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頁
林犀跟著袁樵鞍前馬後,袁樵也讓他接觸了一些事務,卻從不接辟他為官的事情。一則林犀的學問還不夠尚須磨鍊,二則袁樵想讓他通過考試揚一揚名,以後仕途也好更通暢,最後是他的一點私心——用全國英才齊聚的一場考試來炫耀自己的學生。
梁玉又向白銘介紹了林犀:“這是彥長的門生,十年磨一劍,最後一道手,我就將他託付給御史啦。”
白銘心道:【這就是那個神童了嗎?】
兩人都客客氣氣地吹捧,白銘還說:“欲使林郎揚名,夫人只消一場盛宴,必能如願。”
梁玉擺擺手:“那不一樣,不一樣,就讓他這麼過去。交給你啦。”
“是。”
白銘答應完了,又問梁玉:“今番迎公主還朝,夫人打算對聖人怎麼說呢?”
“哦。”
白銘想了一想,道:“還請夫人不要太熱心。”
梁玉含笑道:“御史有心了。”
第184章 惻隱之心
袁樵一家與凱旋的右路軍同時還京, 日子比左路、中路要略晚一些。先與接任的都督做了交割, 才扶老攜幼地往回走。
其他兩部回京,桓嶷命太子代郊迎, 唯袁樵回來,桓嶷親自出迎,皇帝的儀仗排出好幾里地。跟隨皇帝的重臣貴戚的儀仗更壯大了這支隊伍, 李淑妃婆媳位置在帝後身後, 兩人的手互相握得緊緊的。
隊伍近前,先得是袁樵等跟桓嶷來一番君臣之間的勸勉謙虛之詞,緊接著便是見侄女。無論外間傳聞如何, 公主全須全尾地回來了, 人人都鬆了一回氣——聖人的風評算是保住了個大概。
阿鸞忽地生出一股怯意來,回頭看看美娘,美娘心裡也有些怵,但是不用她去直面皇帝, 於是將手掌抵在阿鸞的背後:“公主, 總要面對的。”
阿鸞摸摸腰間, 將昔年桓嶷所贈的佩劍雙手捧起, 跪在桓嶷的面前:“聖人, 我回來了,幸而……回來了。”話一出口, 仿佛卸下了千鈞重擔,肩膀也垮了,眼淚也下來。
桓嶷沒有接劍, 將手按在她的頭上,良久,才說:“回來就好。去拜娘娘。”
“是。”
背後,女人們圍著阿鸞又是哭又是笑,桓嶷凝目前望,回首問袁樵:“三姨呢?”三姨算家眷,不在接見之列。袁樵道:“聖人,還是激勵三軍,獻俘之後再看她吧。”
桓嶷磨一磨牙:“回宮!”
獻俘、升賞。桓嶷對袁樵另有安排,先加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後續的安排須待升賞完畢之後,再慢慢的提,以免另外兩路功臣有什麼意見。袁樵知機,先上了一封奏疏——劉夫人的孝還差幾個月,他想把這幾個月的孝給守完。
他在家裡寫奏本的時候,桓嶷已將許久不見的姨母召到了宮中。
梁玉一向適應良好,再進昭陽殿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桓嶷卻有些無措,被陸皇后輕推了一把,才叫了一聲:“三姨。”
直到梁玉重又綻開一個燦爛的笑來,桓嶷才找回了熟悉的感覺。梁玉笑道:“你胖了。”
“君子不重則不威。”【1】
兩句話說過,兩人一齊大笑。桓嶷如釋重負:“你們都回來了。”
梁玉道:“我沒想會這麼久,早知道,我就不去了。”
桓嶷道:“知道了你也會去的。”
“噯,是我的性子。除了怕見不著親娘最後一面,我什麼都不怕。看來老天爺對我還不錯,還給我侍奉她的時光。”
桓嶷鄭重地道:“以後都不會讓三姨離開了。”
“那敢情好,我家人都在京城,就守在這兒了。”
陸皇后見姨甥二人從略帶點生疏到慢慢說開去,本不欲插話,然而聽到桓嶷問起袁昴,也不免上心,道:“三姨怎不將阿昴帶了來呢?”
“當然要先收拾好了,不然媳婦兒嫌棄了,不要他可怎麼辦呢?”
三人越說越熱絡,又說起袁昴等人的趣事,漸將十年的時光彌合。
~~~~~~~~~~~
梁玉從宮裡出來,先回家與楊夫人於家中開小宴,次日回娘家,然後便不再宴請——她得陪著守孝呢。這回倒不再回老家了,只在京中閉門度日。
直到各部將士升賞完畢,內附的都尉也封了個郡公,差了幾個月的孝期也過了。桓嶷一道詔令,將袁樵塞到了吏部去做侍郎。侍郎的品級並不比都督高,但是一內一外,慣例京官就比地方官要高,且是吏部這樣的地方。
御史當即上疏——袁樵與蕭禮是兒女親家,他們兩個一個尚書一個侍郎,豈不是要把持吏部了嗎?
桓嶷緊接著又是一道詔令,將蕭禮加同平章事,調進政事堂,不令他主選拔,而令他主對塞上諸部的善後。
各項調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梁玉便重歸京城的社交圈。她連口音的事情都想到了,自然也選中了出場的儀式——大長公主的壽宴。
大長公主可謂人生得意,自己是公主,丈夫是執政、兒子是執政,子孫滿堂,曾孫也能給她行禮了。饒是如此,也不能以為她就是個和善的老太太了。趁著酒意,大長公主又握住了梁玉的手,低聲問道:“考試的日子又快到了,過兩天繼續到我這裡來吃酒?”
梁玉又向白銘介紹了林犀:“這是彥長的門生,十年磨一劍,最後一道手,我就將他託付給御史啦。”
白銘心道:【這就是那個神童了嗎?】
兩人都客客氣氣地吹捧,白銘還說:“欲使林郎揚名,夫人只消一場盛宴,必能如願。”
梁玉擺擺手:“那不一樣,不一樣,就讓他這麼過去。交給你啦。”
“是。”
白銘答應完了,又問梁玉:“今番迎公主還朝,夫人打算對聖人怎麼說呢?”
“哦。”
白銘想了一想,道:“還請夫人不要太熱心。”
梁玉含笑道:“御史有心了。”
第184章 惻隱之心
袁樵一家與凱旋的右路軍同時還京, 日子比左路、中路要略晚一些。先與接任的都督做了交割, 才扶老攜幼地往回走。
其他兩部回京,桓嶷命太子代郊迎, 唯袁樵回來,桓嶷親自出迎,皇帝的儀仗排出好幾里地。跟隨皇帝的重臣貴戚的儀仗更壯大了這支隊伍, 李淑妃婆媳位置在帝後身後, 兩人的手互相握得緊緊的。
隊伍近前,先得是袁樵等跟桓嶷來一番君臣之間的勸勉謙虛之詞,緊接著便是見侄女。無論外間傳聞如何, 公主全須全尾地回來了, 人人都鬆了一回氣——聖人的風評算是保住了個大概。
阿鸞忽地生出一股怯意來,回頭看看美娘,美娘心裡也有些怵,但是不用她去直面皇帝, 於是將手掌抵在阿鸞的背後:“公主, 總要面對的。”
阿鸞摸摸腰間, 將昔年桓嶷所贈的佩劍雙手捧起, 跪在桓嶷的面前:“聖人, 我回來了,幸而……回來了。”話一出口, 仿佛卸下了千鈞重擔,肩膀也垮了,眼淚也下來。
桓嶷沒有接劍, 將手按在她的頭上,良久,才說:“回來就好。去拜娘娘。”
“是。”
背後,女人們圍著阿鸞又是哭又是笑,桓嶷凝目前望,回首問袁樵:“三姨呢?”三姨算家眷,不在接見之列。袁樵道:“聖人,還是激勵三軍,獻俘之後再看她吧。”
桓嶷磨一磨牙:“回宮!”
獻俘、升賞。桓嶷對袁樵另有安排,先加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後續的安排須待升賞完畢之後,再慢慢的提,以免另外兩路功臣有什麼意見。袁樵知機,先上了一封奏疏——劉夫人的孝還差幾個月,他想把這幾個月的孝給守完。
他在家裡寫奏本的時候,桓嶷已將許久不見的姨母召到了宮中。
梁玉一向適應良好,再進昭陽殿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適。桓嶷卻有些無措,被陸皇后輕推了一把,才叫了一聲:“三姨。”
直到梁玉重又綻開一個燦爛的笑來,桓嶷才找回了熟悉的感覺。梁玉笑道:“你胖了。”
“君子不重則不威。”【1】
兩句話說過,兩人一齊大笑。桓嶷如釋重負:“你們都回來了。”
梁玉道:“我沒想會這麼久,早知道,我就不去了。”
桓嶷道:“知道了你也會去的。”
“噯,是我的性子。除了怕見不著親娘最後一面,我什麼都不怕。看來老天爺對我還不錯,還給我侍奉她的時光。”
桓嶷鄭重地道:“以後都不會讓三姨離開了。”
“那敢情好,我家人都在京城,就守在這兒了。”
陸皇后見姨甥二人從略帶點生疏到慢慢說開去,本不欲插話,然而聽到桓嶷問起袁昴,也不免上心,道:“三姨怎不將阿昴帶了來呢?”
“當然要先收拾好了,不然媳婦兒嫌棄了,不要他可怎麼辦呢?”
三人越說越熱絡,又說起袁昴等人的趣事,漸將十年的時光彌合。
~~~~~~~~~~~
梁玉從宮裡出來,先回家與楊夫人於家中開小宴,次日回娘家,然後便不再宴請——她得陪著守孝呢。這回倒不再回老家了,只在京中閉門度日。
直到各部將士升賞完畢,內附的都尉也封了個郡公,差了幾個月的孝期也過了。桓嶷一道詔令,將袁樵塞到了吏部去做侍郎。侍郎的品級並不比都督高,但是一內一外,慣例京官就比地方官要高,且是吏部這樣的地方。
御史當即上疏——袁樵與蕭禮是兒女親家,他們兩個一個尚書一個侍郎,豈不是要把持吏部了嗎?
桓嶷緊接著又是一道詔令,將蕭禮加同平章事,調進政事堂,不令他主選拔,而令他主對塞上諸部的善後。
各項調度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梁玉便重歸京城的社交圈。她連口音的事情都想到了,自然也選中了出場的儀式——大長公主的壽宴。
大長公主可謂人生得意,自己是公主,丈夫是執政、兒子是執政,子孫滿堂,曾孫也能給她行禮了。饒是如此,也不能以為她就是個和善的老太太了。趁著酒意,大長公主又握住了梁玉的手,低聲問道:“考試的日子又快到了,過兩天繼續到我這裡來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