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半路劫殺,栽贓楚國?

  魏國文武百官那麼多人,都怎麼想的啊?

  腦子被狗啃了嗎?

  因為這個栽贓的打算,就算是截殺自己的計劃都顯得那麼聰明。

  信陵君氣得眼冒金星,整個人都開始前後搖晃起來。

  來人想要幫忙,卻被信陵君身邊侍衛搶先一步,一左一右地將人攙扶著,沒有倒在地上。

  等到信陵君恢復過來,他迅速理清楚如今形勢,果斷放棄了回到魏國的打算。

  在知道有人埋伏的情況下,他倒不是沒有平安回到大梁的辦法。

  但魏王為了不與秦國起衝突,連殺死自己栽贓春申君的行為都做得出,他就算回到大梁,又有什麼用呢?

  竊符救趙已經做過一次,就算他在魏國勢力不減,在魏王宮的勢力卻肯定被清洗得一乾二淨,魏王又有了防備,再想從他身邊偷東西可不能了。

  信陵君遙遙看了眼魏王宮的方向,嗤笑一聲,整理好儀容後直接轉身:「收拾一下,派幾個人到大梁去探探虛實,若是真有人伏擊,我們直接離開魏國!」

  他又不傻,可不會為了別人的江山賠上自己的性命。

  可雖然心中明白,魏王等人很可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信陵君心裡也未必沒有一點點的僥倖的想法。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

  「回信陵君,大梁各處城門外,確實藏著為數不少的魏武卒。」

  「魏武卒?」

  「是的!」

  信陵君臉上的表情瞬間消失,轉頭與前來報信之人道謝,並讓人奉上重金酬謝後,直接帶著手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魏國。

  魏武卒,魏國最精銳的部隊。

  如今,卻被魏王等人用來伏擊信陵君,明擺著就沒想著讓信陵君活著踏進大梁城的想法。

  信陵君的離開,標誌著這場針對秦國的計劃,與魏國再無關係。

  信陵君從魏國離開不久,消息傳進魏王宮。

  魏王聽說信陵君離開的消息後,不由嘆息一聲:就差一步,就能將這個心腹大患徹底解決,可惜了……

  他卻不知,就在消息傳開後,立刻有人從大梁城內離開,一路疾馳,一個多月就趕回了秦國,然後,進了范睢的府邸。

  不久,范睢入宮,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趙馨:「魏王馭下不嚴走漏了消息,被信陵君門客探知,提前守在必經之路上,將魏王的打算告知了信陵君魏無忌,令其逃脫一命。」

  雖然不知道太后為何這般忌憚信陵君,但她既然不想其回到魏國效力,他自然要為其達成目的。

  魏王與信陵君之間本就有著非常大的隔閡,在沒有外力逼迫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兄友弟恭,君臣相得。

  信陵君想要回國的消息傳到魏王耳中,都不需要他親自出面,只需讓魏王看到信陵君在魏國的聲望,再賄賂一個得魏王寵信的大臣略挑撥幾句,說信陵君回來會威脅到魏王地位,魏王自然會想要置信陵君於死地。

  畢竟,這本就是事實,也是魏王心病。

  不然當初信陵君竊符救趙,怎可能那般順利就成功?

  魏國再不會興風作浪。

  緊跟著,韓國也拒絕了楚國聯合的提議。

  韓國是如今幾個國家中最弱的一個,同時還與秦國相鄰,平時就戰戰兢兢不願得罪秦國。

  如今秦國都沒打過來,他們做什麼要去撩虎鬚?

  楚國與秦國相距甚遠,危險不大,本身更是國力強盛,可與秦國一較高下,自然可以想怎麼造怎麼造。

  但他們韓國要是敢亂來,豈不是第一個就被收拾了?

  韓國上下那麼多人,就沒一個想與秦國的虎狼之師打仗的。

  韓國國內倒是有不少聰明人,能看出秦國強大之後肯定會對其他國家出手——

  從這一點來說,韓王比其他幾個國家的君王都要清醒得多。

  但是吧,這個國家上上下下都沒啥進取心,絕對不想與秦國正面衝突,就算意識到秦國對自己國家的威脅,想要對秦國搞點兒破壞,想出來的騷操作那也讓人捧腹大笑。

  比如公元前262年,韓王將上黨這個地方獻給了秦國,偏偏郡守不願,於是將其獻給了趙國,這時候韓王若是清醒一點兒,其實可以挽回,誰知韓王覺得郡守這樣做可以將自己的危機嫁禍給趙國,於是默認了這個做法。

  最後毫不意外,直接被秦趙兩國教做人,不但上黨沒了,野王等黃河以北的要塞險地並黃河南岸的水路要道也全被秦國吞了。

  韓王:「……」

  也比如這次,韓王在楚國使者的勸說下,意識到了秦國強大起來後,對韓國的威脅絕對是最大的。

  但韓國上下又不想要出兵,也不敢得罪楚國,於是就有人提出了一個餿主意:肥周轉禍。

  具體操作與歷史上肥周退秦事件幾乎一致,都是韓國割讓兩座城池給僅剩的一脈周王室,讓周王室出面搞事兒。

  肥周退秦是希望周王室出面與諸侯國聯合,出兵征討秦國;肥周轉禍卻是為了讓周王室頂替韓國,與楚國等國聯合,去與秦國硬碰硬。

  韓國,只願意給楚國等國家的士兵借道。

  可惜結局沒什麼兩樣,最後都被教做人了——

  聯合尚未成功,秦國直接派兵將周朝殘餘勢力剿滅乾淨,連帶著韓國剛送出去的兩座城池,也被秦國毫不客氣地笑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