣的宗室,尤其那個興王——

  文臣不靈,之前因為湖廣土地改革的事情鬧騰,內閣六部都是死諫的架勢,現在還鬧脾氣。

  武將不靈,武將都要打仗。而且武將押送,更是激起來文臣那根敏感脆弱的小神經。

  勛貴外戚,勛貴世家的子弟都跟去打仗,剩下的,要和文臣制衡。魏國公也要趕回去南京,穩住江南、整頓南京,保證這兩年的糧草魚米北上。

  剩下的可不就是宗室?要做事情好,現在事情來了,那就用。

  皇上特大方。當然,宗室們要是不想去,皇上也不擔心。有魏國公親自押送去邊境也行,南京有魏國公世子看著,也沒事兒。可既然宗室冒頭了,那皇上就要說到做到,給予機會。

  英明·皇上接著吩咐:「有湖廣的鎮守太監,去通知興王和楚王,朕要他們押送官鹽去邊境……」張永剛要答應,又聽到一句:「嗯嗯,如果興王有心,這個時候,應該給朕上書。」

  張永一個激靈:「皇上,你是說,興王?」

  皇上學著徐景珩一副不動聲色的模樣兒:「興王有心,這是一個好機會,去一趟邊境,直接來北京謝恩,進入朝堂。」

  張永:「!!!」張永因為皇上可愛的小樣兒瞪大眼睛,反應過來,不由地著急:「皇上,興王是宗室……而且,興王……」張永想說,興王那當年,那可是預備的繼承人……

  皇上看一眼張永,張永這話就說不下去。皇上也沒問他:「張永莫要擔心,興王有反心,然興王也是朕的子民。」張永更擔心了有沒有,皇上明知道興王有反心,還要用,這心有多大!

  張永簡直要哭出來,腦袋一轉,就看到皇上一瞪眼:「不許去找徐景珩告狀。」

  張永眼淚汪汪,然而皇上又跟著一句:「不許去打擾徐景珩。朕做得對,徐景珩知道,也會這麼夸朕。」

  好不自戀的小模樣。張永只會哭了。

  去年大明水師出發去南海,一直留心大明稅務和鹽業的徐景珩,做出相應的安排,東廠江斌在小琉球曬出來海鹽,世人都知道。不知道的是,西廠張永也在瓊州府曬出來好鹽。

  大明的鹽多了,恰好挨著一次大雨,大明最大的天津衛長蘆鹽場遭災,大明嚴重缺鹽,小琉球的鹽就這麼,順勢地,和那紅薯秧苗兒一起,朝西南四省和邊境運送,兩淮鹽商反應過來,只有乾瞪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