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頁
這麼想的人還真不少,反正聽到這消息後,收拾行李前去岐州的人還真不少。
對於其他不念書的百姓,虞衡就不可能拿文章給他們看,得到的回應肯定是人家看都不看就來上一句我不識字。
對於這類人,虞衡直接讓說書先生上場,上來就是一段震驚體,「震驚,這地方竟然讓太上皇捨不得回京!」
這標題,擱後世妥妥被罵,這年頭兒卻稀奇得緊,說書先生驚堂木一拍,這話一念,台下頓時鴉雀無聲,一雙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說書人,注意力全都被吸引了過來。
說書先生嘴皮子利索,常年說書,節奏也把握得十分到位,語氣也隨之跌宕起伏,聽得眾人如痴如醉,面露嚮往之色,恨不得親自跑去岐州去看看。
反正從虞衡收到的各地反饋情況來看,再過不久,岐州就要迎來一大波遊客了。
這一大波遊客,身份還挺特殊,大半都是讀書人。這年頭兒的讀書人其實挺難伺候,有些人真就是心比天高,略有不滿就開始扯大旗逼逼賴賴,又因為多念了幾本書,自有一股傲氣在,掐尖要強也是無法避免的。
看看每次春闈,各地士子齊聚京城時的熱鬧就知道了。挑釁比試就從來沒消停過,虞衡當年去江南,還以一己之力單挑了一整個書院來著。
虞衡自己的文化水平那絕對不用說,絕對的頂級。但岐州士子的總體文化水平嘛……那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眾所周知,岐州是個窮地方,這年頭兒又不像後世搞義務教育,窮地方,大多數百姓家肯定也窮得叮噹響,溫飽都成問題,誰還會奢想送孩子去念書呢?
這種情況下,貧苦人家中或許有好苗子,卻在一開始就被切斷了念書的路,終其一生都不得展露這份天賦。
除了生源面窄之外,夫子也是個問題。岐州根本沒有大儒,虞衡不算,這位是實幹型人才,和學術性學者不一樣。
岐州窮,越窮的地方越沒有人想去,去了的也會想方設法調走。這就造成了,岐州境內的夫子,水平參差不齊,高水平的夫子屈指可數。
生源窄,教師水平一般般,會試時又要同天下所有的讀書人一起比試,能夠脫穎而出考中進士的人,要麼是天賦異稟的天才,要麼就是像虞衡這樣自帶外掛的傢伙。但這天下,天才數目何其少…虞衡這種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上輩子沒拯救過銀河系,都中不了這個頭彩。
所以,岐州的教育,是真的菜。
一地士子的科考成績會成為此地父母官考核時的重要依據,以岐州士子現在的總體水平,虞衡確實還得給他們好好打算打算。
眼瞅著馬上就要有一大波士子前來,虞衡還真擔心這裡頭有那麼些桀驁不馴的刺兒頭,來了岐州後什麼都不干,專門找岐州士子比試了。
上回下江南時,虞衡一個人挑穿了一個思源書院,碾壓別人是很爽的,但被別人按在地上摩擦,滋味兒就沒那麼好受了。
身為岐州刺史,虞衡可不想自己底下的士子被人全方位無死角吊打,趕緊想辦法給他們補課。
補課的內容也不走尋常路,別人都作死地給人肚子裡填四書五經史書策論,虞衡把這些全都扔一邊,重新給他們開了一門算學。
景隆帝和昭寧帝不是讓虞衡教出一幫審計人才來嗎?虞衡覺得自己可以放手去幹了。
除了虞衡之外,所有人都很懵逼。官學一部分人覺得虞衡這是在胡鬧,你一個六元及第的傳奇人物,按理說更明白科考考試都考些什麼。結果你放著這些儒家經典不教,轉去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算學?
莫不是腦子進水了吧?
岐州的士子們也很懵逼,本來聽聞刺史大人有意來官府看看,考量考量他們的水平,大夥心裡還挺高興。結果呢?刺史大人重點內容一個都不講,轉而教他們算學?
這是個什麼神奇的發展?
系統也想吐槽虞衡,
【宿主你可做個人吧。人家當了十多二十年的文科生,你一來就讓他們轉理科,這合適嗎?看看,孩子們都傻了!】
「我這是在害他們嗎?」虞衡怒,「我都算泄題了好不好!他們中間要是有能學好審計的,以後能有多大作為,不用我說你也知道吧?審計這活是一般人能幹的嗎?」
重要性槓槓的,這批士子要真能出幾個搞審計的人才,那絕對是各方勢力都要爭相拉攏的關鍵人物,分量可比同起點的士子重多了。
要不是怕他們的水平太菜,在接下來的比試中被人吊打,虞衡也不想費這個精力。給別人上課,也很累的好不好?
朝廷半個月前下發了關於增加算學一科取仕數目的通知,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想考進士科,沒放在心上。
如今虞衡大咧咧開算學課,有些心思靈活的士子已經察覺出幾分深意。
與此同時,其他士子也快到岐州了。就像虞衡預料中的那樣,確實有不少人充滿豪情壯志,想通過挑戰岐州士子的行為引起虞衡的注意力。
更離譜的是,這幫致力於給岐州士子找麻煩的士子們,領頭的竟然還是個虞衡的腦殘粉,提起虞衡當年挑穿思源書院的壯舉便雙眼放光,「我們若是能像嘉國公當年那樣,將岐州士子全都辯倒。嘉國公定然會抽空見我們一面!」
虞衡:???崇拜我還給我出難題,這特麼都是些什麼腦迴路?
對於其他不念書的百姓,虞衡就不可能拿文章給他們看,得到的回應肯定是人家看都不看就來上一句我不識字。
對於這類人,虞衡直接讓說書先生上場,上來就是一段震驚體,「震驚,這地方竟然讓太上皇捨不得回京!」
這標題,擱後世妥妥被罵,這年頭兒卻稀奇得緊,說書先生驚堂木一拍,這話一念,台下頓時鴉雀無聲,一雙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說書人,注意力全都被吸引了過來。
說書先生嘴皮子利索,常年說書,節奏也把握得十分到位,語氣也隨之跌宕起伏,聽得眾人如痴如醉,面露嚮往之色,恨不得親自跑去岐州去看看。
反正從虞衡收到的各地反饋情況來看,再過不久,岐州就要迎來一大波遊客了。
這一大波遊客,身份還挺特殊,大半都是讀書人。這年頭兒的讀書人其實挺難伺候,有些人真就是心比天高,略有不滿就開始扯大旗逼逼賴賴,又因為多念了幾本書,自有一股傲氣在,掐尖要強也是無法避免的。
看看每次春闈,各地士子齊聚京城時的熱鬧就知道了。挑釁比試就從來沒消停過,虞衡當年去江南,還以一己之力單挑了一整個書院來著。
虞衡自己的文化水平那絕對不用說,絕對的頂級。但岐州士子的總體文化水平嘛……那就不是那麼美妙了。
眾所周知,岐州是個窮地方,這年頭兒又不像後世搞義務教育,窮地方,大多數百姓家肯定也窮得叮噹響,溫飽都成問題,誰還會奢想送孩子去念書呢?
這種情況下,貧苦人家中或許有好苗子,卻在一開始就被切斷了念書的路,終其一生都不得展露這份天賦。
除了生源面窄之外,夫子也是個問題。岐州根本沒有大儒,虞衡不算,這位是實幹型人才,和學術性學者不一樣。
岐州窮,越窮的地方越沒有人想去,去了的也會想方設法調走。這就造成了,岐州境內的夫子,水平參差不齊,高水平的夫子屈指可數。
生源窄,教師水平一般般,會試時又要同天下所有的讀書人一起比試,能夠脫穎而出考中進士的人,要麼是天賦異稟的天才,要麼就是像虞衡這樣自帶外掛的傢伙。但這天下,天才數目何其少…虞衡這種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上輩子沒拯救過銀河系,都中不了這個頭彩。
所以,岐州的教育,是真的菜。
一地士子的科考成績會成為此地父母官考核時的重要依據,以岐州士子現在的總體水平,虞衡確實還得給他們好好打算打算。
眼瞅著馬上就要有一大波士子前來,虞衡還真擔心這裡頭有那麼些桀驁不馴的刺兒頭,來了岐州後什麼都不干,專門找岐州士子比試了。
上回下江南時,虞衡一個人挑穿了一個思源書院,碾壓別人是很爽的,但被別人按在地上摩擦,滋味兒就沒那麼好受了。
身為岐州刺史,虞衡可不想自己底下的士子被人全方位無死角吊打,趕緊想辦法給他們補課。
補課的內容也不走尋常路,別人都作死地給人肚子裡填四書五經史書策論,虞衡把這些全都扔一邊,重新給他們開了一門算學。
景隆帝和昭寧帝不是讓虞衡教出一幫審計人才來嗎?虞衡覺得自己可以放手去幹了。
除了虞衡之外,所有人都很懵逼。官學一部分人覺得虞衡這是在胡鬧,你一個六元及第的傳奇人物,按理說更明白科考考試都考些什麼。結果你放著這些儒家經典不教,轉去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算學?
莫不是腦子進水了吧?
岐州的士子們也很懵逼,本來聽聞刺史大人有意來官府看看,考量考量他們的水平,大夥心裡還挺高興。結果呢?刺史大人重點內容一個都不講,轉而教他們算學?
這是個什麼神奇的發展?
系統也想吐槽虞衡,
【宿主你可做個人吧。人家當了十多二十年的文科生,你一來就讓他們轉理科,這合適嗎?看看,孩子們都傻了!】
「我這是在害他們嗎?」虞衡怒,「我都算泄題了好不好!他們中間要是有能學好審計的,以後能有多大作為,不用我說你也知道吧?審計這活是一般人能幹的嗎?」
重要性槓槓的,這批士子要真能出幾個搞審計的人才,那絕對是各方勢力都要爭相拉攏的關鍵人物,分量可比同起點的士子重多了。
要不是怕他們的水平太菜,在接下來的比試中被人吊打,虞衡也不想費這個精力。給別人上課,也很累的好不好?
朝廷半個月前下發了關於增加算學一科取仕數目的通知,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想考進士科,沒放在心上。
如今虞衡大咧咧開算學課,有些心思靈活的士子已經察覺出幾分深意。
與此同時,其他士子也快到岐州了。就像虞衡預料中的那樣,確實有不少人充滿豪情壯志,想通過挑戰岐州士子的行為引起虞衡的注意力。
更離譜的是,這幫致力於給岐州士子找麻煩的士子們,領頭的竟然還是個虞衡的腦殘粉,提起虞衡當年挑穿思源書院的壯舉便雙眼放光,「我們若是能像嘉國公當年那樣,將岐州士子全都辯倒。嘉國公定然會抽空見我們一面!」
虞衡:???崇拜我還給我出難題,這特麼都是些什麼腦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