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他尚未喊完,那些弓手一齊揮刀舉槍,砍刺過來。他張著嘴,卻叫不出聲,只聽到自己身上發出噗噗噗的聲響⋯⋯
三、鵪鶉
蔡京活了八十歲,雖遍歷山河,卻從未走過如此艱途。
他被新官家貶至衡州,又下旨遷往儋州。七個兒子,兩個被斬,其他子孫盡都貶往遠惡軍州,只有第七子蔡脩陪護身邊。
從衡州出發,幸而有水路,到了潭州,往南便得走旱路。下了船,那管押差官便不住催促,蔡京咬牙行了二里地,便再邁不動腳步。他只得哀求那差官,坐到街邊樹下歇息。
他不由得想起二十三歲那年,和弟弟蔡卞離開家鄉,進京趕考。他們從福建仙遊縣慈孝里赤嶺出發,也是這般徒步而行。那時腳底下似有無窮之力,從仙遊到杭州,一千五百多里路,他們只行了一個月。到杭州才搭了船,由水路抵達汴京。
他們兄弟兩人一起考中進士,後又同為中書舍人,草擬詔書,時人都將他們比為二蘇。那時何等年輕風發?
他們考中之時,正值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始推新法。那時天下積弊重重,如何能不變?蔡京自然也極力推崇新法,然而那時他已知曉,法易變,人心難變,舊習更難變。王安石卻一意孤行,容不得絲毫異見。
變法受阻,王安石鬱鬱而終,神宗皇帝也憂勞成疾,三十八歲便病薨。
蔡京那時三十九歲,他從中學會了一個字:順。
這天下萬事,唯有順勢而行,才得善終。
哲宗小皇帝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等舊法名臣。蔡京明白大勢已變,便立即從新法轉投舊法。司馬光欲罷停免役法,他幾日之內,便將開封府免役改回差役。
然而,世事如風浪,欲順而難順。他雖全力主張舊法,卻抹不去當年新法履歷,法爭演作黨爭,舊黨隨即將他貶逐。
沉寂多年,高太后駕崩,哲宗皇帝親政,紹述先帝,重推新法。蔡京再度回到汴京,他已知風浪之惡,順勢而為,大力貶逐舊黨之人。
誰知哲宗皇帝猝然駕崩,當今官家繼位。蔡京又被敵手排擠,貶至杭州。這時,蔡京又明白一層道理:順時不若順人。
這官家文採風流,性情雅逸,又好大喜功,蔡京深信自己生逢其時。他自幼苦練書法,至此已卓然成家。天下盛傳蘇黃米蔡,蘇黃已於哲宗年間敗落,文章筆墨更被禁毀,米芾不過一癲狂文士。唯有他,僅憑這一支筆,官家便斷難割捨。更何況,新法一代中堅大多亡於黨爭,如今只剩自己一人。
果然,兩年後,官家召他進京,任為左僕射,推行新法。
蔡京終於得志,他不願重蹈王安石敗轍,設立元祐奸黨碑,將舊黨之人一網打盡,全部攆逐,無任何阻攔後,才大力推行新法。他知道,無論新法舊法,得官家心者,才是良法。
於是,他不斷推出茶鹽長短引、當十大錢、方田等法,但凡能為國庫增財,無不盡力施為。他更知官家雅好文教,便建辟雍,改科舉,行三舍法,並廣推至各路州縣。
國庫充盈之後,他又引《周易》中“豐亨豫大”之說,奏請官家,如今天下充裕富足,王者當興文藝、崇宮室、享富盛。於是造明堂、鑄九鼎、設大晟府、擴延福五宮、修造艮岳,廣興禮樂,大事營造。
天下氣象為之大變,官家更是醉心其間,逸樂不倦。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並非長順無憂。每隔幾年,官家便要疏遠他一回,二十年間,他三度任宰相,又三度被貶。
他離不得官家,官家也離不得他。
前年,王黼被罷免,官家又念起他,他四度出任宰相。那時,他雙眼昏茫,已不能視事,政務皆由季子蔡絛代判。這季子行事不端,創宣和庫式貢司,括盡四方金帛與府藏所儲,激怒天子,險些被竄逐。蔡京力求得免,自己也再度致仕。
他原以為此生就此終了,再無力去爭逐。誰知金兵殺來,他舉家隨官家奔逃至鎮江。新官家詔書隨即降臨,將他滿門貶逐⋯⋯
他坐在那街邊樹下,回首一生,咬著一個順字,起起伏伏,最後竟落到這地步。他不由得嗚嗚哭起來,這順字原本便不該咬,咬得這般緊,最終咬作了兩半,一半川,富貴流水,一去不返;一半頁,命如薄紙,一撕便碎。
那管押見他哭起來,更不耐煩,催促他走。兒子忙扶起他,勉強又走起來。行了不多路,他腹中飢餓,便讓兒子去買些吃食。兒子到了街邊那食店,店主打問他父子來歷,一聽之後,頓時板下臉:“你蔡氏父子,吃盡天下骨血,還不飽?快走,莫討打!”
潭州城原本不大,轉瞬間,滿街都知曉了他父子身份。兒子拿了錢,四處去求,沒一家肯賣吃食給他們。那押官自家去吃飽了,也不理會他們。傍晚,他們才尋到一座崇教寺,忙挨進去求那寺中僧人。那住持卻說:“施主借宿不妨,齋飯卻沒有。貧僧若救了你們,便是害了天下人。阿彌陀佛!”
他再沒一絲氣力,兒子也已疲餓至極,扶著他,費盡氣力,才挪到一間僧房中,父子一起躺倒在那冰硬床板上。他已發不出聲息,心裡昏昏念著,不住哀求:官家,能否容老臣吃一碗鵪鶉羹再上路?
他平生最愛,便是鵪鶉羹,只用鵪鶉舌尖熬製,一碗羹,要殺數百隻鵪鶉⋯⋯
三、鵪鶉
蔡京活了八十歲,雖遍歷山河,卻從未走過如此艱途。
他被新官家貶至衡州,又下旨遷往儋州。七個兒子,兩個被斬,其他子孫盡都貶往遠惡軍州,只有第七子蔡脩陪護身邊。
從衡州出發,幸而有水路,到了潭州,往南便得走旱路。下了船,那管押差官便不住催促,蔡京咬牙行了二里地,便再邁不動腳步。他只得哀求那差官,坐到街邊樹下歇息。
他不由得想起二十三歲那年,和弟弟蔡卞離開家鄉,進京趕考。他們從福建仙遊縣慈孝里赤嶺出發,也是這般徒步而行。那時腳底下似有無窮之力,從仙遊到杭州,一千五百多里路,他們只行了一個月。到杭州才搭了船,由水路抵達汴京。
他們兄弟兩人一起考中進士,後又同為中書舍人,草擬詔書,時人都將他們比為二蘇。那時何等年輕風發?
他們考中之時,正值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始推新法。那時天下積弊重重,如何能不變?蔡京自然也極力推崇新法,然而那時他已知曉,法易變,人心難變,舊習更難變。王安石卻一意孤行,容不得絲毫異見。
變法受阻,王安石鬱鬱而終,神宗皇帝也憂勞成疾,三十八歲便病薨。
蔡京那時三十九歲,他從中學會了一個字:順。
這天下萬事,唯有順勢而行,才得善終。
哲宗小皇帝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等舊法名臣。蔡京明白大勢已變,便立即從新法轉投舊法。司馬光欲罷停免役法,他幾日之內,便將開封府免役改回差役。
然而,世事如風浪,欲順而難順。他雖全力主張舊法,卻抹不去當年新法履歷,法爭演作黨爭,舊黨隨即將他貶逐。
沉寂多年,高太后駕崩,哲宗皇帝親政,紹述先帝,重推新法。蔡京再度回到汴京,他已知風浪之惡,順勢而為,大力貶逐舊黨之人。
誰知哲宗皇帝猝然駕崩,當今官家繼位。蔡京又被敵手排擠,貶至杭州。這時,蔡京又明白一層道理:順時不若順人。
這官家文採風流,性情雅逸,又好大喜功,蔡京深信自己生逢其時。他自幼苦練書法,至此已卓然成家。天下盛傳蘇黃米蔡,蘇黃已於哲宗年間敗落,文章筆墨更被禁毀,米芾不過一癲狂文士。唯有他,僅憑這一支筆,官家便斷難割捨。更何況,新法一代中堅大多亡於黨爭,如今只剩自己一人。
果然,兩年後,官家召他進京,任為左僕射,推行新法。
蔡京終於得志,他不願重蹈王安石敗轍,設立元祐奸黨碑,將舊黨之人一網打盡,全部攆逐,無任何阻攔後,才大力推行新法。他知道,無論新法舊法,得官家心者,才是良法。
於是,他不斷推出茶鹽長短引、當十大錢、方田等法,但凡能為國庫增財,無不盡力施為。他更知官家雅好文教,便建辟雍,改科舉,行三舍法,並廣推至各路州縣。
國庫充盈之後,他又引《周易》中“豐亨豫大”之說,奏請官家,如今天下充裕富足,王者當興文藝、崇宮室、享富盛。於是造明堂、鑄九鼎、設大晟府、擴延福五宮、修造艮岳,廣興禮樂,大事營造。
天下氣象為之大變,官家更是醉心其間,逸樂不倦。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並非長順無憂。每隔幾年,官家便要疏遠他一回,二十年間,他三度任宰相,又三度被貶。
他離不得官家,官家也離不得他。
前年,王黼被罷免,官家又念起他,他四度出任宰相。那時,他雙眼昏茫,已不能視事,政務皆由季子蔡絛代判。這季子行事不端,創宣和庫式貢司,括盡四方金帛與府藏所儲,激怒天子,險些被竄逐。蔡京力求得免,自己也再度致仕。
他原以為此生就此終了,再無力去爭逐。誰知金兵殺來,他舉家隨官家奔逃至鎮江。新官家詔書隨即降臨,將他滿門貶逐⋯⋯
他坐在那街邊樹下,回首一生,咬著一個順字,起起伏伏,最後竟落到這地步。他不由得嗚嗚哭起來,這順字原本便不該咬,咬得這般緊,最終咬作了兩半,一半川,富貴流水,一去不返;一半頁,命如薄紙,一撕便碎。
那管押見他哭起來,更不耐煩,催促他走。兒子忙扶起他,勉強又走起來。行了不多路,他腹中飢餓,便讓兒子去買些吃食。兒子到了街邊那食店,店主打問他父子來歷,一聽之後,頓時板下臉:“你蔡氏父子,吃盡天下骨血,還不飽?快走,莫討打!”
潭州城原本不大,轉瞬間,滿街都知曉了他父子身份。兒子拿了錢,四處去求,沒一家肯賣吃食給他們。那押官自家去吃飽了,也不理會他們。傍晚,他們才尋到一座崇教寺,忙挨進去求那寺中僧人。那住持卻說:“施主借宿不妨,齋飯卻沒有。貧僧若救了你們,便是害了天下人。阿彌陀佛!”
他再沒一絲氣力,兒子也已疲餓至極,扶著他,費盡氣力,才挪到一間僧房中,父子一起躺倒在那冰硬床板上。他已發不出聲息,心裡昏昏念著,不住哀求:官家,能否容老臣吃一碗鵪鶉羹再上路?
他平生最愛,便是鵪鶉羹,只用鵪鶉舌尖熬製,一碗羹,要殺數百隻鵪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