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從他的概括之中,便可聽出胤禩其實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只是那些還不足以令他動筆將故事給徹底理順。

  康熙眯了眯眼,念出了《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的記錄:「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1)

  胤禩道:「始皇突然聽說太后和男寵生了兩兒子,還不是秦王室血脈,那男寵還意圖造反,這能忍嗎?」

  康熙想了想始皇帝那時候的處境,還真挺窒息的。

  「漢時還有野史傳言始皇帝不是秦王室血脈的。」

  「流言止於智者,」康熙淡淡道:「上兩任秦王都不蠢。秦王室,宗室及大臣也不瞎,不過是有反對者扭曲事實,憑空污衊,以攻其權罷了。」

  康熙見天色還早,原打算今夜翻牌子召年輕妃嬪來侍寢,這會兒聊史興致上來,與胤禩探討了起來。

  康熙認為,始皇心境變化應與王權有巨大關聯,為帝者最忌權臣把持朝政,更不能忍受有人越過自己做主張。從前是年少羽翼不豐,始皇心懷大志,一旦他長大羽翼漸豐,收回權利,打壓權臣,敲打宗室,招攬新臣乃是大勢所趨。

  既然一統宇內之志,秦國又有吞六國之勢,必將收拾好國內,為統一大業做充足準備。

  康熙教胤禩,在羽翼不豐的時候,始皇的政治舉措及後宮動向是可以有互相關聯的,你得看看當時始皇及先帝妃嬪們分別來自哪些國家,來自哪些家族。

  比如嬴子楚借華陽夫人人脈拉攏了楚國勢力,比如秦國當年的宣太后羋氏後人在朝中盤根錯節。

  在自己弱小的時候平衡朝局,令權臣們互相爭奪,自己則隱忍不發,積蓄實力。

  待他們拼出個兩敗俱傷,再拉攏可拉攏的,排除異己,扶持自己的人上去,直到某一日將其一網打盡!

  對於幼帝如何發育成勵精圖治的雄主,康熙有一堆心得體會。他回憶往昔,感慨萬千「當初朕也是舉步維艱,八歲繼位之時亦有過無措之感。」

  胤禩好奇問道:「您說的是誅殺鰲拜?」

  「鰲拜當年隨太宗征戰四方,戰功赫赫,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康熙意味深長道:「先帝,也是他擁戴即位的。」

  「但是他弄權結黨,隻手遮天,囂張跋扈至於朝堂之上給朕難堪。」

  「其實現在回憶起來,朕幼時的經歷至今還深深印刻在腦子裡,」康熙曾經畏懼過鰲拜,在他稚嫩到只能依偎在皇瑪嬤身邊時,那時候權傾朝野的鰲拜如同一座高山橫跨在眼前,又如同一柄利劍、一根尖刺梗在喉嚨口。

  先帝留下四大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不合,雖蘇克薩哈亦有罪,卻一夕之間被鰲拜列罪以處死,鰲拜之勢,如何不令康熙膽寒忌憚?

  而他,克服軟弱,豐滿羽翼,終有一日平了這高山!跨越為帝路上的層層阻礙,收皇權,平天下,收回台灣、治蒙古、攻下西域,走到如今。

  康熙道:「待朕百年,若能如始皇般留下千古一帝美名就好了。」

  胤禩笑道:「汗阿瑪不考慮讓人寫個傳記什麼的?」

  「朕現在讓人寫,」康熙敲敲桌子:「誰敢寫朕不好?那是要掉腦袋的。朕讓文官給朕寫傳記?在後人眼中,朕豈不就成了好大喜功?朕之舉措,自有史官記錄,功過是非,千百年後自有後人評說。」

  「如同始皇嬴政,」康熙道:「於我們這些後人而言,始皇功大於過。」

  貨幣、度量衡的統一,長城、運河的修建,郡縣制的確立對後世的影響深遠,遠超於其獨裁帶來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大一統思想,與加強君主集權。

  康熙惋惜道:「始皇終究困於壽數,急於布置,他或許並非不知戰後之秦需休養生息,只是時間不夠。急於治,則政令促,民不堪負重,則反心起。後人又……以至秦二世而亡。」

  後人,指的自然是秦二世胡亥,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各自弄權。

  康熙說好了這些以後,一邊夸始皇,一邊也「暴露」了自己的心思。

  哼哼,一千九百年前,秦二世而亡,也讓後人吸取教訓,為後人治理國家提供了借鑑。

  而今,已經是一千九百年後了,朕的大清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朕的繼承人遇皇子都很優秀,一定能千秋萬代。

  胤禩的小腦袋卡了一下,他確認了一下,發現汗阿瑪竟然是認真的!

  他忙立刻接口附和康熙:「汗阿瑪說的對!」

  他默默低下頭,掩飾自己抽搐的嘴角。

  您想兒子們都優秀,大清未來千秋萬代,那您有本事將太子與大哥的矛盾給調節了啊!

  搞得好像九子奪嫡不會發生一樣。

  看看現在的朝堂,納蘭明珠在汗阿瑪的打壓下辭官回家,家族後人在朝中任職。

  索額圖一家獨大,走到哪裡都風光,支持太子的黨羽越來越多,歪瓜裂棗也聚集了上來,眼看就要給他們拖後腿犯錯了。

  而汗阿瑪呢!他要太子自己意識到君父之權柄不容侵犯,要太子自己下手去約束下屬,砍自己黨羽。

  就差指著太子鼻子問「如果朕與索額圖同時掉水裡了,你會救誰?」

  這些事胤禩全都看在眼裡,但是又不能說!

  還有對大哥也是,朝堂要制衡,把大哥給拉上來對太子形成制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