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牛貴便抱著懷中的五十二皇子,施施然走出了大殿。

  望著他的背影,襄王、代王和趙王都情不自禁地想:我若為帝,定要此人效忠!

  而人群中,跟在趙烺身側的霍決,從始到終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牛貴。

  他所受到的震撼,尤甚過大殿中的任何人!

  他曾對小安放言說要做牛貴。可直至今日,他才真正見識了牛貴的可畏。

  這決不是馬迎春之流能比的。

  這是,站在了權勢頂端,智計權謀、果敢勇氣都可睥睨世人,能夠以自己的手攪動最上層風雲變幻的人!

  縱不是男人,卻能令滿殿男人失聲、震顫。

  這就是,權閹。

  霍決感到胸腔里那顆冰冷的心,熊熊地燃燒起來。此時此刻,他看到了路。

  他想走的這條路,註定鮮血染道,註定屍骨累累,可那路的盡頭,散發著權力的芬芳。

  如此誘人。

  大殿之中安靜了片刻,在眾人的怔愣中,襄王忽地走上前去,俯身將玉璽小心抱了起來。

  代王、趙王回過神來,都在心中暗罵了一聲“老狐狸”!代王更是喝了一聲:“襄王兄!你做甚!”

  襄王恍若未聞,捧著玉璽一步步向前,踏上丹陛玉階,鄭重地將代表著天子之權的傳國玉璽放在了御案之上。而後轉過身來,高高地站在那裡,抬起雙手,虛虛地向下按了按。

  按下了本來就不存在的噪聲。

  姜終究還是老的辣。

  襄王往那裡一站,便站在了主導的位子上。

  “各位王弟,閣老,諸君。”襄王朗聲道,“我等今日至此,原是為正國本、扶社稷。如今,幸五十二弟深明大義,退位讓嫡。但亂國賊子張忠雖已伏誅,還有三賊在逃。先帝大行之因亦未查明。此一樁樁、一件件,都迫如燃眉。孤身為嫡長,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只得先擔起這主事之責。”

  “陳閣老,速發動五城兵馬司,緝拿三賊。”

  “常指揮使,收編禁衛,接手宮城防務。”

  “王弟們,稍安勿躁,待牛都督安置了五十二弟,我們再與他會晤,一同查明父皇仙去的原因。”

  湖廣都指揮使常喜大聲領命。

  閣老們略猶豫一下,以首輔陳閣老為首,都叉手:“遵襄王命。”

  趙王冷眼看著。代王氣得臉黑得像鍋底!

  襄王實在身份上占著很大的一個便宜——自先太子薨逝,潞王帶著一眾兄弟作死後,嫡出的皇子就只剩下襄王和代王兩個了。

  比起剛過而立之年的代王,襄王足足長了近二十歲。

  他自稱一聲“嫡長”,實在無懈可擊。

  趙烺和霍決看著丹陛玉階上那負手而立的胖胖身影,都微微地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轉瞬即逝的笑。

  70. 第 70 章 後輩

  第70章

  突然這麼多隊伍入了京, 京城百姓惶惶,俱都關門閉戶,昔日繁華的街上突然變得十分蕭條。只有五城兵馬司的兵士, 一隊一隊地挨家挨戶地搜查。

  而皇城禁中,如今泰升帝自願退位了,宮裡沒有流血見刀兵, 氣氛便輕鬆了許多。

  閣老們更是盤算著,這事最好能坐下說, 坐著就解決了。

  襄王年紀不小了,閣老們年紀更大, 站久了受不住。內侍們搬來椅子置於大殿之上,這些大人物們果然都坐下了。

  兵士們退出去, 連著襄王世子、四公子趙烺等人都一併退出去,大殿上只剩下諸位皇子和數位閣老。襄王牽頭問起:“父皇到底是怎麼去的?”

  閣老們羞愧:“吾等亦不知。”

  原來景順帝殯天后, 張忠便矯詔召了內閣入禁中,隨即將閣老們軟禁, 逼迫他們同意立五十二皇子為帝。

  有人不從,張忠開了殺戒,殺了兩人。餘人便屈從了。

  一切儀程都簡化了, 張忠等人匆匆將三歲的小娃娃推上了金座。而後閣老們雖得以還家,卻並無自由。因牛貴配合了張忠, 控制了他們的人身自由。

  京城和京衛營都在監察院的控制之下。

  諸王聽著,心中都對這一班閣老們鄙夷了起來,暗想, 果真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實在是冤枉了文臣,只因景順帝晚年縱容,宦官擅權得厲害。京城禁衛早就都掌握在了宦官們的手中。

  或者簡單地說, 掌握在牛貴的手中。

  當這等事發生,文臣們的確沒有辦法。只能盼著有人能進京勤王,果然盼來了諸藩王。

  閣老們只說:“陛下殯天之前,未曾聽說過有何不適。”

  正說著,常喜匆匆回來,稟報:“宮城守衛不肯交接。”

  代王和趙王一個不察,讓襄王占了個先機,不想襄王想接手宮城防務竟不順利,心下暗喜。

  襄王問:“宮城防務,何人主持?”

  常喜還沒回答,陳閣老先說了:“牛貴。”

  原來宮城的防務在牛貴手裡。大家能順順利利一路暢通無阻地來到這大殿之上,是因為牛貴放了他們進來京城,又放他們進來宮城。

  牛貴的名聲太響,常喜不敢跟他硬來,便親自回來稟了襄王。代王心中一松,拿眼睛去看襄王這老哥哥。襄王毫無怒色,只讚嘆:“可知父皇多麼信重牛都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