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左慈聽了馮玉的「刁難」,雖然隱隱感覺對方是在耍賴,但的確第一次思考這些問題。他看起來還是在森冷得盯著馮玉,其實目光已經是呆滯的,只是因為常年只用一隻眼睛,目光天然要銳利許多。

  劉協在上首看著,很明白見好就收的道理,畢竟左慈能解曹昂的毒,定然也能煉製出下毒之物,三人同處一室之內,就算左慈暗地裡留下點痒痒粉,那也夠難受的。

  劉協笑道:「玉奴所說,正也是朕所擔心之事。烏角先生救治子脩,朕是很感激的。不如這樣,先生可有著作?朕從前於道學上修為淺,先看先生的著作,深入了解一番,再做定奪,如何?」

  左慈目光挪到皇帝臉上,冷著一張臉,道:「陛下可莫要戲耍道人。」

  他雖然只說了這一句,但劉協很明白他的未盡之意,那就是「戲耍的後果你承擔不起」。

  劉協保持微笑,道:「先生放心。」

  一時左慈退下,讓身邊的童子送上來三卷書,都是他所寫的金丹派經書,分別是《太清丹經》《九鼎丹經》與《金業丹經》。

  劉協墊了一方絲帕,這才緩緩翻開經書,見那童子伶俐,便問道:「你叫什麼?多大了?跟著你師父多久了?」

  那道童脆生生道:「小人叫葛洪,今年已經十六歲。烏角先生不是小人師父。」

  「哦?他不是你師父?」劉協明白過來,這大概就像是僕從吧。但左慈這樣的人,收到身邊的道童,總不會沒有來歷。他便又問道:「那烏角先生是在何處遇見的你?」

  葛洪尚且年輕,面對的又是皇帝,也就沒有要防備的心,坦誠道:「小人族中有位爺爺,是烏角先生的徒弟。後來爺爺自去修行,大約是見小的還算勤快有天賦,就送到烏角先生身邊,做些灑掃的事情,也跟著學些強身健體之術。」

  劉協問道:「你族中的爺爺?那人多大了?」

  葛洪道:「族中那位爺爺叫葛玄,如今總該有六七十歲了吧。」

  劉協又問道:「那烏角先生呢?」

  葛洪撓撓腦袋,道:「這個小人也不清楚,不過之前聽先生跟朋友交談,說是已經有幾百歲了。」

  劉協看這道童不像是說謊,但總也不能相信左慈又幾百歲了,就看向馮玉,卻見馮玉也正看過來。

  馮玉便又問道:「烏角先生的朋友們在襄陽城中嗎?」

  葛洪道:「這就不清楚了。」

  劉協笑道:「辛苦你跑一趟,回去代朕謝過烏角先生。」又送了兩碟果子給道童。

  葛洪笑眯眯下去了,只覺皇帝親切。

  殿內,劉協與馮玉道:「他既然有友人,就還有牽掛,倒也不必太擔心了。」

  人一旦有了牽掛,就有了掣肘,再不能夠飛天入地了。

  暫且放下左慈之事,馮玉趨前問道:「不知明日陛下是否得空?臣這邊還有許多州府中的博士,想要求見陛下。」

  劉協「唔」了一聲,明白這些博士倒也不是有什麼要緊的事兒,只不過要這樣一份榮耀,便道:「此前玉奴能穩住荊州,這些博士們也出力不少吧?」這也是實情,雖然博士們不能上陣殺敵,但是卻能夠營造聲勢,跟隨在馮玉身後,打出漢室正統的招牌,就讓手握重兵的蔡瑁等人也不得不掂量一二,恰好朝廷又搞死了袁紹、平定了黃河以北,於是荊州才沒有經過大的動亂,就換了天地。

  「是。」馮玉點頭,這些人既然跟著他,他自然也要給他們一點回報,「這些年,天下名士匯聚於荊州者頗多。這次響應朝廷的許多名士,臣此前都已經寫信推薦給陛下。不知陛下可有看入眼的?」

  劉協稍加回憶,道:「有個叫王粲的,有一首《七哀詩》寫得不錯。」

  「他祖父曾為司空,本人也極有才學,從前蔡邕也稱讚不已的。」馮玉對於自己舉薦過的人,記得清楚,此時道出王粲的家事生平來。

  劉協點一點頭,道:「這些人你看著安排,荊州六百石以下的官職,都由你說了算。六百石以上的,還是要跟長安商量著來。」

  這相當於荊州中級以及部分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免,全都交給了馮玉。

  這權力不可謂不大。

  馮玉並不推辭,先是謝過,又笑道:「這樣一來,蔡瑁張允等人怕是要氣瘋了。」

  劉協微微一笑,道:「你怕了?」

  馮玉笑道:「臣怕什麼?正是要與他們斗一斗。」

  劉協便道:「你自己拿捏分寸就是。」

  馮玉瞭然,道:「臣明白的。」既不能真激得蔡瑁、張允發兵反叛,又要一點一點蠶食他們手裡的勢力,動搖他們的根基。

  「朕明日就不見州府那些博士們了。」劉協對於自己作為「工具人」的事情也不是很熱衷,又道:「朕明日要去城郊訪一訪這荊州的名士。」

  馮玉聞言,便知道皇帝所說的乃是司馬徽、龐統、諸葛亮那些人。這些人都是大族出身,以司馬徽為首,按照此時最時興的方式,品評人物。他也曾經給皇帝舉薦過這些人。只是此前荊州形勢不明,所以這些人都不肯出來為官,大約一是不看好劉表;二則是沒等到合適的「價錢」。

  這個價錢,既包括了前來者的身份地位人品性情,也包括了對方願意給出多大的尊重與誠意。

  顯然在司馬徽、龐統、諸葛亮等人看來,此前都沒有遇到合適的。他們都是大族出身,又不等米下鍋,盡可以優哉游哉耕讀於城郊良田之上,每日裡彈琴賦詩、高談闊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