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你們可還記得『草木心法』的精髓和奧義?」
葉護花搶著答道:「『草木心法』是家主有感於那誰誰……的『心學』所創,精髓……精髓就在於那什麼『格物』。」
葉庭蘭輕笑一聲,說道:「家主以為,武者之道與佛家求禪、儒士求聖並無不同,江湖中人人都聽說過宗師境界,『摘葉飛花』『萬劍歸宗』又或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無一不表明一旦在武道上有所頓悟,至臻化境,便能捨棄所有外物和形式,兵刃、功法、招式……都不需要了。」
他四人素有默契,話音落,葉斷秋沉聲接道:「而我們從最初步入武道,用劍、用刀,學習功法和招式,這些行為都只為『格物』,一旦格物致知有成,當能接近武道的本源法則。」
葉護花聽得頭大如牛,煩躁地狠狠搓揉頭髮,「但葉帛玉畢竟還在用兵刃,不可能達到宗師之境啊!」
葉惜水仿佛浸入回想之中,雙目失神,囁嚅道:「可他的劍法不似劍法,他這個人也不像武者。」
「此話何解?」
「他沒有殺氣,沒有戾氣,沒有劍意,那把劍也沒有鋒芒,沒有劍氣,他出劍的時候,我甚至捕捉不到一絲劍氣的蹤跡,更別提其他人了。」
「當時他就那麼舉起手臂,平平無奇地遞出了一劍。」
「葉錦玉便敗了。」
四人一齊陷入靜默中,各有所思。半晌,葉惜水伸出兩指往自己眼前遞,眸光呆呆定在指尖上,「從那天之後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該學他,自戳雙目也做個盲人,才能領悟『草木心法』。」
葉庭蘭搖了搖頭,「這話對,也不對。」
「你有何見解?」
「以我看,我們這位師兄從始至終都沒有問武之意,沒有向道之心,所以他才學會了。」
葉護花不解,「這世上哪兒有這種人?奇哉、怪哉!」
葉惜水只有苦笑,「無心應道,有心無門。」
作者有話要說: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本段解釋來自百科。
☆、第 37 章
葉帛玉將劍收回了傘中,辜軼回首看去,迴廊下葉沉心嘴角噙笑,也不知何故發笑,他抬眼對上他的視線,吩咐道:「將葉錦玉帶下來,別讓他再開口胡亂說話。」
「放縱局面衍變至此,這個爛攤子就交葉惜水去收拾吧。」
水榭上的幾位主角都走了,葉惜水將今晚的事由解釋為「葉帛玉近來疾病纏身閉門不出,友人憂心情切才會冒進到潛入葉家探望,孰料被葉錦玉所誤會,其情可諒……僅是一場意外。」一徑忽略了話語中的漏洞和不足之處,眾人頷首接受了這個說法,飛速作鳥獸散。
謝枕汀卻是一路跟著葉帛玉回到了他的院子,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屋裡。
葉帛玉將那把油紙傘在牆角擱下,回頭來面向他。
謝枕汀搶先說道:「不必解釋,我不好奇。」
又道:「不論你會不會武,武藝如何,身世如何,我眼中所見,從前、當下都只有『葉帛玉』,無一絲更改。」
「不過……」
葉帛玉聽見對方一步步走過來,二人距離漸近,謝枕汀壓低了聲音,低沉中又透出無盡溫柔之意。
「有一點讓我不能不在意,你的劍法雖絕妙,但讓你出劍時你並不開心,如若是有傷懷的事,還望能對我說出來……」
一隻溫熱的手伸過來牽住了他的,葉帛玉不禁一笑,也蜷起五指輕輕搭住那隻手。
二人相攜到榻邊坐下,葉帛玉沉默片刻,啟唇道:「我的身世……是八歲的時候,有了血脈不明的說法。」
三十多年前,葉家誕生了一對姐弟,一名葉存敏,一名葉存清。二人自幼親密,形影不離。可在一次遠赴異鄉的行旅中發生狀況,混亂下葉存清被賊人劫走,從此音訊全無。葉存敏由此性情大變,終日鬱鬱寡歡,臉上再不見笑影。直到十四歲時父母為她定下婚約,結識了未婚夫季紹軒。季紹軒性恢宏,瀟灑豁達,與他相處來往之間,漸漸的葉存敏又會笑了。
這之後不出兩年,葉存清竟自己回來了。
走失了那麼多年,葉存清的容貌、性情早已與幼時迥異,更變得陰鷙偏激、憤世嫉俗。料想這些年他在外面定是吃盡了苦頭,家人對他便有百般縱容,葉存敏更是如此。
唯獨一點沒有變,即使葉存清仇視、對抗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親眷,葉存敏對他而言仍是不同的,在這世上他視葉存敏為唯一的親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姐姐。
可姐姐卻要嫁給另一個男人了。
葉存敏十八歲與季紹軒大婚,九個月後,她艱難地生下了一名早產兒,季紹軒為這個孩子起名帛玉。
兩年後,葉錦玉出生了。
他們一家也曾擁有尋常的幸福。
一直到葉帛玉八歲那年,他在娘親的房間裡看到了這樣一副畫面:帳幔下葉存敏和另一人躺倒在床榻上。走近了卻看清那人不是季紹軒,而是舅舅葉存清。
撞破這一幕後不多久,葉帛玉的眼睛出現了問題。
很快病情就愈演愈烈,藥石罔效。
葉存敏認為是葉存清下的毒,終有一日在葉帛玉的病榻邊和季紹軒的嘆息聲里下定了決心,她轉身走出去,拔出匕首衝進了葉存清的房間。
葉護花搶著答道:「『草木心法』是家主有感於那誰誰……的『心學』所創,精髓……精髓就在於那什麼『格物』。」
葉庭蘭輕笑一聲,說道:「家主以為,武者之道與佛家求禪、儒士求聖並無不同,江湖中人人都聽說過宗師境界,『摘葉飛花』『萬劍歸宗』又或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無一不表明一旦在武道上有所頓悟,至臻化境,便能捨棄所有外物和形式,兵刃、功法、招式……都不需要了。」
他四人素有默契,話音落,葉斷秋沉聲接道:「而我們從最初步入武道,用劍、用刀,學習功法和招式,這些行為都只為『格物』,一旦格物致知有成,當能接近武道的本源法則。」
葉護花聽得頭大如牛,煩躁地狠狠搓揉頭髮,「但葉帛玉畢竟還在用兵刃,不可能達到宗師之境啊!」
葉惜水仿佛浸入回想之中,雙目失神,囁嚅道:「可他的劍法不似劍法,他這個人也不像武者。」
「此話何解?」
「他沒有殺氣,沒有戾氣,沒有劍意,那把劍也沒有鋒芒,沒有劍氣,他出劍的時候,我甚至捕捉不到一絲劍氣的蹤跡,更別提其他人了。」
「當時他就那麼舉起手臂,平平無奇地遞出了一劍。」
「葉錦玉便敗了。」
四人一齊陷入靜默中,各有所思。半晌,葉惜水伸出兩指往自己眼前遞,眸光呆呆定在指尖上,「從那天之後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該學他,自戳雙目也做個盲人,才能領悟『草木心法』。」
葉庭蘭搖了搖頭,「這話對,也不對。」
「你有何見解?」
「以我看,我們這位師兄從始至終都沒有問武之意,沒有向道之心,所以他才學會了。」
葉護花不解,「這世上哪兒有這種人?奇哉、怪哉!」
葉惜水只有苦笑,「無心應道,有心無門。」
作者有話要說: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本段解釋來自百科。
☆、第 37 章
葉帛玉將劍收回了傘中,辜軼回首看去,迴廊下葉沉心嘴角噙笑,也不知何故發笑,他抬眼對上他的視線,吩咐道:「將葉錦玉帶下來,別讓他再開口胡亂說話。」
「放縱局面衍變至此,這個爛攤子就交葉惜水去收拾吧。」
水榭上的幾位主角都走了,葉惜水將今晚的事由解釋為「葉帛玉近來疾病纏身閉門不出,友人憂心情切才會冒進到潛入葉家探望,孰料被葉錦玉所誤會,其情可諒……僅是一場意外。」一徑忽略了話語中的漏洞和不足之處,眾人頷首接受了這個說法,飛速作鳥獸散。
謝枕汀卻是一路跟著葉帛玉回到了他的院子,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屋裡。
葉帛玉將那把油紙傘在牆角擱下,回頭來面向他。
謝枕汀搶先說道:「不必解釋,我不好奇。」
又道:「不論你會不會武,武藝如何,身世如何,我眼中所見,從前、當下都只有『葉帛玉』,無一絲更改。」
「不過……」
葉帛玉聽見對方一步步走過來,二人距離漸近,謝枕汀壓低了聲音,低沉中又透出無盡溫柔之意。
「有一點讓我不能不在意,你的劍法雖絕妙,但讓你出劍時你並不開心,如若是有傷懷的事,還望能對我說出來……」
一隻溫熱的手伸過來牽住了他的,葉帛玉不禁一笑,也蜷起五指輕輕搭住那隻手。
二人相攜到榻邊坐下,葉帛玉沉默片刻,啟唇道:「我的身世……是八歲的時候,有了血脈不明的說法。」
三十多年前,葉家誕生了一對姐弟,一名葉存敏,一名葉存清。二人自幼親密,形影不離。可在一次遠赴異鄉的行旅中發生狀況,混亂下葉存清被賊人劫走,從此音訊全無。葉存敏由此性情大變,終日鬱鬱寡歡,臉上再不見笑影。直到十四歲時父母為她定下婚約,結識了未婚夫季紹軒。季紹軒性恢宏,瀟灑豁達,與他相處來往之間,漸漸的葉存敏又會笑了。
這之後不出兩年,葉存清竟自己回來了。
走失了那麼多年,葉存清的容貌、性情早已與幼時迥異,更變得陰鷙偏激、憤世嫉俗。料想這些年他在外面定是吃盡了苦頭,家人對他便有百般縱容,葉存敏更是如此。
唯獨一點沒有變,即使葉存清仇視、對抗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親眷,葉存敏對他而言仍是不同的,在這世上他視葉存敏為唯一的親人,他只在乎自己的姐姐。
可姐姐卻要嫁給另一個男人了。
葉存敏十八歲與季紹軒大婚,九個月後,她艱難地生下了一名早產兒,季紹軒為這個孩子起名帛玉。
兩年後,葉錦玉出生了。
他們一家也曾擁有尋常的幸福。
一直到葉帛玉八歲那年,他在娘親的房間裡看到了這樣一副畫面:帳幔下葉存敏和另一人躺倒在床榻上。走近了卻看清那人不是季紹軒,而是舅舅葉存清。
撞破這一幕後不多久,葉帛玉的眼睛出現了問題。
很快病情就愈演愈烈,藥石罔效。
葉存敏認為是葉存清下的毒,終有一日在葉帛玉的病榻邊和季紹軒的嘆息聲里下定了決心,她轉身走出去,拔出匕首衝進了葉存清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