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不知鬱陶君的對手是誰, 真想一堵北鬱陶的風采啊。」
「還有洛北第一才子謝幼玉, 我讀他的文章真可稱得捷明清暢,惜乎他如今有官職在身,無法見他下場了……」
·
一輛懸掛玉絡的寬壁車駕向南而行, 車內人溫聲細語,不急不徐地囑咐著:
「你要有心理準備,前來觀禮者不乏有識之士,泰半會心向東宮的立場,咱們稷中學宮在『人和』上稍遜一籌,師妹內里之勢卻不可懈怠。」
「雲裳明白。」答言者是個婉麗的女子聲音。「重立太學由東宮首先提出,讀書人又多有『名正言順』的正統思想,自然心向太子殿下。這卻也無妨,我今日下場,只論道,不論政。況且……」
「況且什麼?」
「咳、此言不敬,不提也罷。」
「師妹是不是想說,『那一位』被天下士子痛罵不是一年兩年了,想必他早已習慣。」
車中師兄妹二人相視不厚道地一笑。
雲裳面上全無對陣的緊張神色,俏皮道:「師兄,看破別說破呀。」
有琴顏搖頭嘆道:「說到這天下敢公然勝贊攝政王的,藺三當仁不讓;而要說誰人最無所顧忌地敢在背後編派他,雲小四,舍你其誰啊。」
此言不加思索,雲裳聽到藺清的名字,也未露傷頹之色。
因為他們都相信著船上諸人必定遇難呈祥,也因為他們擔負著那些師兄妹的期望,所以不能失了底氣。
君子無終身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簸必於是——稷中學宮的精氣神,他們得守住。
雲裳默了片刻道:「也不是編派。三師兄常說,攝政王隱忍苛名代政九載,並沒將大楚治壞,反而日日新善,那麼他必有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心性。
「家父曾言,行軍對戰不在人數多寡,重在兩樣,一是將領統率,二為兵卒配合。師兄,今日你但為主帥,無需後顧,我能為你、為老師、為學宮做好這個前鋒。」
有琴顏目中生鋒,靜靜看向他的小師妹。
此日雲裳身著一件碧藍錦修竹紋的廣袖士子衫,頭帶獬豸冠,腰系雙禮結,古意寖微,端的一位颯爽清雅女公子。
「我姑蘇雲四,不輸洛北鬱陶。」
·
同一時間,一駕雕壁駟馬軒冕駛出王府長巷,向南朱雀門而去。
北大營都統何智臣佩劍在左,青龍之象,銀衣軍尉薛平羨掛刀在右,白虎之象,門下省員外郎折寓蘭乘馬隨駕而行,俯身向那關著的軒窗低言:
「太子昨夜秘密出京,聽說去了魯地平貊族之亂。」
容裔在輦中冷笑:「這是右相大人給他外甥安排的好戲,太子監國伊始,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怎麼成,文治武功,東宮的胃口不小。」
折寓蘭也想到了這一點,當日太子小束冠時,西宮就在背後拱出一場「還政碑」的鬧劇收買民心。
今日這麼大的典禮,太子不出席,反而出京去平亂——平的什麼亂,想來那魯地的「亂民」早已縛身伏法,只等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去走個過場罷了。
讀書人歷來喜歡勤勉為政、身先士卒的國君,折寓蘭相信,今日太子不到國子監,比他親臨更能激發士子們的好感。
若是北學的人再為他們家主子贏下辯禮,那文武二道可就真被東宮收入囊中了。
有了名聲又有了實權,下一步,是不是就該登臨大寶,清算君側了?
軒冕中,容裔蘸茶在指,在木案上緩緩寫下「清君側」三字,而後凜然勾唇,將「側」字一筆鉤銷。
雲裳乘的馬車,幾乎與攝政王的輦駕同時到達國子監的崇文門坊外。
開路官速速稟報王爺,容裔掀起廂帷,對面馬車的窗扃關得嚴嚴實實,瞧不見想見的人,便道:「讓他們先過。」
雲裳在車裡聽見外頭的動靜,指尖下意識掐住袖管。
有琴顏見了道:「呀,我家師妹一路慨慷高言,臨陣反而緊張起來了?」
雲裳抬眼便見師兄的打趣之色,忙將指頭鬆開,嬌憨地鼓了鼓腮,正欲回言,不知從哪裡傳來一聲:「走狗。」
雲裳猝然愣住,緩了半晌才明白這話是在罵她,對上有琴顏的視線,各自無語。
是了,攝政王不搞風聞言事那一套,又廣開天下士子言路,這些書生在別處罵得他,到了京城難保沒幾個狂狷之士,當面也敢罵。雲裳這代表南學的人,自然也被視作與東宮正統打擂台、為攝政王謀利的「走狗」了。
身臨其境,雲裳始才管中窺豹容裔這些年身負著怎樣的壓力。
他們被先行讓入國子監門內,卻隨即下車恭迎王爺車駕,這是禮不可亂。雲裳一露面,四圍書生齊齊發出一聲輕唏。
有那年紀輕些的,麵皮俊些的,被此人驚艷得直揉眼,肘捅同伴問:「你瞧他是男子、還是位女公子呢?」
也有的疑惑:「她當真不是洛北鬱陶君嗎?江南何時也有這般出色的女君了,為何名不見於經傳……」
容裔的冕駕經過雲裳面前時,這浩浩蕩蕩的一隊人馬不顧眾人議論,停駐下來。周遭喧吵隨之一靜。
一隻冷白修長的手挑起車簾,露出一雙英挺劍目。
他獨向雲裳看去,沒從她神色中尋出羞赧與迴避,便知她不記得那夜之事,眼底笑意反而加深。
「還有洛北第一才子謝幼玉, 我讀他的文章真可稱得捷明清暢,惜乎他如今有官職在身,無法見他下場了……」
·
一輛懸掛玉絡的寬壁車駕向南而行, 車內人溫聲細語,不急不徐地囑咐著:
「你要有心理準備,前來觀禮者不乏有識之士,泰半會心向東宮的立場,咱們稷中學宮在『人和』上稍遜一籌,師妹內里之勢卻不可懈怠。」
「雲裳明白。」答言者是個婉麗的女子聲音。「重立太學由東宮首先提出,讀書人又多有『名正言順』的正統思想,自然心向太子殿下。這卻也無妨,我今日下場,只論道,不論政。況且……」
「況且什麼?」
「咳、此言不敬,不提也罷。」
「師妹是不是想說,『那一位』被天下士子痛罵不是一年兩年了,想必他早已習慣。」
車中師兄妹二人相視不厚道地一笑。
雲裳面上全無對陣的緊張神色,俏皮道:「師兄,看破別說破呀。」
有琴顏搖頭嘆道:「說到這天下敢公然勝贊攝政王的,藺三當仁不讓;而要說誰人最無所顧忌地敢在背後編派他,雲小四,舍你其誰啊。」
此言不加思索,雲裳聽到藺清的名字,也未露傷頹之色。
因為他們都相信著船上諸人必定遇難呈祥,也因為他們擔負著那些師兄妹的期望,所以不能失了底氣。
君子無終身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簸必於是——稷中學宮的精氣神,他們得守住。
雲裳默了片刻道:「也不是編派。三師兄常說,攝政王隱忍苛名代政九載,並沒將大楚治壞,反而日日新善,那麼他必有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心性。
「家父曾言,行軍對戰不在人數多寡,重在兩樣,一是將領統率,二為兵卒配合。師兄,今日你但為主帥,無需後顧,我能為你、為老師、為學宮做好這個前鋒。」
有琴顏目中生鋒,靜靜看向他的小師妹。
此日雲裳身著一件碧藍錦修竹紋的廣袖士子衫,頭帶獬豸冠,腰系雙禮結,古意寖微,端的一位颯爽清雅女公子。
「我姑蘇雲四,不輸洛北鬱陶。」
·
同一時間,一駕雕壁駟馬軒冕駛出王府長巷,向南朱雀門而去。
北大營都統何智臣佩劍在左,青龍之象,銀衣軍尉薛平羨掛刀在右,白虎之象,門下省員外郎折寓蘭乘馬隨駕而行,俯身向那關著的軒窗低言:
「太子昨夜秘密出京,聽說去了魯地平貊族之亂。」
容裔在輦中冷笑:「這是右相大人給他外甥安排的好戲,太子監國伊始,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怎麼成,文治武功,東宮的胃口不小。」
折寓蘭也想到了這一點,當日太子小束冠時,西宮就在背後拱出一場「還政碑」的鬧劇收買民心。
今日這麼大的典禮,太子不出席,反而出京去平亂——平的什麼亂,想來那魯地的「亂民」早已縛身伏法,只等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去走個過場罷了。
讀書人歷來喜歡勤勉為政、身先士卒的國君,折寓蘭相信,今日太子不到國子監,比他親臨更能激發士子們的好感。
若是北學的人再為他們家主子贏下辯禮,那文武二道可就真被東宮收入囊中了。
有了名聲又有了實權,下一步,是不是就該登臨大寶,清算君側了?
軒冕中,容裔蘸茶在指,在木案上緩緩寫下「清君側」三字,而後凜然勾唇,將「側」字一筆鉤銷。
雲裳乘的馬車,幾乎與攝政王的輦駕同時到達國子監的崇文門坊外。
開路官速速稟報王爺,容裔掀起廂帷,對面馬車的窗扃關得嚴嚴實實,瞧不見想見的人,便道:「讓他們先過。」
雲裳在車裡聽見外頭的動靜,指尖下意識掐住袖管。
有琴顏見了道:「呀,我家師妹一路慨慷高言,臨陣反而緊張起來了?」
雲裳抬眼便見師兄的打趣之色,忙將指頭鬆開,嬌憨地鼓了鼓腮,正欲回言,不知從哪裡傳來一聲:「走狗。」
雲裳猝然愣住,緩了半晌才明白這話是在罵她,對上有琴顏的視線,各自無語。
是了,攝政王不搞風聞言事那一套,又廣開天下士子言路,這些書生在別處罵得他,到了京城難保沒幾個狂狷之士,當面也敢罵。雲裳這代表南學的人,自然也被視作與東宮正統打擂台、為攝政王謀利的「走狗」了。
身臨其境,雲裳始才管中窺豹容裔這些年身負著怎樣的壓力。
他們被先行讓入國子監門內,卻隨即下車恭迎王爺車駕,這是禮不可亂。雲裳一露面,四圍書生齊齊發出一聲輕唏。
有那年紀輕些的,麵皮俊些的,被此人驚艷得直揉眼,肘捅同伴問:「你瞧他是男子、還是位女公子呢?」
也有的疑惑:「她當真不是洛北鬱陶君嗎?江南何時也有這般出色的女君了,為何名不見於經傳……」
容裔的冕駕經過雲裳面前時,這浩浩蕩蕩的一隊人馬不顧眾人議論,停駐下來。周遭喧吵隨之一靜。
一隻冷白修長的手挑起車簾,露出一雙英挺劍目。
他獨向雲裳看去,沒從她神色中尋出羞赧與迴避,便知她不記得那夜之事,眼底笑意反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