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丕現在所說的關於陸遜的事情,都是曹操早已知道的。

  陸遜年輕,曹丕比陸遜還要年輕。

  指望著從曹丕口中得到關於陸遜的內幕消息,那也太看得起自己這個次子了。

  曹操也沒有很失望,平靜道:「我也覺得這位陸尚書面善。我這次請了別駕崔季珪出馬,帶陸尚書在冀州行事,應當是不錯的。」他口中說的崔季珪,就是荀彧推薦給皇帝的崔琰,當初為了在皇帝面前誇耀顯能,站上道德的制高點,結果被皇帝一番詰問,問得汗流浹背。如今冀州有好幾位別駕,按道理是只有一位的。所謂別駕,就是說州牧或刺史出行的時候,屬官都是幾人一輛車,但獨有這人地位高,可以單獨一輛車,稱為別駕。冀州正式的別駕,其實只有劉備一人,這是從中央領俸祿的。而剩下的這幾位別駕,如崔琰等人,其實都算是曹操的私人屬官了,錢糧是從曹操個人手中出的。

  曹操話鋒一轉,又變成了父子對話,道:「你這二年在外面,課業可曾落下了?」

  曹丕如坐針氈,垂首道:「回父親話,兒子不敢懈怠。」但其實伴駕在外,他多數時間都是在路上,讀書的時間是比從前少了許多,就算是有時間的時候,也多是郎官之中幾個子弟約著,往東山野獵去。

  曹操只看他面色便知道實際情況,也不點破,只是道:「這位崔先生師從大儒鄭玄,又曾遊學四州,學問很過得去。你既然在冀州,就不要浪費了這樣的機會。我同崔先生打個招呼,你每日忙完陸尚書交待的公務之後,往崔先生處讀書學習兩個時辰。不要荒廢了課業。如今天下已經平定,弓馬上的功夫再好,也不如會講學讀經、治理政務。不然你看陛下如此信重你長兄,難道是因為你長兄能以一當百?都是因為你長兄少年時勤學,如今能為陛下分憂的緣故。」

  曹丕雖然很懷疑皇帝信重長兄是因為父親所說的原因,但此時自然不能辯駁,忙起身立著聽了,恭敬道:「兒子知道了。有勞父親費心。兒子回去就給崔先生問好。」

  曹操又道:「你如今也大了,自己一個人住不像樣子。我派了幾個人去服侍你起居。第一要辦好差事,第二要專心課業。記住了?下去吧。」

  曹丕強撐著出了門,才任由羞窘的紅色湧上臉來。他當然明白父親會有此一提,正是因為兩年前甄氏之事。自從袁熙出海,曹丕便覺得此事忽然了無趣味。哪怕跟著皇帝回到長安,知道甄宓就在數道宮牆之外的長樂宮中,曹丕的心也再沒有那樣激烈躍動過。照他自己想來,也覺兩年前的自己太過衝動魯莽了。想到甄宓,他仍有心愛之情,三年期滿,自然還要迎她回來。但是做人做事的手段,他是再不可能像曾經那個十四歲的少年了。

  而另一邊冀州別駕崔琰,得了曹操的命令,來輔佐陸遜在冀州便宜行事。

  崔琰見了陸遜年輕,本就心裡有些犯嘀咕,待到聽說要往鄉間選人讀書識字,更覺難以實行,道:「陸尚書勿怪,我是從前在民間生活過的。像您要求的這等鄉間年輕人,既要聰明向學,還要有力氣熱心,這樣的年輕人在鄉間可都是壯勞力,是每家每戶的頂樑柱。您這忽然來了,說要帶人去讀書,咱們知道是好事兒,可鄉里的人哪裡管這些?他們只知道走了一個年輕人,他們一家就少了一個壯勞力……再說就算把人召集到了,旁的且不論,這紙墨筆硯的費用,可不是小數……此事恐怕難行。倒還是這書冊上,教給鄉間農戶怎麼用曲轅犁、水碓脫殼等法子,他們還願意學些。」

  陸遜薄薄的眼皮一掀,笑道:「崔別駕,正因為有這些難處,所以才要曹州牧派了您來輔佐我。若是此事兒輕而易舉便能做成了,又何用崔別駕呢?」

  崔琰吃了個軟釘子,倒是想起從前被皇帝詰問那一遭來,看來這皇帝調|教出來的助農曹尚書,跟遠在長安的皇帝是一個脾性,極不好惹的。

  崔琰有從前的教訓在,這次沒有繼續唱反調,也笑道:「陸尚書見得透徹。咱們如今在鄴城,不如就從鄴城轄下的這十三處縣鄉里選起?到底也是冀州治所,鄉民見識也比別處不凡,上手時要容易些。陸尚書以為如何?」

  於是陸遜坐鎮治所鄴城,底下曹丕等同來的數名尚書郎,各自分管幾個郡,在當地官吏的輔佐下,將助農曹的恩旨下達給鄉民。經過陸遜、曹丕等人實地走過尋訪之後,從冀州十三個郡國上百個縣鄉之中,第一批總計選出來兩百三十七個助農曹學員,要他們每月抽出一旬的時間來,到各自郡府學堂之中,上午讀書識字,下午學造先進農具等物。

  冀州府中,崔琰正向曹操匯報這段時日來的見聞,「說來也怪,這陸尚書親去挑選的學員,放著鄉間亭中那等三老家的年輕人不用,倒寧願要窮得只能去給人做奴僕的那等。平原上有田有地的農戶不要,反倒往山里多走許多路,選那等只有買賣糧食的時候才得出來的山裡人。我看這陸尚書選人,倒像是越窮越好的。這到底是我看錯了,還是陸尚書自己有偏好,又或者是……陛下交待的?」他自己也覺得匪夷所思,看一眼沉思的曹操,遲疑道:「這不能是陛下交待的吧?」

  曹操掩去深思之色,笑道:「陛下的心思,又豈是我等能摸清的呢?咱們只管輔佐這些助農曹的大人做事,屆時送他們回長安去便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