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頁
「為今之計,我們只有引蛇出洞。」
長孫無忌神情很嚴肅:「陛下放心,明日我會按照計劃行事。」
……
翌日,朝會之上。
在群臣商議政事差不多結束的時候,長孫無忌突然站出來進言:「陛下,太子受傷已有多日,宮中的太醫以及京師的名醫都給太子診過脈,太子的腿……再也站不起來了。
「太子重傷,陛下痛心不已,臣也很痛心,但這是陛下的家事,也是國事,還請陛下早做打算。」
群臣頓時聞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李世民的臉沉了下去:「你想說什麼?」
此時,很多大臣心中猜到了長孫無忌要說的話,但他們又有點不敢相信。
長孫無忌的聲音無比悲痛:「陛下,太子聰慧過人,仁孝純深,是儲君最好的人選。
「然天妒英才,讓太子遭此橫禍,於朝廷於江山都是莫大的損失。
「雖然臣悲憤,臣痛心,但不得不提醒陛下,如今的太子已不適合做儲君,還請陛下另立儲君。」
此言如巨石落水驚起千層浪,令群臣震撼不已,太子的親舅舅要把太子從儲君之位上拉下來?
「放肆!」李世民怒拍寶座。
「陛下息怒!」群臣跪下齊呼。
李世民怒而罵道:「長孫無忌,你身為太子的舅父,在太子重傷之際,不給予關懷,卻想著讓孤奪走他的儲君之位,你是何居心?」
長孫無忌不卑不亢:「臣雖是太子的舅父,但臣首先是陛下的臣子,是大唐的臣子,臣必須先為大唐江山著想,為大唐子民著想。
「如果繼續讓太子坐在儲君之位上,會讓百姓心生恐懼,試問哪個國家的儲君不能行走?
「這件事傳到那些外邦族人耳中,他們會恥笑我們大唐,更會輕視我們,尋機侵犯我國。
「為了社稷,為了百姓,還請陛下放下私情,以大局為重。」
李世民沉默了。
沒有聽到皇帝怒斥的聲音,群臣悄悄地抬頭去看皇帝的臉色,卻見皇帝在最初的憤怒之後,臉色平靜了下來,心中頓時就有了新的思量……
第1120章 機會來了
短暫的沉默之後,封德彝鼓起勇氣站了出來。
「陛下,長孫尚書言之有理,太子受傷,臣等痛心不已,但為了大唐的千秋基業,臣不得不勸諫陛下,另立儲君。」
有了皇后的親兄長打頭陣,以及中書令的附和支持,其他官員也大著膽子勸諫皇帝另立儲君,以安民心。
李世民默默地聽著他們進言,不動聲色地觀察每一個人,企圖從他們的言行中找出蛛絲馬跡。
「陛下——」
蕭瑀的聲音把李世民遠遊的神思拉了回來:「陛下,您意下如何?」
李世民心下冷笑,面無表情地起身,緩緩吐出兩個字:「退朝。」
群臣:「……」
李世民離去之後,很多官員圍在長孫無忌身邊,向他打探聖意:「長孫尚書,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長孫尚書,你一向得陛下信重,肯定知道陛下的想法,今日你突然在朝堂上提出另立太子,是不是陛下看太子的腿傷治不好,起了更換儲君的心思?」
「是啊,長孫尚書,你就給我們透露一點,也好讓我們心中有個底……」
封德彝、陳叔達等人也未曾離去,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長孫無忌的答案。
「唉——」
長孫無忌先是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後滿臉無奈地說:「太子的腿已經廢了,另立儲君,勢在必行。」
說完,他撥開人群,朝外走去。
群臣聽了這話,心思頓時活躍起來。
……
前朝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皇宮。
楊淑妃讓人把六歲的二兒子梁王李愔帶下去,只留下大兒子吳王李恪在殿中,並讓人把守宮門,別讓外人靠近。
「三郎,你今日去看望太子,可見到他了?他的傷勢如何?」
李恪面容沉靜,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太子今日好很多了,沒有再像前幾日那樣不讓人靠近,也願意見人。
「我和幾位兄弟一起去的時候,太醫令正在給太子換藥,太子動不了,疼得直叫喚。
「後來跟我們說話時,太子一直萎靡不振,十分消沉,恐怕是已經知道了換儲君一事。」
楊淑妃聽得眉開眼笑:「三郎,我們的機會來了。」
「阿娘的意思是……讓我去當下一任儲君?」李恪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了楊淑妃的心思。
「沒錯。」楊淑妃握住李恪的手,溫言細語地跟他分析:「太子站不起來已成定局,陛下遲早都會換了他。
「宮中皇子眾多,但長幼有序,二皇子出繼給楚王,已經逝去,你是三皇子,自當由你來做這個儲君。」
李恪卻猶豫了起來:「可是,自古以來立嫡立長,我並不是嫡出,朝臣們應該會提議四郎當太子。」
「那又如何?你天資聰穎,深受陛下寵愛,按照長幼齒序,就該你來做太子。」楊淑妃雙目微閃,情緒有點激動。
「可是,論父親的寵愛,太子第一,其次就是四郎,甚至這兩年來,父親對四郎的寵愛隱隱超越了對太子的寵愛,我比不過四郎。」
不怪乎李恪這麼沒有自信,他口中的四郎是皇后的嫡次子——李泰,聰明絕倫,才智遠在他之上,更何況李泰的封地有二十二州,而他的封地只有八州。
長孫無忌神情很嚴肅:「陛下放心,明日我會按照計劃行事。」
……
翌日,朝會之上。
在群臣商議政事差不多結束的時候,長孫無忌突然站出來進言:「陛下,太子受傷已有多日,宮中的太醫以及京師的名醫都給太子診過脈,太子的腿……再也站不起來了。
「太子重傷,陛下痛心不已,臣也很痛心,但這是陛下的家事,也是國事,還請陛下早做打算。」
群臣頓時聞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李世民的臉沉了下去:「你想說什麼?」
此時,很多大臣心中猜到了長孫無忌要說的話,但他們又有點不敢相信。
長孫無忌的聲音無比悲痛:「陛下,太子聰慧過人,仁孝純深,是儲君最好的人選。
「然天妒英才,讓太子遭此橫禍,於朝廷於江山都是莫大的損失。
「雖然臣悲憤,臣痛心,但不得不提醒陛下,如今的太子已不適合做儲君,還請陛下另立儲君。」
此言如巨石落水驚起千層浪,令群臣震撼不已,太子的親舅舅要把太子從儲君之位上拉下來?
「放肆!」李世民怒拍寶座。
「陛下息怒!」群臣跪下齊呼。
李世民怒而罵道:「長孫無忌,你身為太子的舅父,在太子重傷之際,不給予關懷,卻想著讓孤奪走他的儲君之位,你是何居心?」
長孫無忌不卑不亢:「臣雖是太子的舅父,但臣首先是陛下的臣子,是大唐的臣子,臣必須先為大唐江山著想,為大唐子民著想。
「如果繼續讓太子坐在儲君之位上,會讓百姓心生恐懼,試問哪個國家的儲君不能行走?
「這件事傳到那些外邦族人耳中,他們會恥笑我們大唐,更會輕視我們,尋機侵犯我國。
「為了社稷,為了百姓,還請陛下放下私情,以大局為重。」
李世民沉默了。
沒有聽到皇帝怒斥的聲音,群臣悄悄地抬頭去看皇帝的臉色,卻見皇帝在最初的憤怒之後,臉色平靜了下來,心中頓時就有了新的思量……
第1120章 機會來了
短暫的沉默之後,封德彝鼓起勇氣站了出來。
「陛下,長孫尚書言之有理,太子受傷,臣等痛心不已,但為了大唐的千秋基業,臣不得不勸諫陛下,另立儲君。」
有了皇后的親兄長打頭陣,以及中書令的附和支持,其他官員也大著膽子勸諫皇帝另立儲君,以安民心。
李世民默默地聽著他們進言,不動聲色地觀察每一個人,企圖從他們的言行中找出蛛絲馬跡。
「陛下——」
蕭瑀的聲音把李世民遠遊的神思拉了回來:「陛下,您意下如何?」
李世民心下冷笑,面無表情地起身,緩緩吐出兩個字:「退朝。」
群臣:「……」
李世民離去之後,很多官員圍在長孫無忌身邊,向他打探聖意:「長孫尚書,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長孫尚書,你一向得陛下信重,肯定知道陛下的想法,今日你突然在朝堂上提出另立太子,是不是陛下看太子的腿傷治不好,起了更換儲君的心思?」
「是啊,長孫尚書,你就給我們透露一點,也好讓我們心中有個底……」
封德彝、陳叔達等人也未曾離去,站在一旁靜靜地等待長孫無忌的答案。
「唉——」
長孫無忌先是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後滿臉無奈地說:「太子的腿已經廢了,另立儲君,勢在必行。」
說完,他撥開人群,朝外走去。
群臣聽了這話,心思頓時活躍起來。
……
前朝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皇宮。
楊淑妃讓人把六歲的二兒子梁王李愔帶下去,只留下大兒子吳王李恪在殿中,並讓人把守宮門,別讓外人靠近。
「三郎,你今日去看望太子,可見到他了?他的傷勢如何?」
李恪面容沉靜,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太子今日好很多了,沒有再像前幾日那樣不讓人靠近,也願意見人。
「我和幾位兄弟一起去的時候,太醫令正在給太子換藥,太子動不了,疼得直叫喚。
「後來跟我們說話時,太子一直萎靡不振,十分消沉,恐怕是已經知道了換儲君一事。」
楊淑妃聽得眉開眼笑:「三郎,我們的機會來了。」
「阿娘的意思是……讓我去當下一任儲君?」李恪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了楊淑妃的心思。
「沒錯。」楊淑妃握住李恪的手,溫言細語地跟他分析:「太子站不起來已成定局,陛下遲早都會換了他。
「宮中皇子眾多,但長幼有序,二皇子出繼給楚王,已經逝去,你是三皇子,自當由你來做這個儲君。」
李恪卻猶豫了起來:「可是,自古以來立嫡立長,我並不是嫡出,朝臣們應該會提議四郎當太子。」
「那又如何?你天資聰穎,深受陛下寵愛,按照長幼齒序,就該你來做太子。」楊淑妃雙目微閃,情緒有點激動。
「可是,論父親的寵愛,太子第一,其次就是四郎,甚至這兩年來,父親對四郎的寵愛隱隱超越了對太子的寵愛,我比不過四郎。」
不怪乎李恪這麼沒有自信,他口中的四郎是皇后的嫡次子——李泰,聰明絕倫,才智遠在他之上,更何況李泰的封地有二十二州,而他的封地只有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