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隨著年紀的增長,花木蘭的心是越來越軟了,被祝思親一求險些就要答應。
正在這時,又走進來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和小女孩和嬌俏可人的思親截然不同,渾身散發著一股名為冷硬的氣質,年紀小小就束髮結髻,穿著一身練功用的短打,一看去當真是雌雄莫辨。
花木蘭見著這個小女孩來了,吃了一驚,抬頭看了看天,不可置信說道:「念遠你怎麼來了?這個時辰你應該還沒練完五百次扎刺吧。」
花念遠在離著花木蘭三步遠的地方站定,規規矩矩行禮:「孩兒見過娘親。」
花木蘭趁著這個空檔也想明白了:「你母親讓你來的。」
花念遠規規矩矩答道:「是。母親說她在後山等您。」
花木蘭摸了摸下巴想了想,愣是沒想出來祝英台想做什麼,只得應了一句:「我這就是去,念遠你在家裡帶好妹妹,她若是不想練功也由她。只是不許她鑽進書房看書。一天到晚都扎在書中不出來,熬壞了身子骨可不是鬧著玩的。」
「是,孩兒知道了。」花念遠還是恭恭敬敬應道。
花木蘭有些無奈地摸了摸花念遠的頭,邁著大步離去了。明明這兩個孩子都是當年鬧蝗災祝英台因為一時不忍收下的,收養時辰前後間隔時間也不超過半個時辰,成長過程中也是受祝英台教導比較多,可偏偏一個性子像祝英台小時候,一個像花木蘭小時候。
對于思親的性子,花木蘭也沒什麼想法。她的女兒如此這般無憂無慮過下去也是極好的,若是同她母親一般,少年乍逢大難,被世事磨成一副考慮周翔,滴水不漏的樣子反而不美。
至於念遠,花木蘭就頭疼了。她自記事起就明白家中的責任她要一肩挑起來,所以養成了堅毅果敢,打碎牙和血吞的個性。
後來歷經世事才知道剛極易折這個道理,整個人變得圓融而樂知天命。至於中間所吃的苦頭,數不勝數。為人親長,自然希望子女無病無憂到百年,所以從念遠展露出這個苗頭起,花木蘭就一直在試圖糾正。只是很可惜,一直沒結果。
一邊思考著念遠的教育問題,花木蘭一邊走上了後山,那是她和祝英台商談事情的地方。畢竟家中雖好,但終究是有兩個孩子在,感情偶爾還是需要二人空間的。
祝英台已經恢復了女子打扮,往年間被風霜浸潤過的眉眼已經被時光釀成了溫婉大氣,所以花木蘭也沒叫她那個昔年的字,而是改以名相稱:「英台,你叫我做什麼?」
祝英台是雙膝併攏坐在地上的,懷中好像還抱著什麼東西,拍了拍身邊的地示意花木蘭坐過去。
花木蘭雖然疑惑,但還是坐了過去,然後隨意瞟了一眼之後瞳孔就在一瞬間緊縮。如果能夠具現成實物,那麼花木蘭現在就是一隻見到危險事物而拱起脊背的老虎。
「想看嗎?」祝英台揚了揚手中的書冊。
花木蘭考慮了一會兒,實誠地點了點頭。要說不想看根本就是假的,八年前那個老僧出現時就對祝英台說,看完此書,若是想一遂心愿,可按書中之法施行。
這麼多年來,花木蘭絞盡腦汁才想明白自己的枕邊人的心愿是什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應是英台心中所痛,只是為何英台之父卻無英台這個女兒,花木蘭怎麼也沒想明白。
不過多年戎馬生涯讓她用直覺感受到了一件事,就是那本書冊極為危險,若是英台照書中之法施行,此生就很難相見了。
這麼些年花木蘭也不是沒翻箱倒櫃找過這本害人的書冊,只是不知為何,她從來就沒找到過。
也許是花木蘭眼中渴望之火太過濃烈,也許是祝英台捉弄人之心又起,總之那本書冊,花木蘭沒拿到。就好像變戲法一般,書冊又在祝英台手中消失了。
在花木蘭目瞪口呆的表情中,祝英台拋出了一個問題:「木蘭,你可曾後悔過當初攻入建康城即掛印辭官的舉動。」
「沒有。」這個問題花木蘭回答的十分乾脆。
隨手撿起了一個土塊在雙指間揉搓,花木蘭整理好了措辭:「那太辛苦了。要和戰陣之人斗,要和廟堂之人斗,要約束兵卒,嚴於修身。還連累英台你跟著我一起忙得腳不沾地,除卻公務我們都說不上什麼體己話。」
「先帝的恩,在攻下建康城的時候我就已經還完了。我想過一點舒心日子,就像現在這樣。每天睜眼看到的是你,不用想著去算計誰,也不用防著被誰算計。可以教導念遠和思親,雖然我好像只能教念遠,思親並不喜歡習武。」花木蘭說道最後發出一聲老父親的喟嘆,似乎對思親不喜練武一事耿耿於懷。
花木蘭手中的土坷垃已經被搓沒了,於是她拍了拍手繼續說道:「現在父母親也很好,三郎繼承了我的爵位,只要不是後代不肖,保三代富貴還是沒問題了。至於之後,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就管不著了。」
「總之,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拍完了手上的灰,花木蘭為自己當前的生活下了一個結論。
祝英台耐心聽完了,然後露出一個笑來。熟知祝英台性格的花木蘭總感覺這個笑裡帶上了釋然的意味。
然後那本一直讓花木蘭十分在意的書冊又出現在了祝英台手裡,祝英台笑著把書冊遞到了花木蘭手裡:「你不是一直想看嗎?看吧。」
正在這時,又走進來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和小女孩和嬌俏可人的思親截然不同,渾身散發著一股名為冷硬的氣質,年紀小小就束髮結髻,穿著一身練功用的短打,一看去當真是雌雄莫辨。
花木蘭見著這個小女孩來了,吃了一驚,抬頭看了看天,不可置信說道:「念遠你怎麼來了?這個時辰你應該還沒練完五百次扎刺吧。」
花念遠在離著花木蘭三步遠的地方站定,規規矩矩行禮:「孩兒見過娘親。」
花木蘭趁著這個空檔也想明白了:「你母親讓你來的。」
花念遠規規矩矩答道:「是。母親說她在後山等您。」
花木蘭摸了摸下巴想了想,愣是沒想出來祝英台想做什麼,只得應了一句:「我這就是去,念遠你在家裡帶好妹妹,她若是不想練功也由她。只是不許她鑽進書房看書。一天到晚都扎在書中不出來,熬壞了身子骨可不是鬧著玩的。」
「是,孩兒知道了。」花念遠還是恭恭敬敬應道。
花木蘭有些無奈地摸了摸花念遠的頭,邁著大步離去了。明明這兩個孩子都是當年鬧蝗災祝英台因為一時不忍收下的,收養時辰前後間隔時間也不超過半個時辰,成長過程中也是受祝英台教導比較多,可偏偏一個性子像祝英台小時候,一個像花木蘭小時候。
對于思親的性子,花木蘭也沒什麼想法。她的女兒如此這般無憂無慮過下去也是極好的,若是同她母親一般,少年乍逢大難,被世事磨成一副考慮周翔,滴水不漏的樣子反而不美。
至於念遠,花木蘭就頭疼了。她自記事起就明白家中的責任她要一肩挑起來,所以養成了堅毅果敢,打碎牙和血吞的個性。
後來歷經世事才知道剛極易折這個道理,整個人變得圓融而樂知天命。至於中間所吃的苦頭,數不勝數。為人親長,自然希望子女無病無憂到百年,所以從念遠展露出這個苗頭起,花木蘭就一直在試圖糾正。只是很可惜,一直沒結果。
一邊思考著念遠的教育問題,花木蘭一邊走上了後山,那是她和祝英台商談事情的地方。畢竟家中雖好,但終究是有兩個孩子在,感情偶爾還是需要二人空間的。
祝英台已經恢復了女子打扮,往年間被風霜浸潤過的眉眼已經被時光釀成了溫婉大氣,所以花木蘭也沒叫她那個昔年的字,而是改以名相稱:「英台,你叫我做什麼?」
祝英台是雙膝併攏坐在地上的,懷中好像還抱著什麼東西,拍了拍身邊的地示意花木蘭坐過去。
花木蘭雖然疑惑,但還是坐了過去,然後隨意瞟了一眼之後瞳孔就在一瞬間緊縮。如果能夠具現成實物,那麼花木蘭現在就是一隻見到危險事物而拱起脊背的老虎。
「想看嗎?」祝英台揚了揚手中的書冊。
花木蘭考慮了一會兒,實誠地點了點頭。要說不想看根本就是假的,八年前那個老僧出現時就對祝英台說,看完此書,若是想一遂心愿,可按書中之法施行。
這麼多年來,花木蘭絞盡腦汁才想明白自己的枕邊人的心愿是什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應是英台心中所痛,只是為何英台之父卻無英台這個女兒,花木蘭怎麼也沒想明白。
不過多年戎馬生涯讓她用直覺感受到了一件事,就是那本書冊極為危險,若是英台照書中之法施行,此生就很難相見了。
這麼些年花木蘭也不是沒翻箱倒櫃找過這本害人的書冊,只是不知為何,她從來就沒找到過。
也許是花木蘭眼中渴望之火太過濃烈,也許是祝英台捉弄人之心又起,總之那本書冊,花木蘭沒拿到。就好像變戲法一般,書冊又在祝英台手中消失了。
在花木蘭目瞪口呆的表情中,祝英台拋出了一個問題:「木蘭,你可曾後悔過當初攻入建康城即掛印辭官的舉動。」
「沒有。」這個問題花木蘭回答的十分乾脆。
隨手撿起了一個土塊在雙指間揉搓,花木蘭整理好了措辭:「那太辛苦了。要和戰陣之人斗,要和廟堂之人斗,要約束兵卒,嚴於修身。還連累英台你跟著我一起忙得腳不沾地,除卻公務我們都說不上什麼體己話。」
「先帝的恩,在攻下建康城的時候我就已經還完了。我想過一點舒心日子,就像現在這樣。每天睜眼看到的是你,不用想著去算計誰,也不用防著被誰算計。可以教導念遠和思親,雖然我好像只能教念遠,思親並不喜歡習武。」花木蘭說道最後發出一聲老父親的喟嘆,似乎對思親不喜練武一事耿耿於懷。
花木蘭手中的土坷垃已經被搓沒了,於是她拍了拍手繼續說道:「現在父母親也很好,三郎繼承了我的爵位,只要不是後代不肖,保三代富貴還是沒問題了。至於之後,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就管不著了。」
「總之,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拍完了手上的灰,花木蘭為自己當前的生活下了一個結論。
祝英台耐心聽完了,然後露出一個笑來。熟知祝英台性格的花木蘭總感覺這個笑裡帶上了釋然的意味。
然後那本一直讓花木蘭十分在意的書冊又出現在了祝英台手裡,祝英台笑著把書冊遞到了花木蘭手裡:「你不是一直想看嗎?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