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協仔細聽了楊彪的擔憂,一笑,自己解答了方才的問題,道:「文先你說的,既對也不對。要朕說來,正因為你沒看透其中關竅,所以才會如此消極悲觀。朕告訴你,王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的改革,乃是自上而下的,但這樣違背地方豪強大族利益的改革,又有誰敢去執行呢?空有好的政策,卻沒有執行的人員與手段,不就像是在空中建造樓閣一樣嗎?最後失敗也就不奇怪了。而吳地之所以成功,固然有你說的這些天時地利的原因,可是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人和。吳地的改革,既是朕調兵自上而下強壓推行,又是朕命人在吳地宣講、百姓渴望有自己的田地耕種——他們既是受益人,又是執行人,這樣的改革是一定會成功的。朕希望在接下來的十二州中,調兵自上而下的改革少一些,宣講自下而上的改革多一些。朕相信,多則五年,少則三年,紛亂過後,一定會讓文先你看到一個更加彭勃昂然的人間。」

  作者有話要說:午安,周末多更見!感謝在2021-02-18 12:01:31~2021-02-18 20:35:5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大莉水手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狐天天 20瓶;muwenmuwen 10瓶;41970797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236章

  楊彪不得不承認, 眼前這位年輕的皇帝的確極有蠱惑人心的本事,饒是見多識廣、年近花甲的他,也為皇帝所展望的美好前景而心神蕩漾, 甚至恨不能立時起身跟著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業來。

  這一番懇談下來, 楊彪終於明白,為什麼他的兒子楊修當初鐵了心要接遴選良才的差事, 為什麼曹昂、淳于陽、蘇危等青年俊傑跟隨在皇帝身邊忠心耿耿。

  皇帝有一種讓人忍不住想要追隨的魅力。

  如果他楊彪年輕三十歲,也會是追隨皇帝左右的其中一位。

  楊彪定定神, 尋不出皇帝理論中的漏洞, 但確知此事難行,垂眸思索, 一時不知該從何處勸起, 若是直言時弊, 非但恐怕惹皇帝不悅, 而且在皇帝剛剛赦免楊修大罪之後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因此沉吟片刻, 道:「陛下可知道, 哀帝時候, 民間有七亡七死?」

  漢哀帝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大約就是留下了「斷袖之癖」這個成語。

  劉協因為在秦朝做過五十多年的皇帝,對於漢朝以前的歷史故事是了如指掌的, 但來此十年, 忙於政務,雖然也為了能做到手不釋卷而努力,到底比不得在漢朝為官四十載的楊彪,因此道:「文先請講。」

  楊彪便道:「哀帝繼位之初,就用左將軍師丹輔佐朝政, 發布了限田限奴的新政。新政規定了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等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而諸侯王的奴婢不得超過二百人,列侯、公主的奴婢不得超過一百人,吏民的奴婢不得超過三十人;經商的人就不得占有土地,更不許做官。若有違背新政的,家中田地奴婢一律沒收入官。」

  楊彪選的這個例子,正與皇帝在吳地所行的事情相類。

  楊彪繼續道:「哀帝本意是好的,然而這政令難以推行,最終淪為一紙空文,反倒是當時的百姓有七亡七死之苦。水旱為災,一亡也;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受取,三亡也;豪強蠶食,四亡也;徭役失農,五亡也;部落鼓鳴,六亡也;盜賊劫略,七亡也。」

  劉協全然明白楊彪的用意,一面聽他說著,一面聯繫當下,每一條都可以對應上。

  「這七亡尚可支撐,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楊彪語氣沉痛,道:「這都是當時名臣鮑宣上奏所言,臣無一字增減,之所以能熟讀如此,乃是因為看的時候觸目驚心,好似在看當今天下一般。」

  劉協望向楊彪,見那張老態已顯的面上、每一道褶皺仿佛都寫著「憂國憂民」四個大字。

  楊彪最後道:「老臣應允陛下,不管陛下要推行何等新政,老臣願為馬前卒。可是老臣這些年來在旁邊看著,始終有一事不解。」

  「何事?」

  「陛下富於春秋,為何行事如此……」楊彪斟酌了一下,吐出兩個字來:「急切。」

  皇帝還年輕,為什麼推行新政如此迅猛,好似怕晚一步就來不及了一樣。

  劉協沒有回答楊彪的問題,反倒是笑道:「朕若是沒有熟讀前史,險些就給文先說服了。哀帝新政,不都是當時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手筆嗎?哀帝自己也不能依新政行事,賞賜幸臣董賢良田萬頃,奴婢賓客無數。這樣的皇帝,不管行什麼樣的新政,都註定難成的。」

  楊彪無話可說。

  劉協起身,走到殿門處,望著深秋澄澈的藍色天空,出神了一瞬,回身道:「文先以為朕是什麼樣的人?這樣苦口婆心來勸朕。朕不是那等分不清輕重緩急的人,也不是那等心急火燎的人。朕如今不過是要你們這些近臣明白,分田改制,朕是勢在必行的,這是給你們交個底,好叫你們來日不要走錯了路。否則朕也救不得你們,豈不叫人傷心?你們心裡明白了,到時候遇見朝中分歧,便知道該如何行事。分田改制是極為重大的事情,朕不會輕易行事。這事兒急不得,它有必須要走的過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