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我費盡心力,卻滿盤皆輸。對手已將我碾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我經歷了生命里最悽慘的一天。今早,在我踏上蔚藍海岸的土地時,雖已感知到了地震的威脅,卻沒有料想到,它竟這般來勢洶洶,殘忍無情,焚巢盪穴。
第17章 天使花園
也許,等我們死去時,只有死神才能給予我們鑰匙,讓我們續寫那場未竟的探險之旅。
——阿蘭-傅尼埃,法國作家
2017年5月14日星期日
當我睜開眼時,中午的陽光正在客廳里閃耀。我一覺睡到了下午一點多。一場厚重、深沉的睡眠,將我與黑色的現實徹底隔絕開來。
我是被手機鈴聲吵醒的。我沒來得及接聽電話,但聽到了對方的留言。父親借用律師的手機給我來電,告訴我他已被釋放,正準備回家。我本想馬上給他回撥過去,可手機卻沒電了。我的行李箱還在那輛租來的車裡。我試圖在父母家裡找個匹配的充電器,卻沒有找到,最終放棄了。我用固定電話聯繫了芳多納醫院,但沒能打聽到馬克西姆的消息。
我沖了個澡,從父親衣櫃裡翻出一件夏爾凡襯衫和一件羊駝絨外套穿到身上。走出浴室後,我一口氣喝了三杯濃縮咖啡,凝視著窗外湛藍色的大海。在廚房裡,我舊時的物件還躺在前一天的地方。矮凳上懸放著大紙箱,實木吧檯上則堆著我以前的作業、成績單、混音帶,還有那本茨維塔耶娃的詩集。我翻開詩集,再次閱讀扉頁上優美的題記:
致雯卡:
我想成為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
只為永伴你左右。
愛你,即生。
亞歷克西斯
我翻閱著那本書,起先是草草翻著,隨後便專心致志讀了起來。和我之前所以為的不同,這本由法國水星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女性兄弟》並不是一本詩集,而是一部散文隨筆;雯卡,或者是送她這本書的人在上面做了大量的筆記。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個被標記的句子上:「在兩個女人相愛相守的完美關係中,這是唯一的缺陷。我們完全可以抵禦男人們的誘惑,卻無法抗拒擁有一個孩子的需求。」
「兩個女人相愛相守的完美關係」,這句話撥動了我的某根神經。我坐在一把椅子上,繼續閱讀下去。
兩個女人相愛……這篇寫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美文,是對女同性戀情的詩意讚頌。它並不是一紙高舉旗幟的宣言,而是一番焦灼苦痛的思考,慨嘆兩個相愛的女人無法擁有生物學上的親生子女。
就在這時,我想通了一切,想到了從一開始就被我忽略掉的細節。改變了一切的細節。
雯卡愛的是女人。至少,雯卡曾經愛過一個女人。亞歷克西斯,一個中性名字。在法國,取名為亞歷克西斯的基本都是男性;而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名叫亞歷克西斯的卻大部分是女性。面對這一新的發現,我震驚不已,同時也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又走錯了路。
有人按門鈴。我以為是父親回來了,便直接開了鎖,走到露台去迎接他。可是,出現在我面前的不是里夏爾,而是一個清瘦的男孩,他五官精緻,目光清亮得出奇。
「我是科朗坦·梅里厄,斯特凡納·皮亞內利的助理。」他一邊自我介紹,一邊摘下自行車頭盔,抖了抖火紅色的頭髮。
這位實習記者把自己的裝備靠在牆上:那是輛很有意思的自行車,車身是竹子的,彈簧發條上立著皮質車座。
「您節哀。」對我說這句話時,他努力做出一副歉意的表情;然而,這表情卻被他厚厚的鬍子掩蓋住了,而且與他青春洋溢的臉龐極不協調。
我邀請他進屋喝咖啡。
「如果不是膠囊咖啡的話,我很願意喝。」
他跟著我走進廚房,看過咖啡機旁的咖啡豆後,拍了拍緊貼在胸口的紙袋說:
「我有消息要告訴您!」
在我準備咖啡的時候,科朗坦·梅里厄坐在一個矮凳上,掏出了一摞寫滿筆記的文件。我把一個杯子放到他面前,看見了從他挎包里露出來的《尼斯早報》第二版的頭條。濱海小徑的照片上,寫著這樣幾個字——「恐怖壓城」。
「關於學校施工的資金來源,雖然很難查,但我還是搜集到了一些信息。」他鄭重地說。
我坐到他對面,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您的推測沒錯,聖埃克蘇佩里國際中學工程款的資助方只有一個,校方也是在最近才得到了這筆意外的巨額資助。」
「最近,具體是指什麼時候?」
「今年年初。」
弗朗西斯死後的幾天。
「出資方是誰?雯卡·羅克維爾的家人嗎?」
我突然想到,由於始終無法接受孫女離開的事實,雯卡的祖父阿拉斯泰爾·羅克維爾很有可能策劃了這一系列復仇事件。
「跟她家沒有一點關係。」梅里厄說,在咖啡里加了一塊糖。
「那是誰?」
這位年輕潮人查閱起自己的筆記來。
「是一個美國文化基金會,叫哈金森&德維爾基金會。」
剛聽到這個名字時,我並沒有想起什麼。梅里厄一口就喝光了咖啡。
「和名字所顯示的信息一樣,出資成立這家基金會的共有兩個家族。戰後,哈金森和德維爾家族在加利福尼亞成立了一家貿易中介公司,從此大發橫財,如今在全美已經擁有一百多家分公司了。」
第17章 天使花園
也許,等我們死去時,只有死神才能給予我們鑰匙,讓我們續寫那場未竟的探險之旅。
——阿蘭-傅尼埃,法國作家
2017年5月14日星期日
當我睜開眼時,中午的陽光正在客廳里閃耀。我一覺睡到了下午一點多。一場厚重、深沉的睡眠,將我與黑色的現實徹底隔絕開來。
我是被手機鈴聲吵醒的。我沒來得及接聽電話,但聽到了對方的留言。父親借用律師的手機給我來電,告訴我他已被釋放,正準備回家。我本想馬上給他回撥過去,可手機卻沒電了。我的行李箱還在那輛租來的車裡。我試圖在父母家裡找個匹配的充電器,卻沒有找到,最終放棄了。我用固定電話聯繫了芳多納醫院,但沒能打聽到馬克西姆的消息。
我沖了個澡,從父親衣櫃裡翻出一件夏爾凡襯衫和一件羊駝絨外套穿到身上。走出浴室後,我一口氣喝了三杯濃縮咖啡,凝視著窗外湛藍色的大海。在廚房裡,我舊時的物件還躺在前一天的地方。矮凳上懸放著大紙箱,實木吧檯上則堆著我以前的作業、成績單、混音帶,還有那本茨維塔耶娃的詩集。我翻開詩集,再次閱讀扉頁上優美的題記:
致雯卡:
我想成為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
只為永伴你左右。
愛你,即生。
亞歷克西斯
我翻閱著那本書,起先是草草翻著,隨後便專心致志讀了起來。和我之前所以為的不同,這本由法國水星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女性兄弟》並不是一本詩集,而是一部散文隨筆;雯卡,或者是送她這本書的人在上面做了大量的筆記。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個被標記的句子上:「在兩個女人相愛相守的完美關係中,這是唯一的缺陷。我們完全可以抵禦男人們的誘惑,卻無法抗拒擁有一個孩子的需求。」
「兩個女人相愛相守的完美關係」,這句話撥動了我的某根神經。我坐在一把椅子上,繼續閱讀下去。
兩個女人相愛……這篇寫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美文,是對女同性戀情的詩意讚頌。它並不是一紙高舉旗幟的宣言,而是一番焦灼苦痛的思考,慨嘆兩個相愛的女人無法擁有生物學上的親生子女。
就在這時,我想通了一切,想到了從一開始就被我忽略掉的細節。改變了一切的細節。
雯卡愛的是女人。至少,雯卡曾經愛過一個女人。亞歷克西斯,一個中性名字。在法國,取名為亞歷克西斯的基本都是男性;而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名叫亞歷克西斯的卻大部分是女性。面對這一新的發現,我震驚不已,同時也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又走錯了路。
有人按門鈴。我以為是父親回來了,便直接開了鎖,走到露台去迎接他。可是,出現在我面前的不是里夏爾,而是一個清瘦的男孩,他五官精緻,目光清亮得出奇。
「我是科朗坦·梅里厄,斯特凡納·皮亞內利的助理。」他一邊自我介紹,一邊摘下自行車頭盔,抖了抖火紅色的頭髮。
這位實習記者把自己的裝備靠在牆上:那是輛很有意思的自行車,車身是竹子的,彈簧發條上立著皮質車座。
「您節哀。」對我說這句話時,他努力做出一副歉意的表情;然而,這表情卻被他厚厚的鬍子掩蓋住了,而且與他青春洋溢的臉龐極不協調。
我邀請他進屋喝咖啡。
「如果不是膠囊咖啡的話,我很願意喝。」
他跟著我走進廚房,看過咖啡機旁的咖啡豆後,拍了拍緊貼在胸口的紙袋說:
「我有消息要告訴您!」
在我準備咖啡的時候,科朗坦·梅里厄坐在一個矮凳上,掏出了一摞寫滿筆記的文件。我把一個杯子放到他面前,看見了從他挎包里露出來的《尼斯早報》第二版的頭條。濱海小徑的照片上,寫著這樣幾個字——「恐怖壓城」。
「關於學校施工的資金來源,雖然很難查,但我還是搜集到了一些信息。」他鄭重地說。
我坐到他對面,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您的推測沒錯,聖埃克蘇佩里國際中學工程款的資助方只有一個,校方也是在最近才得到了這筆意外的巨額資助。」
「最近,具體是指什麼時候?」
「今年年初。」
弗朗西斯死後的幾天。
「出資方是誰?雯卡·羅克維爾的家人嗎?」
我突然想到,由於始終無法接受孫女離開的事實,雯卡的祖父阿拉斯泰爾·羅克維爾很有可能策劃了這一系列復仇事件。
「跟她家沒有一點關係。」梅里厄說,在咖啡里加了一塊糖。
「那是誰?」
這位年輕潮人查閱起自己的筆記來。
「是一個美國文化基金會,叫哈金森&德維爾基金會。」
剛聽到這個名字時,我並沒有想起什麼。梅里厄一口就喝光了咖啡。
「和名字所顯示的信息一樣,出資成立這家基金會的共有兩個家族。戰後,哈金森和德維爾家族在加利福尼亞成立了一家貿易中介公司,從此大發橫財,如今在全美已經擁有一百多家分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