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頁
索額圖見太子猶豫來猶豫去,頗有些看不過眼,不由提醒道:「您可得儘快做出決斷了!若是等大阿哥帶兵打回京城來,您再下決心,可就晚了!您即刻登基,還能夠占據大義,等大阿哥回了京城,他又是最後一個見到皇上的阿哥,若是他買通皇上身邊的人,說皇上臨終前改立他為太子,可就對您大為不妙了!」
說著,又拿「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等話來勸說太子,從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說到前朝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讓太子覺得,自己會成為下一個他們。
聯想到這些前輩們的豐功偉績,太子不由心潮澎湃,開始暢想起自己繼位以後的未來。
「叔公說得有理,就按叔公說的辦吧。」
……
這幾日,皇城之中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員,都察覺到了不對勁。
先是康熙在邊關患病,生死未卜,大阿哥率軍回京說是要給康熙尋找大夫治病,後有太子全城戒嚴,對大阿哥發難,道是康熙已崩,大阿哥秘不發喪,心懷不軌,有謀逆之意,勒令大阿哥即刻扶靈回京,不可帶著大軍,否則立刻派人抓捕大阿哥。
與此同時,太子還對朝中大臣們宣稱,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要登基為帝,操持康熙後事,並處理此番征戰噶爾丹的後續事宜——噶爾丹已敗,但由於康熙突然患病,他找機會逃了出來,他給清廷造成的威脅過大,無論是誰做皇帝,必不能容他活著,是以針對噶爾丹的追殺要進行下去,且那些被噶爾丹吞併的土地也得重新收回來,納入管轄範圍之中。
若是能夠確定康熙已經身故的消息,太子這麼做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關鍵是,邊關那邊可沒傳出消息說康熙已經駕崩了,只說康熙還病著。大阿哥和太子,究竟誰在說謊?
站在朝臣們自身的角度來看,他們當然是不贊成太子在康熙生死未卜的情況下登基的。要是太子登基了,回頭康熙又活蹦亂跳地回來了,那擁立太子之人可沒什麼好果子吃。倒不如,就這麼拖著吧。一國之君駕崩,總歸不是一件小事,得拿到了切實可靠的證據,才能夠有下一步動作。
於是最近,朝堂之上隱隱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太子的人自然是站在太子這邊兒,堅稱康熙已逝,要擁立太子登基,大阿哥的人對此自然是堅決反對,稱康熙未死,太子這麼急著登基,是想謀朝篡位,以佟家為首的帝黨則咬死了在未確定康熙的死訊之前,太子不能登基。
朝中的局勢一下子僵持了起來。
太子這些日子監國,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是比較配合的,部分不配合的,經他一番整治,也變得配合了,他本以為,他在公布了康熙的「死訊」之後宣布登基,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他沒有料到,他的這個決定居然會遇到這麼多的阻力。如今,由於他被人質疑有篡位之心,他在朝中下達的指令,變得寸步難行。
索額圖見狀,給太子出主意道:「您的手中有東宮護衛,實在不行,咱們就趁著幾日後的大朝會之際,帶兵將文武百官全部扣住!識時務的,可以活著走出去,不識時務的,就視為亂臣賊子,就地格殺!」
索額圖見太子面露猶豫之色,又勸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殿下!」
開弓沒有回頭箭,太子與索額圖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自然也就回不了頭了。
太子似是下定了決心,咬牙道:「就依叔公所言,只是,此事具體怎麼實施,咱們還得好生布置一番……」
連強行登基之事都敢做,殺幾個不聽話的官員,似乎也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對於太子來說,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步子,自然不難繼續走。
太子在前朝動靜鬧得太大,就連後宮,都受到了些許影響。
惠妃作為大阿哥之母,最近稱病在鍾粹宮中閉門不出,生怕被太子逮到機會,暗害了自己。
至於其他妃嬪,也一改往日嘴上不饒人的性子,變得謹言慎行起來,不願在這個時候招了太子的眼。如今幾位阿哥之中,就只有前頭的四位阿哥入了朝,大阿哥和太子針鋒相對,如今更是有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自不消多說,四阿哥胤禛在宮外到處為康熙搜羅神醫,算是自動退出了這場紛爭,這樣算下來,除了大阿哥和太子之外,有資格參與奪嫡之爭的,竟就只剩下三阿哥了。
底下的阿哥們到底年齡小了些,還未入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勢力來,與太子和大阿哥根本沒有一爭之力,若是再過些年,待他們長成了,指不定也能夠拿到奪嫡之爭的入圍門票,可惜,時不待他們。既然他們沒有資格參與到奪嫡的角逐之中,那麼他們的額娘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捲入到這些繁雜而危險的事情之中。面對如今的狀況,她們各自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手段,想要避開這場紛爭。
至於唯一有資格參與奪嫡之爭的三阿哥……他當然也沒閒著。他跟他的額娘一樣,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如今朝政大權掌握在太子手中,大阿哥雖遠在千里之外,但手中有兵,這兩者都不是他能夠抗衡的,他若是想要在這場爭鬥中勝出,就只有靠智取。
比如說,在大阿哥和太子兩敗俱傷之後,他漁翁得利,又比如說,勸說四阿哥和他背後的佟家也介入這場紛爭,把這潭水攪得更渾濁……
三阿哥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他的行動能力實在是有限,胤禛最近東奔西走的,他連人都逮不到,更別說是挑撥了。
說著,又拿「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等話來勸說太子,從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說到前朝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讓太子覺得,自己會成為下一個他們。
聯想到這些前輩們的豐功偉績,太子不由心潮澎湃,開始暢想起自己繼位以後的未來。
「叔公說得有理,就按叔公說的辦吧。」
……
這幾日,皇城之中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員,都察覺到了不對勁。
先是康熙在邊關患病,生死未卜,大阿哥率軍回京說是要給康熙尋找大夫治病,後有太子全城戒嚴,對大阿哥發難,道是康熙已崩,大阿哥秘不發喪,心懷不軌,有謀逆之意,勒令大阿哥即刻扶靈回京,不可帶著大軍,否則立刻派人抓捕大阿哥。
與此同時,太子還對朝中大臣們宣稱,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要登基為帝,操持康熙後事,並處理此番征戰噶爾丹的後續事宜——噶爾丹已敗,但由於康熙突然患病,他找機會逃了出來,他給清廷造成的威脅過大,無論是誰做皇帝,必不能容他活著,是以針對噶爾丹的追殺要進行下去,且那些被噶爾丹吞併的土地也得重新收回來,納入管轄範圍之中。
若是能夠確定康熙已經身故的消息,太子這麼做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關鍵是,邊關那邊可沒傳出消息說康熙已經駕崩了,只說康熙還病著。大阿哥和太子,究竟誰在說謊?
站在朝臣們自身的角度來看,他們當然是不贊成太子在康熙生死未卜的情況下登基的。要是太子登基了,回頭康熙又活蹦亂跳地回來了,那擁立太子之人可沒什麼好果子吃。倒不如,就這麼拖著吧。一國之君駕崩,總歸不是一件小事,得拿到了切實可靠的證據,才能夠有下一步動作。
於是最近,朝堂之上隱隱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太子的人自然是站在太子這邊兒,堅稱康熙已逝,要擁立太子登基,大阿哥的人對此自然是堅決反對,稱康熙未死,太子這麼急著登基,是想謀朝篡位,以佟家為首的帝黨則咬死了在未確定康熙的死訊之前,太子不能登基。
朝中的局勢一下子僵持了起來。
太子這些日子監國,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是比較配合的,部分不配合的,經他一番整治,也變得配合了,他本以為,他在公布了康熙的「死訊」之後宣布登基,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他沒有料到,他的這個決定居然會遇到這麼多的阻力。如今,由於他被人質疑有篡位之心,他在朝中下達的指令,變得寸步難行。
索額圖見狀,給太子出主意道:「您的手中有東宮護衛,實在不行,咱們就趁著幾日後的大朝會之際,帶兵將文武百官全部扣住!識時務的,可以活著走出去,不識時務的,就視為亂臣賊子,就地格殺!」
索額圖見太子面露猶豫之色,又勸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殿下!」
開弓沒有回頭箭,太子與索額圖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自然也就回不了頭了。
太子似是下定了決心,咬牙道:「就依叔公所言,只是,此事具體怎麼實施,咱們還得好生布置一番……」
連強行登基之事都敢做,殺幾個不聽話的官員,似乎也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對於太子來說,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步子,自然不難繼續走。
太子在前朝動靜鬧得太大,就連後宮,都受到了些許影響。
惠妃作為大阿哥之母,最近稱病在鍾粹宮中閉門不出,生怕被太子逮到機會,暗害了自己。
至於其他妃嬪,也一改往日嘴上不饒人的性子,變得謹言慎行起來,不願在這個時候招了太子的眼。如今幾位阿哥之中,就只有前頭的四位阿哥入了朝,大阿哥和太子針鋒相對,如今更是有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自不消多說,四阿哥胤禛在宮外到處為康熙搜羅神醫,算是自動退出了這場紛爭,這樣算下來,除了大阿哥和太子之外,有資格參與奪嫡之爭的,竟就只剩下三阿哥了。
底下的阿哥們到底年齡小了些,還未入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勢力來,與太子和大阿哥根本沒有一爭之力,若是再過些年,待他們長成了,指不定也能夠拿到奪嫡之爭的入圍門票,可惜,時不待他們。既然他們沒有資格參與到奪嫡的角逐之中,那麼他們的額娘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捲入到這些繁雜而危險的事情之中。面對如今的狀況,她們各自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手段,想要避開這場紛爭。
至於唯一有資格參與奪嫡之爭的三阿哥……他當然也沒閒著。他跟他的額娘一樣,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如今朝政大權掌握在太子手中,大阿哥雖遠在千里之外,但手中有兵,這兩者都不是他能夠抗衡的,他若是想要在這場爭鬥中勝出,就只有靠智取。
比如說,在大阿哥和太子兩敗俱傷之後,他漁翁得利,又比如說,勸說四阿哥和他背後的佟家也介入這場紛爭,把這潭水攪得更渾濁……
三阿哥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他的行動能力實在是有限,胤禛最近東奔西走的,他連人都逮不到,更別說是挑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