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給我半月時間,若是半月內這手冊無法上市,長安書坊關門大吉。」符謙立下軍令狀。

  房丞相的意思本來是要四大書坊一起分瓜這五百萬數額,雖然商人重利,指不定就有那些私印販售的,然則這些可往後再想辦法查處,如今先印出來才是首要。

  結果沒想到符謙直接將這筆單子吃下了。

  房丞相都忍不住好奇長安書坊的印刷房到底有多大了,符謙對此只是笑笑。

  直到後來房丞相去戶部交趙家樓的帳本時,正巧碰到了一年一次皇帝私庫的清錄,其中就有長安書坊的帳單,不起眼的堆在一角,他隨意的瞟了一眼,看到了上面動輒十萬,最高達到百萬的銷售量。

  而趙家樓的帳本上銷量最高的《江湖都是我的傳說》這篇文,在經過厚積薄發的爆炸性增長之後,銷量才堪堪停在十萬出頭,只在長安名聲極甚。

  ——甚的還不是原書。

  房丞相當時嘴裡就泛起了酸,當時就決定要帶著趙家樓全體編纂去長安書坊的年會上蹭飯。

  值得一提的是,《窮書生種田》此文是那年長安書坊當之無愧的銷售冠軍。

  儘管它一開始並不如《狐夢》的討論度高,儘管後續評價變得兩極化,有人覺得四公子靈氣耗盡最後一部純粹便是在臆想,也有人覺得那是四公子對於蕭國寄予的美好期望。

  總之,說什麼的都有。

  如此毀譽參半,卻依舊能一路高歌凱旋,直到完結之後也熱度不斷,最甚的時候《讀者評論》上刊載的二十篇文章有一半是討論它的。

  此書還打破了符謙絕不加印的規矩,成為了許多年後都無法打破的銷售神話。

  與《防疫手冊》一樣都要全民推廣的,還有一直流傳到後世被稱為現代字基石的《永成辭典》。

  周承弋和皇帝兵分兩路,他負責監督並催促翰林院的簡體字進度。

  ——這拼音,這長安城的文士都學了好幾節課了,太學院的學子們更是已經能夠嫻熟運用,然而簡體字卻才走了個開端。

  只能說翰林院的那群人實在太墨跡,無論什麼字都要吵一下,不吵不配做翰林人的那種,雖然嚴謹卻未免龜速。

  周承弋看了兩天終於忍無可忍,強制將他們分開,把剩下的常用字平均分給每個人,要求他們在三日內給出最佳結果。

  杜冰箬和駱異都是鬆了一口氣。雖然說太學也流行吵架,蔣羽生和楚添背後的兩伙人,那可謂碰了面就唇槍舌劍的地步。

  但偏偏他們兩個都不是會吵架的個性。

  杜冰箬爽朗好交友,駱異內斂難交往,至今都沒因為什麼事情跟同袍紅過臉。

  而除他們兩之外的翰林院其他人具是不滿,尤其是趙光復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倡議否決太子殿下的一刀切政策而被周承弋一刀切。

  「還有什麼異議,大可以等到弄完之後再說,直接按投票定,少數服從多數。」周承弋剝奪了他們過於極致的追求求同存異的快樂。

  不過這麼一來,速度頓時立竿見影的快起來,終於趕上了定下的刊印日期。

  《永成辭典》一共收錄了三種查字方法,即周承弋在現代字典中常見的部首、筆畫和拼音,也將字形演變都作為釋義記錄。

  趙光復還提議在後面弄年表、歷朝度量衡單位收錄、成語熟語科普等。

  周承弋只採納了年表、度量衡這些,而至於成語熟語,他建議道,「你不如自己出一本《成語故事大全》。」

  趙光復欣然應允,於是走上了一條編寫基礎知識工具用書的道路。

  也正是他的《成語故事大全》收錄了「藍面之助」「琉璃玉骨」等與周承弋相關的數個成語。

  因此後世人堅定的認為趙光復對蕭太子十分推崇。

  在符謙的軍令狀下,《防疫手冊》和《永成辭典》都在七月上旬刊印完畢上架推廣。

  然而周承弋沒想到的是,掃盲教育最先面臨的阻礙竟然不是學閥,而是「文盲」本身。

  周承弋滿懷著一腔興奮的不惜親自下到長安鄉村「支教」搞掃盲,搭建的小學堂不僅沒有他想像中人滿為患的場景,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冷清。

  周承弋放眼望去,只有零星幾個還流著鼻涕的孩子,還是村民們確認他是官府的人,聽說他這裡免費教識字還包一日兩餐後,把孩子送過來看管的。

  一個個都是小蘿蔔頭,年紀最小的剛能下地走路。

  「拜託官爺了。」村民們轉頭就帶著他們家裡幾個大一些的拿著農具下了地,話里話外都將他當作佛祖。

  可不是佛祖,他們根本不在意學什麼,對他們來說,這個學堂只是一個免費託兒所。

  周承弋試圖勸村民們也來上學堂,「不要學費,書本免費發,你們知道滄州的瘟疫吧?我們教你們識字便是為了看懂這些防治疫情的書。」

  他指了指手裡的《防疫手冊》。

  村民操著一口口音很重的官話,憨厚的笑道,「官爺,我們都是些粗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讀什麼書啊。」

  另一個埋頭幹活的莊家漢子抹了把臉上的汗,勒緊了褲腰帶,「我們不幹活,瘟疫還沒傳過來,自己就先餓死了。」

  周承弋抿唇看著他們,心中五味雜陳,卻找不出規勸的話來。

  「官爺,這七月的太陽可毒了,您還是先回去吧,臉該曬傷了。」村民們高聲勸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