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他不是就那麼把種子灑在了冰層里,而是先用自己的熱與光,融化了冰層,而後才在那被融化的冰水灌飽的黑土中,小心而珍惜得埋下去這粒種子。

  劉協見曹昂目中瑩然有淚,這一刻與他心意相通,明白他的激動感懷,卻只是淡淡一笑,並不點破,轉頭望向倉池靜靜的流水,又道:「戰亂疫病之後,民間百業凋敝,待到糧食稍微充盈一些,也要提振商業,使百姓富足。朕私下裡想過了,從前經西域絲綢之路往外售賣的貨物,都是我國領先於別處的物資,不管是絲綢錦緞,還是陶瓷漆器,只要咱們修好了路,找對了航線,還會再繁榮起來的。」他對此時漢朝的手工業水平有信心,至少絲綢錦緞、陶瓷漆器等物品,在世界上是領先獨特的。在內要安定,在外要敢於走出去,售賣商品是一樣,若是能引進別處產量大的作物,更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而隨著農業與商業的發展,借著助農曹勢力深入民間,借著活字印刷、中央書局再養出一批屬於朝廷的讀書人,他的手中,也就有了獨立於豪強大族之外的另一股力量。

  此時的倉池畔,一絲風也無,唯有水流激板葉的聲音好似琴曲,而碓頭擊打在石舀中草藥上的聲音好似鼓點,君臣二人坐在百廢待興的當下,卻好似已望見了花團錦簇、海清河宴的未來。

  只是君臣二人都清楚,這樣的當下與那樣的未來之間,並不會自己連接起來,中間那條路,需要他們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

  良久,劉協忽然道:「朕從前跟你說,想要三十歲的時候,放手天下事,去遊覽大好河山。子脩你說還有可能嗎?」

  曹昂笑起來,道:「大約要等到陛下不惑之年了……」

  「怕是要等到朕花甲之年了……到時候朕就又是老頭子了……」劉協嘀咕道,有些唏噓,光陰如流水,再活一世,也是一般。

  曹昂沒有留意那個有些奇怪的「又」字,笑道:「陛下就算年長之後,也會是位丰神俊朗的長者。」

  劉協笑道:「那子脩就會是位清正端方的老賢臣。」

  君臣二人在繁重的政務之外,難得偷閒談笑了兩句。

  淳于陽前來通報,道:「前殿虎賁中郎將孔融與黃門侍郎鍾繇求見。」頓了頓,又道:「子龍(趙泰字)上個月就回來了,也想見陛下,只是羞慚不敢開口。」

  劉協先笑道:「子龍有什麼羞慚的?通往異域的路,本就艱險重重,走不通也是常理,要他晚些時候來陪朕一同用膳,朕也想見他了。」又對曹昂道:「你說這孔北海與鍾元常一同前來,所為何事?」他不等曹昂回答,微微一笑,道:「咱們君臣私下說話的時候,外面那些豪強大族可是如臨深淵,生怕朕回來之後第一道諭旨,就是要把吳地分田改制之事施行全國吶。這二位啊,說不得就是來探聽消息的。」

  作者有話要說:三更完畢,周末愉快~

  碓(與對同音)

  以及,本文怎麼突然漲收藏啦,是不是哪位小可愛讀者幫我推文了呀?非常感謝啦!感謝在2021-02-20 09:20:49~2021-02-20 11:29:17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君司夜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239章

  此時來求見的這兩人, 鍾繇乃是舉孝廉出身,相貌不凡,聰慧過人, 做了黃門侍郎, 本該是皇帝近臣,向宮內傳達外面的事情。但因為劉協做皇帝, 自己就整天在外面跑,也時常召見楊彪等大臣。所以在他做皇帝這十年來, 黃門侍郎就成了一個閒職。黃門侍郎說起來是皇帝的近臣, 實際上有些黃門侍郎未必見過皇帝第二面。

  而孔北海孔融,乃是孔子後人, 名聲是很大的, 就是戰鬥力不太行, 原本為北海郡守, 後來兼領青州刺史, 卻給袁譚領兵打敗。他算是逃出來之後, 回長安復命的。劉協雖然不準備用他的能力, 但卻不得不用一用他的名頭, 所以給了他一個虎賁中郎將的職位,將人留在了中央。

  這鐘繇與孔融,俱是第二次面見皇帝。

  劉協攜曹昂, 已回了未央殿, 見底下兩人雖然穩穩立著、但神色中難掩緊張之色,便心中有數——這兩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今日求見來要說的事情,都不會是什麼他這個皇帝聽了之後會開心的事情。

  既然如此,索性就別讓他們開口敗興了。

  劉協道:「元常(鍾繇字)、文舉(孔融字)二位來得正好。朕昨日新得了一批紙, 妍妙光輝,不是從前黃紙所能比擬。正在想要用誰來試一試這紙才算相得益彰,你們二位就來了。」於是就命宮人呈上昨日在盧毓處所得的左伯紙,又有備好的韋誕墨,便請鍾繇與孔融試筆。

  鍾繇與孔融原本心中有事,還有些放不開,但一見到這樣鮮亮的新紙,立時都顧不得了。他們都是讀書人,自然有讀書人的癖好。

  於是幾筆下去之後,兩人倒是起了相較之心,筆走游龍,互不相讓。

  孔融雖然能詩善文,但書法非他所長,漸漸便停了筆,與皇帝、曹昂一同,只看鐘繇一人運筆如飛。

  只見鍾繇此時寫的乃是蔡邕的詩作《飲馬長城窟行》。鍾繇學習書法,據他自己說,受蔡邕的影響很深。此時在皇帝面前顯技,不由自主就寫下了蔡邕的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