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劉子業鬆開阿枝的手腕,阿枝匆匆一蹲身,趕緊逃離了開。
劉英媚見劉子業也叫拿斗篷,咬了咬牙,故意笑著說:「咦,陛下之前不是不怕冷?今日要行散麼?」
劉子業裹著斗篷,笑道:「阿姑忘了?前幾日我才說五石散用完了,等著阿姑再弄些進宮了。阿姑倒是弄到五石散了麼?這幾天我渾身不舒坦,大概是沒有用藥的緣故。」
劉英媚哭喪著臉:「妾正為這件事犯愁……陛下既然問了,妾少不得斗膽回稟。只是……只是……」
她故作委屈地斜瞟著劉子業的表情,等他狐疑發問:「怎麼?」
她才說:「只是有人阻擋,妾,弄不著五石散了。」
劉子業果然勃然:「哪個人那麼大膽子?!」
劉英媚急忙拉著他的袖子:「大晚上的,陛下不要生氣。本來也不是多大的事,妾再從其他途徑想法子就是了。犯不著斤斤計較,倒叫人說陛下氣量不寬宏,盡……盡對付先帝留下的老臣。」
她有些心虛,偷偷瞥了劉子業一眼。
劉子業忖度了片刻就「懂了」,怒沖沖道:「沈慶之也未免太過倚老賣老了!我一直念著他忠心是忠心的,只不過管得寬些,有時候就忍了他。沒想到還到我頭上玩弄權術來了!」
沈慶之大概是現在建康城裡唯一敢於犯顏直諫的老臣了。五位輔臣,他是碩果僅存的一位,平常劉子業舉動過分了,他都會板下臉說幾句,劉子業想著他是功臣,也只好捏著鼻子受他的。
之前他叫劉子業把劉英媚放回何家的那一次,真正觸及了劉子業的逆鱗,但因為台城軍權沒有合適的人選,劉子業還是沒有多說什麼。但現在,他那「指鹿為馬」的手段,篩選出了劉道隆等聽話的人,他也在一步步栽培這些人,自覺亦不用聽沈慶之這個老東西的話了。
劉英媚見他咬牙切齒的模樣,突然就後悔了,她急忙撫了撫劉子業的手,柔聲道:「可能沈慶之是寒門出身,不大懂這些世家貴族的消遣,有時候說話行事不注意,未必是要抗旨不遵。我叫內侍再和他說道說道,陛下莫急,五石散雖貴重,並不是買不到,妾總歸想辦法就是了。」
劉子業這才平靜了下來。
劉英媚也才微微地放下心來。
兩難選擇,總要選一個。
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但是都觸到了她做人的底線。愁煞人哉!
但是第二天,她就聽說皇帝派人召見沈慶之,沈慶之並不心虛,慨然奉詔,卻又在青溪橋畔被他的從侄沈攸之攔了下來。沈攸之說:「叔父,陛下龍顏震怒,您還去幹什麼?!」
沈慶之問:「陛下怎麼又龍顏震怒了?這次又是想殺誰?」
沈攸之說:「陛下好像是對叔父龍顏震怒了。」
沈慶之自然再想不到自己成了劉彧離間計的靶子,而自己的侄子則成了劉彧的爪牙,他自感這一陣並沒有什麼做錯的地方,疑惑地說:「我安分守己為陛下守台城,犯了什麼過錯?」
沈攸之跌足道:「陛下這性子……叔父是不知道麼?入覲必無活路!」
但沈慶之是個牛性子,吹鬍子瞪眼道:「那我也不能蒙受不白之冤!我見陛下當面說清楚。」
沈攸之道:「蔡某找叔父的事,說得清麼?」
沈慶之愣了愣,仍然說:「我不欲害興宗,但我也問心無愧,不怕陛下質問。」
沈攸之見勸不退叔父,無法逼得他回家起反或逃亡,又心生一計。他安撫了沈慶之幾句,說要再次回稟皇帝,但到劉子業面前,卻裝了一臉惶惑,最後涕泗橫流地撲跪在地,說:「臣的叔父……預謀不軌,已經帶著禁軍封住了兩處宮門。臣實在不敢追隨他。但知道這是夷九族的大罪,自知活不下去了,想求陛下一個恩典,饒我老母親一命!」
劉子業早已被讒言紊亂了心智,加之習慣於服用五石散而連著三四天沒有服用,滿心的作寒與躁狂,頓時拍著桌子怒吼道:「老賊!枉費朕這麼信任他!」
又溫語勸沈攸之:「卿是忠心的人,朕已經知道了。沈慶之有罪,不及你身。」
問清了沈慶之在哪裡,昏昏然中聽說沈慶之還糾集了禁軍停駐在青溪的橋邊,劉子業冷笑兩聲:「他以為拿捏住了青溪橋和兩座門,朕就只有聽他擺布了?」
命人率另一支禁軍兩邊包抄,又叫沈攸之給沈慶之賜了一杯毒酒。
據說,沈慶之死活不肯喝那盞毒酒,口口聲聲要見陛下。
沈攸之非但是騎虎難下,而且也鐵了心必殺族叔不可了。見沈慶之搖擺著頭顱不肯喝那盞毒酒,綠瑩瑩的酒液打濕了他的鬍鬚,卻不能撬開他的牙關。沈攸之一咬牙,對叔父做了個大揖:「叔父,侄兒我只能無理了!您到陰間會明白的!」眼色一使,兩個禁軍撲倒沈攸之,掩著他的口鼻,硬生生把一位八十歲的、伺候過三朝君王的老將給活生生掩殺了。
作者有話要說: 為沈慶之一慟。
第30章
沈慶之之死,掀起了軒然大波,皇帝劉子業後來也有些後悔起來,對外不肯承認自己下旨賜死,只說沈慶之年歲已高,是病死的,假惺惺還賜下了豐厚的賻儀,又叫人擬旨,追贈沈慶之為侍中、太尉,諡號忠武公。
然而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沈慶之死的冤枉,又無人敢於指責皇帝,只能是心中憤慨,而道路以目。
劉英媚見劉子業也叫拿斗篷,咬了咬牙,故意笑著說:「咦,陛下之前不是不怕冷?今日要行散麼?」
劉子業裹著斗篷,笑道:「阿姑忘了?前幾日我才說五石散用完了,等著阿姑再弄些進宮了。阿姑倒是弄到五石散了麼?這幾天我渾身不舒坦,大概是沒有用藥的緣故。」
劉英媚哭喪著臉:「妾正為這件事犯愁……陛下既然問了,妾少不得斗膽回稟。只是……只是……」
她故作委屈地斜瞟著劉子業的表情,等他狐疑發問:「怎麼?」
她才說:「只是有人阻擋,妾,弄不著五石散了。」
劉子業果然勃然:「哪個人那麼大膽子?!」
劉英媚急忙拉著他的袖子:「大晚上的,陛下不要生氣。本來也不是多大的事,妾再從其他途徑想法子就是了。犯不著斤斤計較,倒叫人說陛下氣量不寬宏,盡……盡對付先帝留下的老臣。」
她有些心虛,偷偷瞥了劉子業一眼。
劉子業忖度了片刻就「懂了」,怒沖沖道:「沈慶之也未免太過倚老賣老了!我一直念著他忠心是忠心的,只不過管得寬些,有時候就忍了他。沒想到還到我頭上玩弄權術來了!」
沈慶之大概是現在建康城裡唯一敢於犯顏直諫的老臣了。五位輔臣,他是碩果僅存的一位,平常劉子業舉動過分了,他都會板下臉說幾句,劉子業想著他是功臣,也只好捏著鼻子受他的。
之前他叫劉子業把劉英媚放回何家的那一次,真正觸及了劉子業的逆鱗,但因為台城軍權沒有合適的人選,劉子業還是沒有多說什麼。但現在,他那「指鹿為馬」的手段,篩選出了劉道隆等聽話的人,他也在一步步栽培這些人,自覺亦不用聽沈慶之這個老東西的話了。
劉英媚見他咬牙切齒的模樣,突然就後悔了,她急忙撫了撫劉子業的手,柔聲道:「可能沈慶之是寒門出身,不大懂這些世家貴族的消遣,有時候說話行事不注意,未必是要抗旨不遵。我叫內侍再和他說道說道,陛下莫急,五石散雖貴重,並不是買不到,妾總歸想辦法就是了。」
劉子業這才平靜了下來。
劉英媚也才微微地放下心來。
兩難選擇,總要選一個。
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但是都觸到了她做人的底線。愁煞人哉!
但是第二天,她就聽說皇帝派人召見沈慶之,沈慶之並不心虛,慨然奉詔,卻又在青溪橋畔被他的從侄沈攸之攔了下來。沈攸之說:「叔父,陛下龍顏震怒,您還去幹什麼?!」
沈慶之問:「陛下怎麼又龍顏震怒了?這次又是想殺誰?」
沈攸之說:「陛下好像是對叔父龍顏震怒了。」
沈慶之自然再想不到自己成了劉彧離間計的靶子,而自己的侄子則成了劉彧的爪牙,他自感這一陣並沒有什麼做錯的地方,疑惑地說:「我安分守己為陛下守台城,犯了什麼過錯?」
沈攸之跌足道:「陛下這性子……叔父是不知道麼?入覲必無活路!」
但沈慶之是個牛性子,吹鬍子瞪眼道:「那我也不能蒙受不白之冤!我見陛下當面說清楚。」
沈攸之道:「蔡某找叔父的事,說得清麼?」
沈慶之愣了愣,仍然說:「我不欲害興宗,但我也問心無愧,不怕陛下質問。」
沈攸之見勸不退叔父,無法逼得他回家起反或逃亡,又心生一計。他安撫了沈慶之幾句,說要再次回稟皇帝,但到劉子業面前,卻裝了一臉惶惑,最後涕泗橫流地撲跪在地,說:「臣的叔父……預謀不軌,已經帶著禁軍封住了兩處宮門。臣實在不敢追隨他。但知道這是夷九族的大罪,自知活不下去了,想求陛下一個恩典,饒我老母親一命!」
劉子業早已被讒言紊亂了心智,加之習慣於服用五石散而連著三四天沒有服用,滿心的作寒與躁狂,頓時拍著桌子怒吼道:「老賊!枉費朕這麼信任他!」
又溫語勸沈攸之:「卿是忠心的人,朕已經知道了。沈慶之有罪,不及你身。」
問清了沈慶之在哪裡,昏昏然中聽說沈慶之還糾集了禁軍停駐在青溪的橋邊,劉子業冷笑兩聲:「他以為拿捏住了青溪橋和兩座門,朕就只有聽他擺布了?」
命人率另一支禁軍兩邊包抄,又叫沈攸之給沈慶之賜了一杯毒酒。
據說,沈慶之死活不肯喝那盞毒酒,口口聲聲要見陛下。
沈攸之非但是騎虎難下,而且也鐵了心必殺族叔不可了。見沈慶之搖擺著頭顱不肯喝那盞毒酒,綠瑩瑩的酒液打濕了他的鬍鬚,卻不能撬開他的牙關。沈攸之一咬牙,對叔父做了個大揖:「叔父,侄兒我只能無理了!您到陰間會明白的!」眼色一使,兩個禁軍撲倒沈攸之,掩著他的口鼻,硬生生把一位八十歲的、伺候過三朝君王的老將給活生生掩殺了。
作者有話要說: 為沈慶之一慟。
第30章
沈慶之之死,掀起了軒然大波,皇帝劉子業後來也有些後悔起來,對外不肯承認自己下旨賜死,只說沈慶之年歲已高,是病死的,假惺惺還賜下了豐厚的賻儀,又叫人擬旨,追贈沈慶之為侍中、太尉,諡號忠武公。
然而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沈慶之死的冤枉,又無人敢於指責皇帝,只能是心中憤慨,而道路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