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什麼都不知道,甚至連程二太太路氏都不敢說,到底有多了解路謙這個娘家侄兒。事實上,有時候回想起來,她都感到萬分慚愧。

  她到底已經嫁人多年了,在弟弟早逝,娘家父母又先後離世後,她也是十分得絕望崩潰。可她到底有自己的生活,有疼愛她的夫君,有聰明懂事的兒子,她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承擔下路謙這個堪稱沉重的包袱。

  如果不是路謙生母帶著孩子找到她,她是絕對不可能主動接手路謙的。

  說白了,她也不是那大慈大悲的菩薩,比起娘家侄兒,更在意的肯定是自己真正親近的家人。

  但她沒辦法。

  路家的情況跟別的家族截然不同。前朝末年,他們從北方逃亡至南方,能安全落腳已實屬不易,自是人丁稀少,莫說血緣至親了,便是連個親朋故交都沒有。待路謙父親、祖父母相繼離世後,除了程二太太路氏這麼唯一的一個親人外,再沒有人會接手路謙。

  恰好,程二太太路氏是高嫁的,程家在當地還是有頭有臉的名門望族。

  除了接手,還能如何?

  名聲這東西,在那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困老百姓眼中,自是什麼都不是。可當地鄉紳富戶們,卻是斷然不可能不顧及這些的。尤其程府名下還有不少買賣,名為鄉紳,實則卻是靠私底下做買賣維持體面的。

  在這種情況下,捏著鼻子認下路謙,是當時唯一的解決方法。

  但你猜,程府會高興嗎?

  莫說程府其他人了,便是二太太路氏本人,那也是難堪占了上風的。她是心疼路謙小小的一個人兒就要面對如此絕境,但更多的還是對夫家的愧疚。

  畢竟,程府本不必承擔如此負累。

  也正因為如此,在後來明知道程大太太故意忽略,或者乾脆就是明示暗示的苛待路謙時,二太太路氏其實是知情的,但她只能假裝什麼都不知道。最多,也就是拿自己的私房貼補路謙,旁的什麼都做不了。

  甚至於,路氏還曾經私底下告誡勸慰路謙忍一忍,不要跟程家其他少爺攀比。莫說程大少爺了,便是同樣在念族學的其他程家旁系庶出的族人,只要姓程,就比路謙名正言順。

  有些事情當時真的不覺得有什麼,畢竟在那種時候,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法子了。

  但等隔了一些年,再往回看時,路氏除了愧疚再無其他想法。

  她其實可以對路謙更好一些的,畢竟程家是真的不差養育路謙的那些錢。她也可以主動跟二老爺提一些要求,只因二老爺真的不是那種在意細節的人。但她當時是真的不敢,完全沒有那個底氣替路謙撐腰。

  再看如今……

  「今個兒是謙哥兒大喜的日子,你何苦又落淚呢?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這是嫁閨女呢。」程二老爺樂呵呵的調侃著,「等下謙哥兒還說要給你敬茶呢,趕緊把眼淚擦擦,免得叫新娘子看了笑話。」

  敬茶一事,是路謙提前跟程家人打過招呼的。

  他的意思是,他既是無高堂在側,便由姑父姑母替上。一則,姑母是他在這世間唯一的血脈親人了,二則,姑父姑母也對他有實際上的養育之恩。

  說是養育之恩真的不誇張,路謙從五歲起就養在了程府。至於五歲之前的記憶,到底是比較模糊的,他只知道自己並非程家人,而是從外面來的,但事實上,他對家的記憶主要還是來源於程府。

  哪怕程家大房對他態度一般,程大少爺更是喜歡踩著他顯擺自己,但這些其實都是小事一樁,比起外面的風霜雪雨,程家這點兒排擠嘲諷,他壓根就不放在心上。

  ——這主要是仰賴於祖宗的折磨,看多了整日裡不離不棄的祖宗,再看程大少爺,那怎叫一個眉清目秀。

  總之,路謙強烈要求姑父姑母坐在高堂之上,替他主持拜堂之禮,到時候也要接過他這一杯茶。

  初聞此言,程二太太路氏還深覺有愧,但一方面路謙堅持,另一方面程家大房夫妻倆恨不得取而代之,無論如何也不讓他們推辭。

  如此這般,這事兒便算是定下了。

  路謙只道:「我雖無生身父母在側,卻也有養父母在前,到時候再帶賢妻去祠堂拜祭父親和祖父母,便是全了這禮節。」

  他這麼安排,愣是誰都挑不出理來。

  值得一提的是,路家的牌位已經由程家一行人帶過來了。本來這種事情應該是讓路謙親自去做的,但無奈他實在是抽不出空來。因此,路氏以及她所出的兩位少爺便代勞了,左右從血脈上來說,這些人身上也一樣留著路家的血。

  如此,路謙之父、祖父母的牌位都被安置在了路宅之中的祠堂里,每日焚香上供,也好叫他們在地下安生度日。

  「謙哥兒啊,他前頭這二十年,也過得太苦了。」路氏還是忍不住落淚,又急忙忙的拿帕子拭去。

  「會好的,已經好起來了。這人呢,一輩子總是有些苦頭要吃的,他已經把這輩子的苦都吃完了,接下來就舒坦了!」

  路氏心道,若真是那樣,倒也不錯。

  第51章 大結局中。

  朱府。

  饒是已經嫁過了七個閨女, 但對於這個年歲最小,且還是唯一嫡出的閨女,朱大人總覺得自己的心情頗為不平靜。

  倒是府上的大管家, 因著操辦親事經驗格外得豐富,早不早的就準備好了一切, 甚至幾年前就開始盤算著如何給嫡出的八小姐籌辦婚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