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昂卻始終腰板筆直,跪立在對面,不發一語,聽到皇帝催促的話語,緊繃的身子微微一顫,仍是唇色慘白,不肯開口。

  劉協嘆了口氣,語氣軟了下來,透著一種深切的疲憊,他輕聲道:「子脩,連你也欺瞞於朕,你如何忍心?」

  曹昂動容,他亦輕聲道:「臣此後永不欺瞞於陛下。」他又問道:「陛下如此回護,是要留待來日,復歸帝位於劉壽嗎?」

  劉協搖頭,在四下無人的夏夜江心,輕聲道:「何必歸於劉壽?」頓了一頓,又道:「何必歸於劉氏?」

  何必歸於劉氏!

  曹昂幾乎跪立不住,心神一動,險些栽入江中。

  作者有話要說:三更完畢。晚安。

  本章點題。感謝在2020-12-27 15:27:41~2020-12-27 18:02:43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大莉水手 2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顏顏、光明滅 10瓶;快樂鹹魚傘 2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173章

  劉協話音才落, 就見北方烏巢大火沖天而起。

  早在岸上等候的淳于陽,此時領兵而出,只留兩百郎官與一千士卒守著皇帝。

  而此時, 曹昂的全副心神都被皇帝方才一語占據,非但無暇去看那火光, 也未曾看一眼馬蹄聲紛雜中離去的淳于陽等兵馬,驚怔之下, 顫聲問道:「難道陛下欲追隨堯舜聖德, 行外禪之舉?」

  禪讓,又分為讓給同氏的內禪, 與讓給旁人的外禪。

  皇帝既然說出「何必歸於劉氏」這等話,那非但是否決了後繼者一定是劉壽的情況, 連高祖子孫都全盤否定了。

  以曹昂在同時代算得上進步的思想來說,當下能想到的,便是上古五帝時的禪讓制度。本朝雖然也有皇太子劉嬰禪讓給王莽之事, 但後人歷來是不認的, 只說王莽篡漢。

  「堯幽囚,舜野死。」劉協一哂,淡聲道:「天上哪怕會落金子, 都不會落皇權。」

  不管後人怎麼修飾,儒家怎麼著書稱讚,說上古禪讓是大賢大德;但根本上乃是坐在帝位上的人, 已經失去了國家的實控權,不得不讓出位置來。禪讓聽起來謙恭有禮, 然而揭開禮義廉恥的遮羞布,底下仍是血淋淋的政權爭奪與赤|裸|裸的野心欲望。

  曹昂從震驚中慢慢回過神來,直直望著皇帝, 目光中難掩擔憂,關切道:「陛下為何會作此想?」既然從來禪讓,都是在位者不得已之舉,可如今皇帝實權在握,怎麼會生出這等想法。

  風華正茂的大漢天子,雖然生在動盪的時局下,但聰慧果決,已然收復帝國西部,就算是與袁紹大戰在即,可皇帝一直表現得信心滿滿,怎麼會想出皇位不必留給劉氏這等事情來。

  難道是皇帝信了道家又或者佛家的話?還是信了術士?

  曹昂匆匆在記憶里搜羅著,生怕是他錯過了什麼蛛絲馬跡,然而他印象中的皇帝,非但不信幽冥之事,甚至有些不敬鬼神。

  那怎麼會,想到這樣的事情呢?

  劉協望著靜靜的濟水,再開口時,一一數道:「炎帝傳位八世,歷時五百三十年。夏朝傳位十四世,歷時四百七十餘年。商朝傳位十七世,歷時五百餘年。周朝傳位三十二世,國祚得享近八百年。秦二世而亡,至於本朝,至朕已傳位二十九世,近四百年光景。這兩千七百年的歲月里,共計百餘位的皇帝里,真正有能力有手腕,坐在帝位上能利國利民的皇帝有幾人?而滿腦子膿包,只憑沾了一個好姓氏,實則除了禍國殃民,什麼都不會的皇帝又有幾人?」他沉沉一嘆,「後者比之前者,倍矣。更不必說其中渾噩者。」

  桓帝與靈帝,荒唐舊事,還在眼前,此話無可辯駁。

  曹昂感到自己已經摸到了皇帝的用意,可這實在太過匪夷所思,以至於無法開口,只能聽皇帝繼續說下去。畢竟就算是農人之家,也會偏重自己的兒孫,要將家中薄產都傳給子孫;更何況是富有四海的帝王呢?更何況是富有四海還這樣年輕的帝王呢?

  劉協出神想著,上一世他為秦二世時,如何做一個皇帝,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挑戰。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只是為了活下去保住大秦,已是拼盡全力,根本沒有餘暇去思考改變政治制度這等大事。但是這一世,他有上一世的經驗,他清楚所有的帝王心術,明確掌握了事態的走向,因此夜半無人之時,得以停下來想一想,在做一個好皇帝之上,他還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誠如孟德斯鳩所言,建國的領導者塑造國家的制度。他如今重整山河,不啻於再建了一個新的帝國。

  他輕輕道:「待天下收復,民生漸好,朕選一位最合適的人,為朕繼任者,又何必在乎他姓什麼?又是誰的子孫。劉壽不會因為他是少帝之子,便不得參與這場競爭;就算是袁紹的後人,只要能擔得起這重任,又何妨給他考校一番?」他舉了兩個極端的例子,雖然聲音並不高亢,然而黑眸中卻閃著光,那是一種屬於理想主義者的熱情。這是他幾乎從來不在人前展露的一面,但是他自己清楚,心中的火種從來不曾熄滅過,只是因為知道身處的時代恐怕無人能夠理解他,所以只能讓那火種靜默得在他心底燃燒。

  此刻,他把心底的火種捧出來,吹一吹,讓它在清風朗月間燒起一點光芒,要子脩看一看這光芒。




章節目錄