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有天,官家命他去宣和殿看檢珠玉器玩,他心中慌怕,卻不敢不從。到了宣和殿,果然被扣留按倒,跪聽詔書,責降他為彰化軍節度副使。
他一生心堅如鐵,從未哭過,這時卻尖聲哭叫著,要去尋官家。卻被護衛牢牢扯住,押送到宮外,交給開封吏,監護去貶所。出了西南戴樓門,快到八角鎮時,他眼前一晃,脖頸一緊,一個衙吏從背後用一根繩子勒住了他。
他掙扎了片刻,連“官家”二字都未喚出,便已斷了氣⋯⋯
第十四章 圍困
休休!
——宋徽宗•趙佶
一、鐵骨
宋齊愈越來越覺得無力。
考中上舍魁首之後,他先後只任了些閒職,每日不知在做些什麼。朝廷被梁師成、王黼、朱勔等人把控,耗費數千萬貫,換得燕京一座空城。天子卻為自己所設梅花天衍局一舉功成而歡喜無比,給那些人紛紛加官晉爵。卻不知王黼括檢丁夫錢,引得萬民怨怒,方臘、宋江之亂才平,山東、河北又盜亂紛起。
宋齊愈覺著自己深陷一座無邊泥沼,欲爭無力,欲怒又不知該怒何人。當年那滿腔豪情如同一團雪,落入這淤泥中,不知不覺間,便消散無蹤。
每日理罷那些繁冗案牘文書,他便獨回那賃居的住處,關起門呆坐,心中不時想念章美和鄭敦,然而,一個已經回鄉,一個不願見他。除此之外,再無想見、可見之人。他從未如此孤單,因而越發渴念蓮觀。尋了五年,卻始終未能打問到蓮觀絲毫消息。他甚而覺著,蓮觀恐怕只是夢中之人。
前兩年,王黼、蔡京相繼被罷免,李邦彥任了宰相。李邦彥喜好年輕才俊,將宋齊愈升為右諫議大夫,職在規諫諷喻。凡朝廷有闕失,皆可廷諍論奏。宋齊愈閒悶五年,原本已覺著自己行將就木,聽到這信,頓時激出一身汗,如同久病之人,得了一劑救命湯藥。
他領到新官服,曲領大袖朱紅官袍,橫襴,革帶,烏紗幞頭,烏皮靴。穿戴齊整,每日不到五更,便趕到待漏院,亟待早朝。然而,到了朝堂之上,他這等新進後輩全無開口之機。即便偶爾能上奏一二事,但凡涉及朝政缺失,立即便被打斷。面奏不成,他便書奏。那一份份奏文也如雪片飛落泥沼,全都不知下文,他灰心之極,不由得生出歸田之念。
然而,北地忽傳戰報,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侵。一路以皇子斡離不為帥,寇燕山,守臣郭藥師叛敵,燕山諸郡皆陷,金兵直驅河北;一路以國相粘罕為帥,寇河東,守臣李師本叛降,忻、代二州失守,金兵圍困太原。十二月中旬,金兵前驅逼近黃河。
朝廷震懼,朝堂之上卻無人商討戰守之策,大臣紛紛爭獻避逃之計。宋齊愈站在朝班後列,聽了許久,再難忍抑,不由得亢聲言道:“安時食君之祿,危時正當捐軀報效。金兵未至,勝負未明,竟已怕到這地步!豈不堪羞!”然而,只有他前列幾個大臣回頭漠然望了他一眼,隨即又都轉過頭去聽宰臣商議如何避逃。
宋齊愈悲憤至極,眼中頓時涌下淚來,而這淚,無益無謂,空流過後,只被風收去。
他萬萬沒想到,天子竟禪位於太子。二十三日,急命皇太子入居禁中,覆以御袍。翌日,太子即大位,御垂拱殿見宰執、百官。宋齊愈站在朝班之中,仰頭望向這位新天子,年僅二十六歲,面色蒼白,身子微微發顫,如同這大宋江山一般。他心中越發不安,卻只能隨著百官山呼舞蹈、恭賀萬歲。
正月一日,新天子御明堂,改元靖康。
其間,朝廷僅有之防守,是遣節度使梁方平率七千騎守黃河重鎮濬州,步軍都指揮使何灌將兵二萬扼守河津。
正月三日,傳來急報,濬州不守,梁方平戰敗,燒橋而遁。何灌軍馬望風潰散,金兵渡河。
當夜二更天,道君太上皇帝乘小舟,出通津門向東逃奔,只有蔡攸及內侍數人扈從。皇后、皇子、帝姬相繼倉促追隨,百官、侍從也紛紛潛逃。
過了兩天,宋齊愈才聽聞,太上皇嫌舟行太慢,便改乘肩輿,仍嫌慢,又從岸邊尋到一隻搬運磚瓦的貨船。船上飢餓無食,從船工那裡要得一張炊餅,和蔡攸分食。一夜行了數百里,到達應天府。才館於州宅,尋得衣被,買了騾子乘騎。一直奔到符離,才尋見一艘官舟。到泗州,蔡京、童貫、高俅等人才追到。童貫率領三千勝捷兵扈從,南奔鎮江。
這時民間也才聽聞消息,汴京城頓時大亂。宋齊愈行在街頭,見百姓紛紛背包挑擔、推車趕驢,四處亂奔,滿眼倉皇,到處哭嚷。昔日繁華安寧之都,頓時變作危亂逃離之地。
他心亂如麻,一路來到尚書省政事堂,裡頭空蕩無人,紙筆散落一地。碰到一個匆忙疾奔的小吏,忙拽住詢問,那小吏說:“連官家都要逃了!”“官家不是已經東幸?”“不是老官家,是新官家。這會兒已在祥曦殿整備車輿鑾駕!”
宋齊愈忙奔到祥曦殿,見一群禁衛披甲執兵整齊守候,乘輿也已陳列在殿庭,許多宮人內侍正在慌忙搬運袱被。他心中一陣悲慟,這大宋恐怕真要覆亡。
這時,旁邊忽傳來厲聲喝問。他扭頭一看,是個四十來歲官員,身材瘦挺,名叫李綱。原只是太常少卿,掌管祭祀燈燭器物,因亢言上奏守戰之策,得新官家信重,昨日才詔封為副宰相。這新官家先也欲逃走,李綱昨天極力死勸,新官家才點頭應允留守,誰知今天又轉念欲逃。
他一生心堅如鐵,從未哭過,這時卻尖聲哭叫著,要去尋官家。卻被護衛牢牢扯住,押送到宮外,交給開封吏,監護去貶所。出了西南戴樓門,快到八角鎮時,他眼前一晃,脖頸一緊,一個衙吏從背後用一根繩子勒住了他。
他掙扎了片刻,連“官家”二字都未喚出,便已斷了氣⋯⋯
第十四章 圍困
休休!
——宋徽宗•趙佶
一、鐵骨
宋齊愈越來越覺得無力。
考中上舍魁首之後,他先後只任了些閒職,每日不知在做些什麼。朝廷被梁師成、王黼、朱勔等人把控,耗費數千萬貫,換得燕京一座空城。天子卻為自己所設梅花天衍局一舉功成而歡喜無比,給那些人紛紛加官晉爵。卻不知王黼括檢丁夫錢,引得萬民怨怒,方臘、宋江之亂才平,山東、河北又盜亂紛起。
宋齊愈覺著自己深陷一座無邊泥沼,欲爭無力,欲怒又不知該怒何人。當年那滿腔豪情如同一團雪,落入這淤泥中,不知不覺間,便消散無蹤。
每日理罷那些繁冗案牘文書,他便獨回那賃居的住處,關起門呆坐,心中不時想念章美和鄭敦,然而,一個已經回鄉,一個不願見他。除此之外,再無想見、可見之人。他從未如此孤單,因而越發渴念蓮觀。尋了五年,卻始終未能打問到蓮觀絲毫消息。他甚而覺著,蓮觀恐怕只是夢中之人。
前兩年,王黼、蔡京相繼被罷免,李邦彥任了宰相。李邦彥喜好年輕才俊,將宋齊愈升為右諫議大夫,職在規諫諷喻。凡朝廷有闕失,皆可廷諍論奏。宋齊愈閒悶五年,原本已覺著自己行將就木,聽到這信,頓時激出一身汗,如同久病之人,得了一劑救命湯藥。
他領到新官服,曲領大袖朱紅官袍,橫襴,革帶,烏紗幞頭,烏皮靴。穿戴齊整,每日不到五更,便趕到待漏院,亟待早朝。然而,到了朝堂之上,他這等新進後輩全無開口之機。即便偶爾能上奏一二事,但凡涉及朝政缺失,立即便被打斷。面奏不成,他便書奏。那一份份奏文也如雪片飛落泥沼,全都不知下文,他灰心之極,不由得生出歸田之念。
然而,北地忽傳戰報,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侵。一路以皇子斡離不為帥,寇燕山,守臣郭藥師叛敵,燕山諸郡皆陷,金兵直驅河北;一路以國相粘罕為帥,寇河東,守臣李師本叛降,忻、代二州失守,金兵圍困太原。十二月中旬,金兵前驅逼近黃河。
朝廷震懼,朝堂之上卻無人商討戰守之策,大臣紛紛爭獻避逃之計。宋齊愈站在朝班後列,聽了許久,再難忍抑,不由得亢聲言道:“安時食君之祿,危時正當捐軀報效。金兵未至,勝負未明,竟已怕到這地步!豈不堪羞!”然而,只有他前列幾個大臣回頭漠然望了他一眼,隨即又都轉過頭去聽宰臣商議如何避逃。
宋齊愈悲憤至極,眼中頓時涌下淚來,而這淚,無益無謂,空流過後,只被風收去。
他萬萬沒想到,天子竟禪位於太子。二十三日,急命皇太子入居禁中,覆以御袍。翌日,太子即大位,御垂拱殿見宰執、百官。宋齊愈站在朝班之中,仰頭望向這位新天子,年僅二十六歲,面色蒼白,身子微微發顫,如同這大宋江山一般。他心中越發不安,卻只能隨著百官山呼舞蹈、恭賀萬歲。
正月一日,新天子御明堂,改元靖康。
其間,朝廷僅有之防守,是遣節度使梁方平率七千騎守黃河重鎮濬州,步軍都指揮使何灌將兵二萬扼守河津。
正月三日,傳來急報,濬州不守,梁方平戰敗,燒橋而遁。何灌軍馬望風潰散,金兵渡河。
當夜二更天,道君太上皇帝乘小舟,出通津門向東逃奔,只有蔡攸及內侍數人扈從。皇后、皇子、帝姬相繼倉促追隨,百官、侍從也紛紛潛逃。
過了兩天,宋齊愈才聽聞,太上皇嫌舟行太慢,便改乘肩輿,仍嫌慢,又從岸邊尋到一隻搬運磚瓦的貨船。船上飢餓無食,從船工那裡要得一張炊餅,和蔡攸分食。一夜行了數百里,到達應天府。才館於州宅,尋得衣被,買了騾子乘騎。一直奔到符離,才尋見一艘官舟。到泗州,蔡京、童貫、高俅等人才追到。童貫率領三千勝捷兵扈從,南奔鎮江。
這時民間也才聽聞消息,汴京城頓時大亂。宋齊愈行在街頭,見百姓紛紛背包挑擔、推車趕驢,四處亂奔,滿眼倉皇,到處哭嚷。昔日繁華安寧之都,頓時變作危亂逃離之地。
他心亂如麻,一路來到尚書省政事堂,裡頭空蕩無人,紙筆散落一地。碰到一個匆忙疾奔的小吏,忙拽住詢問,那小吏說:“連官家都要逃了!”“官家不是已經東幸?”“不是老官家,是新官家。這會兒已在祥曦殿整備車輿鑾駕!”
宋齊愈忙奔到祥曦殿,見一群禁衛披甲執兵整齊守候,乘輿也已陳列在殿庭,許多宮人內侍正在慌忙搬運袱被。他心中一陣悲慟,這大宋恐怕真要覆亡。
這時,旁邊忽傳來厲聲喝問。他扭頭一看,是個四十來歲官員,身材瘦挺,名叫李綱。原只是太常少卿,掌管祭祀燈燭器物,因亢言上奏守戰之策,得新官家信重,昨日才詔封為副宰相。這新官家先也欲逃走,李綱昨天極力死勸,新官家才點頭應允留守,誰知今天又轉念欲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