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里悟與相里鋒都忙,沒辦法親自教導他們。

  但墨家其他子弟也不差,而且人還多,對風車與水車的構造與原理也都清楚,想要教會這群人製作水車與風車並不算難。

  在此之前,他們還特意另外做了個水車,與閒置的風車一起帶到咸陽郊外,親自演示了兩者的用法。

  風車不提,水車不需人力,在水中一圈又一圈不停歇地轉動,將河水運送到其他地方,還能替代人力與牲畜轉動磨盤……

  這是世人不曾見過的奇景,看得眾人目瞪口呆,一個個恨不得直接衝到水車前認真研究一番其中遠離,所有人對學習其製作辦法的熱情空前高漲。

  墨家子弟們見狀也覺得高興,畢竟學生自己願意學,教起來也容易。

  教學任務很快步入正軌,也就一兩個月的時間,這群人就學會了水車與風車的結構與做法,然後跟著官員小吏前往全國各地。

  等到水車與風車在秦國成為最普通的存在後,秦國的糧食產量再次增長,每年交上來的糧食讓糧倉爆滿。

  糧食多了,人口也跟著迅速增長起來。

  不單單是新生兒年年增多,其他國家跑到秦國定居的百姓同樣是一波接一波。

  這麼多百姓跑到秦國來,還多虧了其他國家沒對秦國多防備——

  秦律繁瑣且嚴苛世人皆知,以前百姓只要有其他選擇,都絕對不可能跑來秦國,都擔心自己一個不注意就違法,罰款還好,就擔心被割了鼻子或耳朵。

  誰成想在嚴苛的秦律下生活的百姓越過越好,在寬鬆法律生活的百姓反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年都要餓死不少人。

  百姓不怕苦不怕累,但怕餓肚子啊!

  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因為飢餓沒命,哪怕是嚴苛的秦律也不再是阻礙。

  只要能活著就好!

  但齊楚等國從未將秦國放在心上,為了防止人口流失也大多只會在通往彼此的道路上設置關卡,通往的秦國的道路上,卻基本是一片坦途。

  只有秦人往其他國家跑的,怎可能有人去秦國?

  去了也得回!

  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其他國家人口流失相當嚴重。

  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該走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故土難離,都想到其他國家討生活了,必然是在本國活不下去了。活得下去的,誰還會拖家帶口地去其他國家討生活?

  活不下去的都走了,活得下去的本也沒打算走。

  於是秦國白撿了許多人口。

  其他國家湧入的人口多了,也不完全是好事。

  因為這些人想要生活下去,必然是要有田地的,但一個國家的耕地面積有限,不一定能將人安置下來。

  而若不能安置下來,那些人打道回府還是好的,最怕落草為寇。

  但這些困難對秦國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衛遜之前的苜蓿肥田辦法一直沒停,其他國家湧入的百姓數量,根本比不得每年增加的良田數量。

  何況秦國如今大動作頻頻,許多地方都在招工。

  在秦國,只要願意,總是能活下去的。

  其他幾個國家被氣得不輕,卻又完全拿秦國沒辦法——

  一來其他國家根本沒有足夠嚴密的戶籍制度,到底走了多少人根本沒辦法統計,也就無從找秦國「討公道要人」;

  二則王室權貴們根本不在意這群「窮鬼」,最多可惜一下少了一群任勞任怨的奴隸。

  三則……惹不起。

  秦國養精蓄銳這麼久,誰也不想得罪了秦國,導致自己被惦記。

  於是,只能忍下來了。

  這消息不算隱秘,很快就傳到了一些有心人耳中。

  比如,稷下學宮的那群人。

  秦國是怎樣的國家,這群學成後極可能投效各國,因而一直留意各國消息的人再清楚不過。

  雖然強,卻不算富,也並非民心所向。

  可現在,秦國卻成了底層百姓心中最好的去處。

  正好聽說秦國開始招攬夫子老師,於是對秦國變化好奇的人便包袱款款地來到了咸陽。

  他們本以為會看到一個肅穆卻蕭條的咸陽,然而看著眼前喧囂熱鬧的街道,街邊擠擠攘攘的攤販,還有來往路人臉上藏也藏不住的滿足幸福,一群人陷入了沉默。

  這真的是咸陽?

  第99章

  這當然是咸陽。

  雖然與他們印象中的咸陽不一樣, 但這就是咸陽沒錯。

  一群人看著往來的商賈百姓,一時竟有些懷疑自己老師對秦國的評價來。

  稷下學宮最出名的老師,自然是教導出了李斯、韓非的荀子。

  荀子早年也曾遊學四方,幾乎走遍了中原各國。

  對其他國家的評價暫且不提, 對秦國的評價卻還算是公允——

  他肯定了秦國的政治制度, 認為秦國的治安與朝廷、官府的辦事效率等都是七國最頂尖的, 也說了秦國幾代國君的強盛並非偶然,而是制度加國君不昏庸導致的必然。

  但同時, 他也覺得秦國國內重文輕武,尤其是不看重儒家,導致國內重法度而不重禮教仁義等非常不好。

  荀子作為當代最出名的教育家,稷下學宮的其他人都受他影響。

  所以, 在場眾人也如荀子一樣,雖然認同秦國的強盛, 卻不認為秦國可以讓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