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經過了最初的震驚,張昭與孫權漸漸接受了事實。

  張昭再開口時,語氣極為沉重,道:「若陛下拿定了主意要推行此事,吳地會起戰亂的。」豪強大族怎麼會坐視自己失去萬頃良田、萬名奴僕,他們本就養著部曲私兵,一旦聯合起來作亂,並不比從前山匪的勢力要小。

  孫權雖然也覺皇帝這想法嚇人,但年少英武,又趁著剿匪勝利的激情,道:「陛下既然下了決心,肯定是已經想過豪強大族作亂要怎麼處理了。趁著荊州兵馬猶在,倒也不是不能一試。」

  張昭還有些遲疑,望著周瑜,道:「就不能再勸一勸陛下嗎?五十頃……的確太……苛刻了些……」

  周瑜道:「我方才也是對陛下這麼說。陛下說,我是站在豪族立場上去想,才覺得這五十頃土地太少了。若是從尋常百姓的立場上去想,能有這五十頃土地,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大幸事。在尋常百姓最富足的夢裡,也不敢夢著有五十頃良田。我不得不承認陛下所說是對的。」他頓了頓,又道:「況且這些豪強大族手中的土地分出去了,就給原本的佃戶作為自耕的田地,如此一來,納稅的民眾就大大增加。財富從豪強大族手中,轉移到了朝廷稅收上,更可以敷衍兵馬費用。」

  「我知道這對朝廷來說是好的政策。」張昭也明白其中的利弊,「但這政策,真的能實行嗎?」他想的是實際操作時的難度。

  孫權笑道:「子布(張昭字)兄怎得如此謹慎小心了?難道是你家中良田多過五十頃?」

  張昭面上一僵,他還真是多過了五十頃。吳地當初無主的田地很多,官員有便利之處,多得一些不是難事兒。張昭原本又是吳地主管各項事務的最高文官,遠的不說,就是當初為了跟他攀關係,嫁了一個孫女來他家中的鹽商朱奇,給朱氏的嫁妝都不止五十頃土地。

  孫權本是半開玩笑,不意戳中了張昭心事,倒有些後悔失言,笑道:「實不相瞞,我家中也早已多過了這五十頃之數。」他看一眼周瑜,道:「公瑾兄族中,也多過五十頃了吧?」

  周瑜並不避諱,點一點頭,道:「雖然如此,但捨去過多的土地,也是應當的。」他解釋道:「正如陛下方才對我說的,如今豪強大族土地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之地。沒有土地的民眾,遇上災年疫病,就會成為流民,就會揭竿而起——這正是此前十年戰亂的根源。如今我們有這樣一個機會,讓耕者有其田,使百姓安居樂業。若是我們放過了這個機會,那麼此時的安穩只是一時的。一旦再遇到災禍,譬如水災、旱災、蝗災,乃至於地動疫病,屆時中央財政空虛,無力調度救援,而各豪強大族關上門只顧自己,立時便又是天下大亂,而後纏纏綿綿,幾十年、上百年不能止息的戰爭,直到整個天下都打爛了,才能從頭再來。」

  這個時候說到天下的形勢,人們大部分還是覺得與上蒼有關係的。是不是皇帝無德,這才降了災禍?是不是君臣之間不夠和諧,才引得天怒人怨?

  而劉協對周瑜解釋的這一番話,完全跳出了這個套路,直接站在更宏大的時間跨度上,簡明扼要得解釋了王朝的毀滅與再興是怎麼一回事兒。

  那就是土地!

  王朝末期,土地被大量兼併,難以維繫;頻繁持久的戰亂與疫病,使得人口大量減少,舊的豪族,有的瓦解,有的更強大,新的豪族又興起,在這個過程中,活下來的人多數都擁有了自己的田地,於是開啟新王朝蒸蒸日上的序幕。

  張昭與孫權此時感到的震撼,恰如周瑜初聽皇帝解釋時一樣。

  周瑜低聲道:「原本我們的計劃,等朝廷兵馬退去之後,也是要與地方豪強大族有一番爭鬥的。如今借著荊州兵馬在此,還有兗州、豫州糧草支援,若是此時都不能按住豪強大族,等到聖駕一走,這些支援都撤了,那咱們更是難贏。」他看著張昭與孫權,道:「我看仲謀是願意一戰的,子布(張昭字)你呢?」

  張昭雖然心中對即將失去的百頃良田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即將到來的疾風暴雨的擔憂,聞言抬頭看一看周瑜、再看一看孫權,最後望向湖對岸皇帝與馮玉在綠林中影影綽綽的身影,無奈苦笑道:「既然如此,我也只好捨命陪君子了。」他以己度人,自己捨棄這百頃良田,尚且如此不舍,更何況是那些即將失去上萬傾田地與成群奴僕的豪強大族?他們的反抗,一定會是暴烈的。

  第221章

  吳郡大鹽商朱氏府中, 老爺子朱奇為著剿滅了山匪的消息還沒好高興幾天,就笑不出來了。

  當初聖駕初來吳郡,張昭等人不便出手約束山匪, 結果朱奇家運鹽的車隊被山匪劫掠了兩次。後來皇帝下令剿匪, 還從荊州調了兵,一開始朱奇是支持的, 還捐了兩車鹽,後來滅了吳郡周邊的山匪張群後, 朱老爺子就開始嘀咕了——怎麼還打不完了?這多影響他運鹽吶, 不過剿匪總是好事兒。就該剿匪!叫這些山匪瞧瞧厲害。給他狠狠出一口惡氣。到如今大半年過去了,山匪都要麼死要麼降, 山間林中的民眾也都出來了。朱老爺子從沒想過這些會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然而這半個月來, 朝廷在吳地的詔令是一道又一道, 說什麼「耕者有其田」, 說什麼「男丁得田七十畝, 女丁得田三十畝」, 搞得他手下的力夫都沒心思搬鹽了, 許多都合計著跟媳婦去鄉里報個名,倆人就是百畝的田地,不比扛鹽包的日子更有滋味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