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所以他們這消息自然是稱得上靈通了, 若是朝廷這邊派個一品二品的大臣去,那邊肯定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畢竟朝廷這邊大臣凡是有點名姓的,他們身上風吹草動早就被那些人盯著呢, 此次改革耗費無數心力和國力, 事關重大, 自然是不能就這麼打草驚蛇的。
「陛下, 臣倒是有一個提議。」此時出聲的竟是喬次輔,這倒是有些稀奇了, 因為喬次輔此人十分老實謹慎,從不肯行差踏錯一步,也少有這樣主動提議的時候,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能進內閣的大臣, 無論性子怎樣, 手裡肯定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不可小覷。
「喬愛卿但說無妨。」裴安轉頭望向喬次輔道。
喬次輔上前沉穩說道:「陛下, 臣以為欽差可派三年前項泗一屆舉子擔任。恰逢今年這屆舉子出翰林, 或是留任京中, 或是外放為官, 他們現在名聲不顯,這去向自然也不會有人特意盯著的,若是趁著這個機會, 外放為虛,查探為實,讓他們作為欽差明察暗訪,肯定是無人知曉的。」
喬次輔這個提議的確很是精妙,每一屆舉子在翰林院三年期滿之後,大多數都是外放的,只有少數才會留在京城。而這幾百個位卑言輕的毛頭小子,又有誰會專門盯著他們上任的路線呢?按喬次輔所言,暗地裡派這屆舉子任欽差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楊雲清略一思索,也覺得此舉可行,他之前雖然也想過其他的辦法,但是這麼一比,的確是喬次輔的這個提議更好一些,既然如此,他自然是支持的。
其他的幾位次輔也都沒有反對,之前他們為了此事討論了不少時間,這個提議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了。
裴安這個皇帝見內閣眾人對此舉沒有意見,沉吟了半刻,道:「既然如此,便依喬愛卿所言。至於這人選,便暫定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三人吧,到時候讓他們兵分三路,如此也快一點。」
至於他們幾人中是否會有人經不住誘惑,中途叛變,給那些貪污的官員報信,這個就不必擔心了,一路上自然是會有人暗中盯著他們的,一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立馬會將人押回。
聽到陛下最後敲板定音,喬次輔鬆了一口氣。實際上此次喬次輔主動提議一方面是為了大局著想,此舉真的有用,另一方面就是出於自己的私心了,因為此次三人中的榜眼是他親侄子。
他自己與夫人成婚多年,一直未有子嗣,而妾室那邊也一直未懷上,如此可見不是他夫人的問題了。而如此這般,他便只有過繼一條路可走了,而這個侄子,就是之前跟兄弟商量好過繼給他的人選,所以他自然是要費心為他鋪路的。
楊雲清倒是不知道是這番緣故才令喬次輔有了這個提議,不過就算知道了他也不會在意,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當初他的老師任次輔不也是這樣為他謀劃的嗎?舉賢不避親,當時更是力薦他擔任次輔。
而現在楊雲清他是為此次被選中的三人之中的狀元高興,因為這狀元項泗與他還頗有一段淵源。
說來項泗這身世也是有些坎坷。
今年的項泗年方二十,是上一屆科舉的狀元,也就是說,他考中狀元的時候才十七歲,比之楊雲清當年還小了一歲,雖然未有那連中六元之舉,但是這個成績放在他身上實在算得上是不錯了。
而且他長得也是頗為俊秀,之前狀元打馬遊街後便有不少人家來打聽他的婚配情況,很有一種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的意思。這麼一通講下來,他的確是可以稱得上是天之驕子了。
只是實際上,項泗他是乞兒出身,「泗」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改的,原本的他是乞兒項四。
在十一歲之前的項泗一直都是一個乞兒,當時只記得是小時候家鄉那邊遭了災,然後跟著爹娘逃難,最後路上爹娘病死只剩下他一個跟著難民隊伍來到了一處縣城。
那個時候的他才十歲,但已經記事了,所以就算他是個男孩子,也少有願意收養的。他逃難去的那座縣城,雖然有育嬰院,但是他這個年紀於那裡來講又太大,裡面自然也是不收的,而且就算是育嬰院願意,裡面的資源也不夠,最後他就那麼淪為了乞兒,然後乞討了三年。
轉機出現在他十三歲那年,他所待的這座縣城裡,有了當朝次輔楊大人的捐助,建起了學院,就算他是乞兒,也可以免費去讀書。
項泗乞討兩年,朝不保夕,但是卻也知道讀書認字的重要性,以前家裡沒有遭災的時候,村里里正的孫兒就是去鎮裡私塾讀書的,回來還跟他們炫耀說,讀了幾年書他就可以到城裡當帳房了,當時一眾孩子都很羨慕,自然也包括項泗。
所以這個時候一聽那學院裡可以免費請人教他們讀書,他無論如何也是要去的,就算是不收乞兒,他死乞白賴也要進去,而且他現在也已經認得一百多個字了,都是他平時乞討的時候看著牌匾問人家的,說不定看在這個份上,人家也能給他通融一下。
但是等他去了才發現,人家根本不在意他的乞兒身份,只要他願意就能進去讀書,而且因他是乞兒,學院裡的管事還幫忙解決了戶籍問題,之後更是一直留他在學院吃住,生活上像他這種孤兒每月還有一百文補貼。
這對於那時的項泗來說,可以算是恩同再造,而得知這一切都是楊大人的功勞後,他更是發誓要好好讀書認字,爭取以後能考個好成績,然後到楊大人的工廠里做工,甚至是當管事,努力能升職到楊大人身邊的心腹位置,跟楊大人親口說一句感謝,回報楊大人的恩情。
「陛下, 臣倒是有一個提議。」此時出聲的竟是喬次輔,這倒是有些稀奇了, 因為喬次輔此人十分老實謹慎,從不肯行差踏錯一步,也少有這樣主動提議的時候,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能進內閣的大臣, 無論性子怎樣, 手裡肯定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不可小覷。
「喬愛卿但說無妨。」裴安轉頭望向喬次輔道。
喬次輔上前沉穩說道:「陛下, 臣以為欽差可派三年前項泗一屆舉子擔任。恰逢今年這屆舉子出翰林, 或是留任京中, 或是外放為官, 他們現在名聲不顯,這去向自然也不會有人特意盯著的,若是趁著這個機會, 外放為虛,查探為實,讓他們作為欽差明察暗訪,肯定是無人知曉的。」
喬次輔這個提議的確很是精妙,每一屆舉子在翰林院三年期滿之後,大多數都是外放的,只有少數才會留在京城。而這幾百個位卑言輕的毛頭小子,又有誰會專門盯著他們上任的路線呢?按喬次輔所言,暗地裡派這屆舉子任欽差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楊雲清略一思索,也覺得此舉可行,他之前雖然也想過其他的辦法,但是這麼一比,的確是喬次輔的這個提議更好一些,既然如此,他自然是支持的。
其他的幾位次輔也都沒有反對,之前他們為了此事討論了不少時間,這個提議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了。
裴安這個皇帝見內閣眾人對此舉沒有意見,沉吟了半刻,道:「既然如此,便依喬愛卿所言。至於這人選,便暫定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三人吧,到時候讓他們兵分三路,如此也快一點。」
至於他們幾人中是否會有人經不住誘惑,中途叛變,給那些貪污的官員報信,這個就不必擔心了,一路上自然是會有人暗中盯著他們的,一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立馬會將人押回。
聽到陛下最後敲板定音,喬次輔鬆了一口氣。實際上此次喬次輔主動提議一方面是為了大局著想,此舉真的有用,另一方面就是出於自己的私心了,因為此次三人中的榜眼是他親侄子。
他自己與夫人成婚多年,一直未有子嗣,而妾室那邊也一直未懷上,如此可見不是他夫人的問題了。而如此這般,他便只有過繼一條路可走了,而這個侄子,就是之前跟兄弟商量好過繼給他的人選,所以他自然是要費心為他鋪路的。
楊雲清倒是不知道是這番緣故才令喬次輔有了這個提議,不過就算知道了他也不會在意,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當初他的老師任次輔不也是這樣為他謀劃的嗎?舉賢不避親,當時更是力薦他擔任次輔。
而現在楊雲清他是為此次被選中的三人之中的狀元高興,因為這狀元項泗與他還頗有一段淵源。
說來項泗這身世也是有些坎坷。
今年的項泗年方二十,是上一屆科舉的狀元,也就是說,他考中狀元的時候才十七歲,比之楊雲清當年還小了一歲,雖然未有那連中六元之舉,但是這個成績放在他身上實在算得上是不錯了。
而且他長得也是頗為俊秀,之前狀元打馬遊街後便有不少人家來打聽他的婚配情況,很有一種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的意思。這麼一通講下來,他的確是可以稱得上是天之驕子了。
只是實際上,項泗他是乞兒出身,「泗」這個名字也是後來改的,原本的他是乞兒項四。
在十一歲之前的項泗一直都是一個乞兒,當時只記得是小時候家鄉那邊遭了災,然後跟著爹娘逃難,最後路上爹娘病死只剩下他一個跟著難民隊伍來到了一處縣城。
那個時候的他才十歲,但已經記事了,所以就算他是個男孩子,也少有願意收養的。他逃難去的那座縣城,雖然有育嬰院,但是他這個年紀於那裡來講又太大,裡面自然也是不收的,而且就算是育嬰院願意,裡面的資源也不夠,最後他就那麼淪為了乞兒,然後乞討了三年。
轉機出現在他十三歲那年,他所待的這座縣城裡,有了當朝次輔楊大人的捐助,建起了學院,就算他是乞兒,也可以免費去讀書。
項泗乞討兩年,朝不保夕,但是卻也知道讀書認字的重要性,以前家裡沒有遭災的時候,村里里正的孫兒就是去鎮裡私塾讀書的,回來還跟他們炫耀說,讀了幾年書他就可以到城裡當帳房了,當時一眾孩子都很羨慕,自然也包括項泗。
所以這個時候一聽那學院裡可以免費請人教他們讀書,他無論如何也是要去的,就算是不收乞兒,他死乞白賴也要進去,而且他現在也已經認得一百多個字了,都是他平時乞討的時候看著牌匾問人家的,說不定看在這個份上,人家也能給他通融一下。
但是等他去了才發現,人家根本不在意他的乞兒身份,只要他願意就能進去讀書,而且因他是乞兒,學院裡的管事還幫忙解決了戶籍問題,之後更是一直留他在學院吃住,生活上像他這種孤兒每月還有一百文補貼。
這對於那時的項泗來說,可以算是恩同再造,而得知這一切都是楊大人的功勞後,他更是發誓要好好讀書認字,爭取以後能考個好成績,然後到楊大人的工廠里做工,甚至是當管事,努力能升職到楊大人身邊的心腹位置,跟楊大人親口說一句感謝,回報楊大人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