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頁
太子人都傻了,縱觀史書,也沒見過這樣的騷操作,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麼。
虞衡忍不住嘆了口氣,「您的私庫不也不缺錢嗎?」
「誰說的?」景隆帝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退位後,又沒把私庫全帶走,就帶了兩成,其他全留給老大了。行宮還有一幫人要養,誰說我不缺銀子?」自己隨便花和手心向上問人要銀子,感覺還是不同的,就算那個人是親兒子也一樣。
虞衡還未開口,太子先一步憂心道:「皇祖父竟面臨這般窘境?這次回京後,可得跟父皇好好商議一番。」
虞衡憋笑,景隆帝也忍俊不禁,「行了,逗你們的。虞衡沒上當,你倒眼巴巴跳出來認錯了。」
太子一本正經回道:「若皇祖父真過的窘迫,那便是我和父皇之罪過了。」
虞衡頓時笑出聲,「太子真孝順。」
景隆帝雖然覺得太子這會兒跳出來扛鍋,時機有點不對,但對於太子這份孝心,還是十分受用的,看虞衡也沒那麼大的火氣了,冷哼一聲道:「便宜你了。」
虞衡見景隆帝眼底帶笑,心知這茬便過去了,還膽大包天頂嘴道:「我可沒得什麼便宜,真正得了實惠的是國庫。胡尚書該樂得見牙不見眼了,我得寫封信給他,好好邀個功。」
「你就沒覺得你越來越像胡尚書了?」景隆帝吐槽。
虞衡斷然否認,「怎麼可能!」
自己行事這麼穩重大氣,哪裡摳門了?景隆帝這分明就是污衊!
第121章
虞衡拒不承認自己像胡尚書, 還覺得自己特大方,整個大宣都沒幾個比他更大方。
這話其實也沒太大的毛病,就橡膠廠那些東西, 虞衡要是不拿出來充當公用, 給國庫創收,就那些橡膠製品的利潤, 都夠虞衡八輩子了。
從這一點來看, 天底下比虞衡大氣的人真不多。
不然的話,虞衡直接以秦溶月的名義開個店鋪,在裡頭賣這些玩意兒,早就賺回來金山銀山了。
要不,虞衡拿著銀子在岐州轟轟烈烈的搞建設, 朝廷的反對之聲並不多呢。
御史也都不是傻的, 也有腦子不清楚的想要一波虞衡刷刷自己的名聲,結果還沒開始擼袖子干, 就被御史大夫給拍了回去。
廢話, 這些玩意兒可都是虞衡自己想出來的,人家願意拿出來給官府創收,那是人家大氣, 你們這幫二傻子還吃飽了撐的去參別人, 真把虞衡參煩了,撂挑子不干, 岐州原本能得的銀子,你們來補上?那數目,怕是賣了你們整個家都補不上。
既然得了好處,那就偷著樂,別跳出來蹦躂討人嫌。吃了人家的飯還嫌人家的飯不好吃, 做人不能太無恥。他們是御史,雖然乾的就是得罪人的活,但總歸還是要點臉的。
景隆帝心中未嘗沒有想給昭寧帝提議,讓虞衡接胡尚書班的想法。不過眼下說這話還太早了,還得再歷練虞衡一番。
這小子想弄個貧困戶免費就醫,還想在岐州試點,要幹的事情那麼多,再在岐州待一任吧。
其他人要是知道自己少了個入京機會,怕是要悔青腸子。但虞衡不一樣,這貨對自己有著迷之自信,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有天是要入閣的,事業上一路高歌猛進,最後當上首輔才是。對於進京這方面,虞衡表示:那不就是早晚的事嗎?反正都能進京,再擔任一屆岐州刺史就任唄。
說實在的,岐州現在百廢待興,虞衡一頓操作猛如虎,愣是把岐州慢慢給盤活了。這種從無到有穩紮穩打向上走的成就感,還真就不比入閣差。
巧了,虞衡這會兒也不太想離開,他還想把岐州打造成一個實業和旅遊業都十分興旺的特色州呢,哪能幹活干一半就把事情扔給別人。那爽點都砍半了。
再說了,虞衡已經把最艱難的部分,發展方向和實業都弄好了,接下來的事只要按部就班就行。真要別人調過來摘了這個大桃子……虞衡覺得其他人可能是在想桃子吃。
虞衡說把景隆帝當岐州旅遊大使,那真不是隨口說說,行動力也是槓槓滴。景隆帝前腳剛走,虞衡後腳就把這事兒給宣揚開了,還不是這年頭兒的街頭巷尾流言風,而是根據不同年齡層制訂了不同宣傳模式。
對於讀書人,那不用說,先把虞衡寫的那篇送別名篇給扔出去,等到諸多讀書人交口稱讚拍案叫絕時,再甩出接下來的話術,「這文章里說的這個有諸多奇處的地方就是岐州,太上皇都對那兒讚不絕口,離開時還特別捨不得,也正是因為如此,嘉國公才作了這篇文章呢!」
在這種天子受命於天坐擁天下的環境中,一個讓帝王都讚不絕口流連忘返的絕妙去處,對其他人的吸引是巨大的。尤其是,許多讀書人還真不差錢,想也可以理解,念書就是一件燒錢的活,家底不殷實的,根本供不起一個讀書人。
另外,讀書人也講究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倡導大家多出門走走,到處遊學,增加自己的見識,開拓自己的眼界。
有錢,有出去旅遊的正當理由,不少讀書人一聽這話。心裡就活絡開來,都是一個想法:岐州有那麼多新奇事物,又有個傳奇人物坐鎮,這些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不去見識一番,真是可惜了。
再說了,虞衡可是六元及第的科考大佬,要是他們能僥倖得虞衡點撥一二,那不就賺大發了嗎?
虞衡忍不住嘆了口氣,「您的私庫不也不缺錢嗎?」
「誰說的?」景隆帝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退位後,又沒把私庫全帶走,就帶了兩成,其他全留給老大了。行宮還有一幫人要養,誰說我不缺銀子?」自己隨便花和手心向上問人要銀子,感覺還是不同的,就算那個人是親兒子也一樣。
虞衡還未開口,太子先一步憂心道:「皇祖父竟面臨這般窘境?這次回京後,可得跟父皇好好商議一番。」
虞衡憋笑,景隆帝也忍俊不禁,「行了,逗你們的。虞衡沒上當,你倒眼巴巴跳出來認錯了。」
太子一本正經回道:「若皇祖父真過的窘迫,那便是我和父皇之罪過了。」
虞衡頓時笑出聲,「太子真孝順。」
景隆帝雖然覺得太子這會兒跳出來扛鍋,時機有點不對,但對於太子這份孝心,還是十分受用的,看虞衡也沒那麼大的火氣了,冷哼一聲道:「便宜你了。」
虞衡見景隆帝眼底帶笑,心知這茬便過去了,還膽大包天頂嘴道:「我可沒得什麼便宜,真正得了實惠的是國庫。胡尚書該樂得見牙不見眼了,我得寫封信給他,好好邀個功。」
「你就沒覺得你越來越像胡尚書了?」景隆帝吐槽。
虞衡斷然否認,「怎麼可能!」
自己行事這麼穩重大氣,哪裡摳門了?景隆帝這分明就是污衊!
第121章
虞衡拒不承認自己像胡尚書, 還覺得自己特大方,整個大宣都沒幾個比他更大方。
這話其實也沒太大的毛病,就橡膠廠那些東西, 虞衡要是不拿出來充當公用, 給國庫創收,就那些橡膠製品的利潤, 都夠虞衡八輩子了。
從這一點來看, 天底下比虞衡大氣的人真不多。
不然的話,虞衡直接以秦溶月的名義開個店鋪,在裡頭賣這些玩意兒,早就賺回來金山銀山了。
要不,虞衡拿著銀子在岐州轟轟烈烈的搞建設, 朝廷的反對之聲並不多呢。
御史也都不是傻的, 也有腦子不清楚的想要一波虞衡刷刷自己的名聲,結果還沒開始擼袖子干, 就被御史大夫給拍了回去。
廢話, 這些玩意兒可都是虞衡自己想出來的,人家願意拿出來給官府創收,那是人家大氣, 你們這幫二傻子還吃飽了撐的去參別人, 真把虞衡參煩了,撂挑子不干, 岐州原本能得的銀子,你們來補上?那數目,怕是賣了你們整個家都補不上。
既然得了好處,那就偷著樂,別跳出來蹦躂討人嫌。吃了人家的飯還嫌人家的飯不好吃, 做人不能太無恥。他們是御史,雖然乾的就是得罪人的活,但總歸還是要點臉的。
景隆帝心中未嘗沒有想給昭寧帝提議,讓虞衡接胡尚書班的想法。不過眼下說這話還太早了,還得再歷練虞衡一番。
這小子想弄個貧困戶免費就醫,還想在岐州試點,要幹的事情那麼多,再在岐州待一任吧。
其他人要是知道自己少了個入京機會,怕是要悔青腸子。但虞衡不一樣,這貨對自己有著迷之自信,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有天是要入閣的,事業上一路高歌猛進,最後當上首輔才是。對於進京這方面,虞衡表示:那不就是早晚的事嗎?反正都能進京,再擔任一屆岐州刺史就任唄。
說實在的,岐州現在百廢待興,虞衡一頓操作猛如虎,愣是把岐州慢慢給盤活了。這種從無到有穩紮穩打向上走的成就感,還真就不比入閣差。
巧了,虞衡這會兒也不太想離開,他還想把岐州打造成一個實業和旅遊業都十分興旺的特色州呢,哪能幹活干一半就把事情扔給別人。那爽點都砍半了。
再說了,虞衡已經把最艱難的部分,發展方向和實業都弄好了,接下來的事只要按部就班就行。真要別人調過來摘了這個大桃子……虞衡覺得其他人可能是在想桃子吃。
虞衡說把景隆帝當岐州旅遊大使,那真不是隨口說說,行動力也是槓槓滴。景隆帝前腳剛走,虞衡後腳就把這事兒給宣揚開了,還不是這年頭兒的街頭巷尾流言風,而是根據不同年齡層制訂了不同宣傳模式。
對於讀書人,那不用說,先把虞衡寫的那篇送別名篇給扔出去,等到諸多讀書人交口稱讚拍案叫絕時,再甩出接下來的話術,「這文章里說的這個有諸多奇處的地方就是岐州,太上皇都對那兒讚不絕口,離開時還特別捨不得,也正是因為如此,嘉國公才作了這篇文章呢!」
在這種天子受命於天坐擁天下的環境中,一個讓帝王都讚不絕口流連忘返的絕妙去處,對其他人的吸引是巨大的。尤其是,許多讀書人還真不差錢,想也可以理解,念書就是一件燒錢的活,家底不殷實的,根本供不起一個讀書人。
另外,讀書人也講究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倡導大家多出門走走,到處遊學,增加自己的見識,開拓自己的眼界。
有錢,有出去旅遊的正當理由,不少讀書人一聽這話。心裡就活絡開來,都是一個想法:岐州有那麼多新奇事物,又有個傳奇人物坐鎮,這些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不去見識一番,真是可惜了。
再說了,虞衡可是六元及第的科考大佬,要是他們能僥倖得虞衡點撥一二,那不就賺大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