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是細細一思索,這程老太監能有今日也不意外, 這老妖怪最讓人敬服的就是他那一雙“慧眼”,看人從不走眼:哪個有權柄的大太監不是一串串的的徒子徒孫, 這原是大太監的臉面,毫不稀奇。這程老太監也有徒子徒孫,只是他的徒弟僅有數的幾個,難得的個個都是有分寸懂進退的妥當人,踏實不說,還孝順。叫他這總管太監也艷羨的很。

  程老太監一輩子忠於王事,低調沉穩的全不似個掌權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安安穩穩的走到告老,叫旁人縱使眼熱,也只能嘆服敬仰。

  “罷了,叫內務府允程大伴的請。程大伴可有子侄親眷在,若有,問大伴的意思,可一併遷來隨大伴在都中宅院過活,令其好生奉養孝敬大伴。”

  總管太監非是人精不可擔負,對皇上看在眼裡的人都有一本帳記在心頭,當下就稟明道:“程總管在真定老家確有族人,只是皆是遠支,都不親近。不過程總管早年曾認下一女一子,這女兒原是侍奉先惠後的宮女,早已歲滿出宮了;這兒子卻是程總管在宮外撿的,是個未能入選宮禁的乞兒。”

  這一說倒引起了慶和帝的興致:“哦?如今大伴義子在何處當差?”

  總管太監見慶和帝起了意頭,忙回道:“不曾進宮,程總管把義子正經養在宮外。”

  總管太監與程老太監遠近無仇怨,他又告老,得皇上看重,樂得賣好:“程總管的這雙兒女為人都頗忠厚,這義子買賣做得甚好,幾年前被內務府看中,選進去得了小差事,那成套相配房舍的帳簾圍搭就是他家先興起來的。”這意思,自然是說程老太監的義子並不曾倚仗他父親的勢,要不然也不會前幾年才被內務府選做皇商,可知早十年可是程老太監管內務府事的時節。

  這一說慶和帝倒是想了起來,並非是因程大伴的緣故,而是內務府曾上過摺子,提及一個承辦成套帳簾圍搭的小皇商在宮妃省親一事中足足上交幾十萬兩的潤銀。內務府總管大臣是慶和帝的心腹,是從戶部升補上來的,曾私下裡用這家的帳本跟慶和帝直言勛貴奢靡,是國之蛀蟲。

  “原來是程大伴義子,果然有大伴之風。大伴老成忠敬,著有勞績,有此子息,幸之。”慶和帝頗欣慰,放下茶盞嘆說。

  總管太監笑道:“程總管有皇恩庇佑,好運道自然盡有。說起來,這義女也了不得,當日歲滿出宮,在好幾家做過教引之職,有弘傳闈德之功。直到其養女出嫁,才辭館安養。程總管一門都忠心體國,這外孫女嫁的卻是出征安南國的忠勇之士,其女婿悍勇非常,正是皇商賜宴將帥時,狄大將軍向您贊提過的湛小將。”這狄大將軍已解甲榮養,狄家滿門忠烈,只剩幾個年歲尚小的孫輩,不涉軍權,總管太監才敢言說。

  慶和帝聞言,越發高興,言語和悅,笑說:“竟是他家,好,好!”果然隨了大伴,都不是攬權貪享之流,有節有義,叫人放心。

  慶和帝自平安南後忙於組建西山銳勇營,為皇帝嫡軍,他有意提拔出身寒微的將官,正與軍機大臣斟酌兵部呈遞的名單,這湛冬之命本也在列,此時叫慶和帝又想起來。

  總管太監回了好一會兒話,哄得當今心情大好。御前伺候的宮女太監個個心裡都嘆服,又有機靈的小黃門動腦子記下總管太監的話,要傳告到程老總管耳邊,替總管太監揚功賣好。

  到底記掛中宮報上來的事情,這日午膳當今便令傳至中宮,要與皇后說話。

  皇后雍容華貴,言語從容,寥寥數語就把事情稟明了,末了道:“……非是臣妾以此等小事擾君,實是福佑尚小,就得外親如此算計,實在沒有此等道理!”

  慶和帝已生過一場氣,此時再聞,倒更有啼笑皆非之感:太上皇昔年縱的這些勛貴忒過了,自以為是到這等淺薄無知的地步。

  “罷了。已多有朝臣上折彈劾這兩處國公府,交通外官,依勢欺民等罪。朕本只想等著刑部上書奏請批覆就是。不料賈氏再三妄為,辜負朕恩,著革去世職,令錦衣府驗清家產,速速查辦。”

  在當今這裡,榮寧二府僅為四王八公的一份子,當今厭惡的,也是這些舊勛貴世家交結起來的勢力。單拎出榮國府來,實在不被當今看在眼裡。就連賈貴妃,也不過初時有些用處,只因安撫太上皇看重老臣的緣故,才抬舉了高位,何曾叫當今真擺到棋盤上計算過。自宮妃省親之後,這些舊勛貴的家底被挖的七七八八,於朝廷於皇帝,都堪比雞骨而已。就連南安郡王聯合幾家在平安州的異動,也不夠是末路上的狗急跳牆之舉,當今料理起來亦是毫不費力。

  賈妃連棋子都算不上,偏偏上躥下跳惹人厭惡。這賈妃亡故,看在福佑公主的份上,慶和帝其實只打算把榮國府扔在邊角落裡,由得他家生灰敗落就是。這等子弟無能,家底糜擲耗空的舊勛貴,不需管他,只等幾年過去,他自己就衰落的找不見了,如同無數落魄世家一樣,空抱著祖德,末了連尋常百姓都不如。

  偏生這榮國府與賈妃一樣,非要跳出來給皇家找不自在。國朝多少大事,慶和帝哪有這些閒工夫理會這癬疥小事,偏生這疥癩之疾叫人看見了又噁心的緊,索性一巴掌摁死了事。

  皇后聽當今下旨意,不吭一聲。心下暗曬:這賈妃在時,自以為是個人物,自以為國公府好大的威風,其實若不是礙著太上皇,這些舊勛貴有如土雞瓦犬,有甚值得入眼的。況且太上皇也並非真重這幾家,不過是握在手裡與陛下博弈的工具罷了,還不甚順手合意。甄家倒了之後,太上皇也丟手不理了,這幾家不縮起來,還上趕著找死。如今榮國府才是開始,只怕後頭能牽出一串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