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協看向跟在馮玉左右兩側的甘寧與蔡勛,笑道:「甘興霸跟你同來,還在朕意料之中。怎麼連蔡瑁將軍的獨子,也給你拐來了?」

  甘寧與蔡勛聽皇帝提到自己,都再次上前見禮。

  這蔡勛乃是荊州本地最大勢力蔡瑁蔡將軍的獨子,年方十六歲。

  這次馮玉領兵離開荊州,赴吳地剿匪,雖然有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還是要防備蔡瑁等人生事。而蔡勛年少,正是渴望建功立業、脫離父親與家族掌控之時。馮玉思量之下,便「拐帶」了蔡勛領兵前來。蔡瑁此時見侄女婿諸葛孔明做了荊州刺史,而這半年來,民生逐漸恢復,眼看著荊州是越來越好了,內心深處,與朝廷合作的想法就更多了。既然兒子願意,蔡瑁也沒有阻攔,反而還派了兩名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將隨行,既是保護兒子安全,也是探查吳地形勢。而馮玉帶了蔡勛同來,也就不擔心蔡瑁在荊州作亂了。

  「蔡小將軍,上前來給朕看看。」劉協笑著睨了馮玉一樣,見馮玉乖巧站在一旁,不禁感嘆玉奴進益了。

  蔡勛在荊州時,曾參與過皇帝舉辦的宴會,只是他年幼又無官職,因此坐在末席,只遠遠望見高台上的人影,並不曾看清皇帝面容。

  此時聽得皇帝招呼,蔡勛懷著激動的心情上前來,臉上透紅,大聲道:「末將蔡勛,奉馮都督之命,帶一萬精兵,前來吳地剿匪。」

  「很好。」劉協笑道:「中氣十足,少年了得。」

  其實蔡勛的身形在同齡人中並不算出眾,皇帝夸的其實是他帶來的這一萬精兵,這是他父親蔡瑁的一片愛子之心。

  周瑜聽得一萬精兵,也是眸光一動。

  要知道此時精兵是極為難得的。自東漢以來,士卒多是從世代軍戶之家出來。但這□□之下,軍戶的制度已經毀的差不多了。於是前些年從長安開始,又實行屯兵。吳地也效仿長安,實行屯兵制已有一段時日。屯田制保障了士卒基本的衣食,但出來成效也還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在戰地工事、耕種田地、日常訓練等各方面的組織上,需要精密的管理,這就需要有經驗的管理者。而吳地在實行屯田制之前,最矯健的青壯都已經被豪強大族搜羅了去,成為了部曲私兵。後來屯田制養下的士卒,要出精兵就難很多。

  這是吳地士卒資質現下還不高的原因。

  在此之外,這次吳地剿匪,是要往山林中去的,需要的是訓練有素的陸軍。而吳地最優良的,卻是熟悉水上作戰的水軍。

  所以吳地要剿匪,就需要及時大量補充精良的路上步兵。

  而荊州持節都督馮玉奉召而來,帶來共三萬兵馬,其中馮玉親領一萬,甘寧領一萬,蔡勛又領一萬,都是精良的步兵,正是吳地當下最需要的。

  周瑜忍不住又看一眼正與蔡勛親切談話的皇帝,不禁有些慶幸,自己那日一念大善,選擇了與朝廷合作。

  「要剿匪,還需要詳細的輿圖。」劉協察覺到周瑜的目光,「這一則還是吳地人熟悉。」

  可就算是吳地的人,不在山地之中居住,也不會很熟悉其中的地形。而孫策在的時候,幾次剿滅山越匪賊失利,都是因為不熟悉其中地形的緣故。

  周瑜道:「臣去想辦法。」

  劉協點一點頭,又與他們談論了片刻剿匪如何用兵之事,就放周瑜等人下去處理細務,只留了馮玉說話。

  一時殿內只剩了劉協與馮玉君臣二人。

  劉協神色沈靜下來,方才殿內仿佛歡樂聚會般的氣氛也隨之消散了,他問馮玉道:「你來了吳地,荊州諸事都託付給誰了?」

  馮玉也肅容道:「臣走後,荊州諸事都託付給荊州刺史諸葛孔明。有蔡勛在此,倒是不懼荊州生亂。」

  拿住蔡瑁的獨子,也就拿住了蔡瑁;拿住了蔡瑁,也就拿住了荊州。

  這一點君臣二人心知肚明。

  劉協瞪著馮玉,然後眼睛一眨,笑了,道:「玉奴學壞了。」

  馮玉也笑起來,道:「臣不過是追隨陛下罷了。」這話也是雙關,既可以說他是為了追隨皇帝來吳地,不得不施展這等手段;也可以說是追隨皇帝的行事風格,該「壞」的時候就要「壞」起來。

  劉協笑道:「這麼看來,你倒是很認可諸葛孔明了?」否則也不能放心離開荊州,而諸事都託付給諸葛亮。

  「陛下選用的這位荊州刺史極好,超出了臣的預想。」馮玉回頭想來,這諸葛亮倒是不枉皇帝親自去尋訪,只是當初他呈給皇帝的荊州可用俊才沒有一百少說也有八十,怎麼皇帝只看薦信就能從中選出最傑出的來呢?也能感嘆一句,皇帝就是皇帝,他自然是不能及的。

  說到諸葛亮,馮玉又想起一事,道:「荊州刺史夫人黃氏托臣轉交給陛下一物。夫人說您一看就知道了。」

  聽說是黃月英托馮玉轉交之物,劉協微感詫異,道:「何物?」

  一時馮玉的隨從進殿呈上黃氏所託的物品來。

  劉協見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木箱,打開來時,卻見裡面分了三層,每一層收出來,都是一張寫了字的紙,紙上的字都一樣,乃是解釋易經的一句話,「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劉協比較著看這三幅字,只見最上層的是黑底白字,中層的是白底黑字,底層也是白底黑字、但是比中層的字要清晰許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