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頁
娜仁便點點頭,一邊取了紙錢來燒,一邊道:「如此也好,也算全了老祖宗的心愿又不失皇家威儀體面的兩全其美之法。只可惜——這宮裡,是連點念想都留不住了。」
「人活在心裡,何必念勞什子的念想。」太后原本低頭念著佛珠,只在娜仁進來之時略帶憂慮地看了她一眼,然後便轉過頭去繼續悶悶祈禱,此時終於開口,嗓音沙啞,眼下青黑一片,想來也是許久沒有休息了。
或者說,這殿裡的人,均是如此的。
娜仁四下里看了看,問:「蘇麻姑姑呢?怎麼沒見。」
康熙一時默默,皎皎與留恆兩相對視,低頭未語。
最終還是太后道:「老祖宗崩了當日,蘇麻喇也跟著去了,想來此時,已一同升上長生天了吧……」
她垂眸,又一顆顆念起念珠來。
娜仁頃刻只覺晴天霹靂,心跳得愈發厲害,她渾然顧不得,嘴唇輕輕顫抖著,好半晌才回過神來,「蘇麻姑姑……帶我過去。」
她猛地起身,然後便覺眼前白茫茫一篇,渾身無力地向後倒去。
康熙迅速傾身扶住她,又急又惱,「阿姐你這樣子,無論老祖宗還是額娘,見了都不能放心!」
他慣稱蘇麻喇為「額娘」,娜仁聽著,眼眶又是一熱。
「好了……」太后起身走過來,摸摸娜仁的鬢角,手尖濡濕的觸感叫她心裡一酸,輕聲道:「好姑娘,回去歇歇吧,不急在這一時。」
後來娜仁問了皎皎,聽說蘇麻喇是在太皇太后去了當日便跟著去了的,服侍太皇太后裝裹了,扶進棺槨里,忙了一日,她也是老人了,福壽勸她去歇歇,康熙等人也勸。
出人意料的,她並沒堅持,笑著答應了,又細細地叮囑了許多,甚至還來到永壽宮一趟,看了還處在昏睡中的娜仁一眼。
她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眾人已覺著有些怪,但想到太皇太后過世對她打擊應當不小,行事有些怪異之處也沒什麼。
或許是所有人都下意識地不想往那個方向去想。
但最終,事情就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了。
蘇麻喇留下來的東西不多,簡簡單單,只有四封書信,太后、康熙、娜仁與福壽每人一封,所留銀錢在信中簡單交代一句,說要捐與國庫,做修路、施粥之用。
康熙的意思,蘇麻喇先在太皇太后停靈之處的偏殿停靈,等到出殯時,便與太皇太后一處,停在昌瑞山下。這已經是最妥帖的安置方法了,蘇麻喇的身份是不可能藏進太皇太后的陵寢的,本朝也沒有殉葬、以人陪葬的先例。
康熙最終決定再為蘇麻喇建陵寢,也在清東陵外,好歹與太皇太后相近,能夠一處做個伴。
娜仁哭了一場,卻也無可奈何。
這些日子裡,她已經留了太多眼淚,她不敢想像等有一日,太后、康熙、瓊枝、清梨她們,一個個都要離開她的身邊。
她的身體本是極好的,這一次日夜不分地熬了幾個月,虛是虛了,補補卻能養回來。唐別卿話說得斬釘截鐵,以她如今的年歲來看,已經是極好的。
大悲傷身,但也沒人敢勸,好容易送太皇太后與蘇麻喇靈柩出了京,娜仁便一病不起。
永壽宮裡藥氣縈繞,康熙先頭幾日還早晚過來探望,後來康熙也不過來了,娜仁問了一句,終究沒人敢瞞她,娜仁才知道康熙也病了。
娜仁索性叫皎皎到乾清宮去照顧康熙,後來又把留恆也打發去了,楚卿留在永壽宮陪她。左右她身邊也沒什麼事情,多半都由瓊枝總領,楚卿不過端個碗遞個藥,多半時間在她身邊讀書撫琴,她性子雖冷,內里卻是熱的,有她陪著,娜仁的心情逐漸轉好。
也是她自己想開了,逝者已矣,她再這樣傷心悲哀,真壞了身子,太皇太后與蘇麻姑姑如果真的泉下有知,又不知該有多愁。
如今看來,最堅強的倒是太后了。她比起康熙身子好了不少,又不像娜仁日夜顛倒地熬,雖沉悶了一段時間,卻並未大病一場。
她永壽宮、乾清宮兩邊走動探望,也沒什麼好說的,只能沉默地坐著,多為他們誦經祈福。
娜仁斷斷續續地病了許久,因太皇太后的大喪,除夕宮宴辦得並不熱鬧。
彼時康熙已經轉好些許,為了遷就娜仁,兩個人帶著皇子公主們在永壽宮吃了一頓。娜仁神情倦怠,面色也不大好看,皎皎放心不下,一直守在她身邊照顧,宴上氣氛也沉悶,沒人敢高聲做樂,趕回京的幾位公主因康熙的病留在京中侍疾,在宴上也小心翼翼地。
「好了。」娜仁在北炕上坐著,倚著搭了軟氈的憑几,身上還發軟,不大有力氣,但也笑著,強打起精神來說話。
還是皎茵咬咬牙,說了兩個笑話出來活躍氣氛,皎皎讚賞地看了她一眼,她心裡便有了底,與姐妹們交換幾個眼神,氣氛活躍起來。
開了春,娜仁的身體終於轉好,唐別卿點頭停了藥,她好鬆了口氣,嘟囔著道:「你這方子開的,滋味可真是愈發的刁鑽。」
唐別卿平靜地收起了診脈用的小迎枕,道:「您好生保養身子,就用不上微臣的方子。」
「好了,不說這個了。」娜仁頗為瀟灑地甩甩袖,道:「我去歲夏日釀的茉莉玉露酒,叫豆蔻拿給你兩壇。」
唐別卿方顯出笑顏來,行了一禮,「那微臣便代內子多謝娘娘了。」
「人活在心裡,何必念勞什子的念想。」太后原本低頭念著佛珠,只在娜仁進來之時略帶憂慮地看了她一眼,然後便轉過頭去繼續悶悶祈禱,此時終於開口,嗓音沙啞,眼下青黑一片,想來也是許久沒有休息了。
或者說,這殿裡的人,均是如此的。
娜仁四下里看了看,問:「蘇麻姑姑呢?怎麼沒見。」
康熙一時默默,皎皎與留恆兩相對視,低頭未語。
最終還是太后道:「老祖宗崩了當日,蘇麻喇也跟著去了,想來此時,已一同升上長生天了吧……」
她垂眸,又一顆顆念起念珠來。
娜仁頃刻只覺晴天霹靂,心跳得愈發厲害,她渾然顧不得,嘴唇輕輕顫抖著,好半晌才回過神來,「蘇麻姑姑……帶我過去。」
她猛地起身,然後便覺眼前白茫茫一篇,渾身無力地向後倒去。
康熙迅速傾身扶住她,又急又惱,「阿姐你這樣子,無論老祖宗還是額娘,見了都不能放心!」
他慣稱蘇麻喇為「額娘」,娜仁聽著,眼眶又是一熱。
「好了……」太后起身走過來,摸摸娜仁的鬢角,手尖濡濕的觸感叫她心裡一酸,輕聲道:「好姑娘,回去歇歇吧,不急在這一時。」
後來娜仁問了皎皎,聽說蘇麻喇是在太皇太后去了當日便跟著去了的,服侍太皇太后裝裹了,扶進棺槨里,忙了一日,她也是老人了,福壽勸她去歇歇,康熙等人也勸。
出人意料的,她並沒堅持,笑著答應了,又細細地叮囑了許多,甚至還來到永壽宮一趟,看了還處在昏睡中的娜仁一眼。
她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眾人已覺著有些怪,但想到太皇太后過世對她打擊應當不小,行事有些怪異之處也沒什麼。
或許是所有人都下意識地不想往那個方向去想。
但最終,事情就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了。
蘇麻喇留下來的東西不多,簡簡單單,只有四封書信,太后、康熙、娜仁與福壽每人一封,所留銀錢在信中簡單交代一句,說要捐與國庫,做修路、施粥之用。
康熙的意思,蘇麻喇先在太皇太后停靈之處的偏殿停靈,等到出殯時,便與太皇太后一處,停在昌瑞山下。這已經是最妥帖的安置方法了,蘇麻喇的身份是不可能藏進太皇太后的陵寢的,本朝也沒有殉葬、以人陪葬的先例。
康熙最終決定再為蘇麻喇建陵寢,也在清東陵外,好歹與太皇太后相近,能夠一處做個伴。
娜仁哭了一場,卻也無可奈何。
這些日子裡,她已經留了太多眼淚,她不敢想像等有一日,太后、康熙、瓊枝、清梨她們,一個個都要離開她的身邊。
她的身體本是極好的,這一次日夜不分地熬了幾個月,虛是虛了,補補卻能養回來。唐別卿話說得斬釘截鐵,以她如今的年歲來看,已經是極好的。
大悲傷身,但也沒人敢勸,好容易送太皇太后與蘇麻喇靈柩出了京,娜仁便一病不起。
永壽宮裡藥氣縈繞,康熙先頭幾日還早晚過來探望,後來康熙也不過來了,娜仁問了一句,終究沒人敢瞞她,娜仁才知道康熙也病了。
娜仁索性叫皎皎到乾清宮去照顧康熙,後來又把留恆也打發去了,楚卿留在永壽宮陪她。左右她身邊也沒什麼事情,多半都由瓊枝總領,楚卿不過端個碗遞個藥,多半時間在她身邊讀書撫琴,她性子雖冷,內里卻是熱的,有她陪著,娜仁的心情逐漸轉好。
也是她自己想開了,逝者已矣,她再這樣傷心悲哀,真壞了身子,太皇太后與蘇麻姑姑如果真的泉下有知,又不知該有多愁。
如今看來,最堅強的倒是太后了。她比起康熙身子好了不少,又不像娜仁日夜顛倒地熬,雖沉悶了一段時間,卻並未大病一場。
她永壽宮、乾清宮兩邊走動探望,也沒什麼好說的,只能沉默地坐著,多為他們誦經祈福。
娜仁斷斷續續地病了許久,因太皇太后的大喪,除夕宮宴辦得並不熱鬧。
彼時康熙已經轉好些許,為了遷就娜仁,兩個人帶著皇子公主們在永壽宮吃了一頓。娜仁神情倦怠,面色也不大好看,皎皎放心不下,一直守在她身邊照顧,宴上氣氛也沉悶,沒人敢高聲做樂,趕回京的幾位公主因康熙的病留在京中侍疾,在宴上也小心翼翼地。
「好了。」娜仁在北炕上坐著,倚著搭了軟氈的憑几,身上還發軟,不大有力氣,但也笑著,強打起精神來說話。
還是皎茵咬咬牙,說了兩個笑話出來活躍氣氛,皎皎讚賞地看了她一眼,她心裡便有了底,與姐妹們交換幾個眼神,氣氛活躍起來。
開了春,娜仁的身體終於轉好,唐別卿點頭停了藥,她好鬆了口氣,嘟囔著道:「你這方子開的,滋味可真是愈發的刁鑽。」
唐別卿平靜地收起了診脈用的小迎枕,道:「您好生保養身子,就用不上微臣的方子。」
「好了,不說這個了。」娜仁頗為瀟灑地甩甩袖,道:「我去歲夏日釀的茉莉玉露酒,叫豆蔻拿給你兩壇。」
唐別卿方顯出笑顏來,行了一禮,「那微臣便代內子多謝娘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